戏曲课堂︱【第十九讲】戏曲舞台上的“丑行”分工

文创讲堂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Jan 23, 2019 3:19:58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 丑行 / 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因化妆时常会抹一小块白粉进行丑扮而以“丑”为名,也因为只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而又名“小花脸”,与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又称“三花脸”。

  划知识点

  / 丑行 / 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因化妆时常会抹一小块白粉进行丑扮而以“丑”为名,也因为只在鼻梁眼窝间勾画小块脸谱而又名“小花脸”,与净行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又称“三花脸”。丑行的“丑”是指扮相上的不俊美,而并非是指品质上的丑恶,其扮演的角色既有阴险狡诈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表演上各有特点。

  丑行是戏曲舞台上的重要“滑稽”担当,常有“无丑不成戏”的美誉,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而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时以插科打诨博得满堂哄笑。它有着一套较为独特的表演程式与风格,如其台步中的矮子步、方步、鸡行步、跛步等就十分引人注目。丑行在旧时的戏班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据说梨园祖师爷李隆基曾为博杨贵妃一笑而亲扮丑角,因而之后在戏班中就形成了只有丑角才能坐衣帽箱的不成文规定,许多班主也都是丑行出身。

1.jpg

  娄阿鼠 · 昆剧《十五贯》· 王传淞

2.jpg

  店婆 · 川剧《迎贤店》· 周企何

  / 文丑 / 丑行中的一个支系,涵盖人物类型极广,除武夫外的各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包括袍带丑、方巾丑、茶衣丑、巾子丑等,在许多剧种中还应包含彩旦(第十七讲对“彩旦”已作介绍,本次内容就不再展开了)。

  / 袍带丑 / 又称“官丑”,扮演做官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知府县令,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是丑行中比较注重功架的一路。袍带丑角色如:《唐知县审诰命》中的唐成、《棋盘山》中的程咬金、《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对徐九经此类角色近些年又提出了“丑生”的概念)等。

3.jpg

  唐成 · 豫剧《七品芝麻官》· 金不换

4.jpg

  徐九经 · 京剧《徐九经升官记》· 朱世慧

  / 方巾丑 / 因其主要扮演头戴方巾的文人故称,多为儒生、书吏、谋士、塾师之类,一般头戴一顶方巾,身穿褶子,有的还会手执折扇,迈四方步,举止缓慢文雅,多是些有文化的人。这些角色表面上文质彬彬,可是带点迂腐的酸气,例如《群英会》中的蒋干、《乌龙院》中的张文远等。

5.jpg

  蒋干 · 京剧《群英会》· 萧长华

6.jpg

  张文远 · 京剧《乌龙院》· 严庆谷

  / 茶衣丑 / 有些剧种也称“短衫丑”,扮演的多是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角色,多为渔夫、樵夫、酒保之类,因身穿短蓝布褂子(茶衣)而得名。茶衣丑角色如《玉簪记·秋江》中的艄公,《打樵问府》中的樵夫、《小放牛》中的牧童等。

7.jpg

  艄公 · 川剧《玉簪记·秋江》· 彭凌

8.jpg

  牧童 · 京剧《小放牛》· 郝杰

  / 巾子丑 / 一般饰演介于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间的角色,有时穿长衫或箭衣,多扮演一些性格诙谐的老人(又称“老丑”),如《女起解》中的崇公道,《空城计》中的老军等。又如《铡美案》中的店主张三阳,也属于巾子丑的范畴。

9.jpg

  崇公道 · 京剧《苏三起解》· 萧润年

10.jpg

  张三阳 · 京剧《铡美案》· 辛峰

  / 武丑 / 又称“开口跳”,主要扮演擅长武艺、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多为绿林好汉、侠盗小偷之辈,表演过程中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武丑角色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三盗九龙杯》中的杨香武、《时迁盗甲》中的时迁等。

11.jpg

  杨香武 · 京剧《三盗九龙杯》· 曹阳阳

12.jpg

  时迁 · 京剧《时迁盗甲》· 赵世康

   来源:中华戏曲【注】图片均摘自网络,由衷感谢拍摄者与共享者!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746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