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中国古代建筑

建筑空间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Aug 14, 2019 10:33:35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

  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四角飞檐翘起

  或扑朔欲飞

  或者立欲飘

  让凝固显得欲动

  九重宫阙晨霜冷

  十里楼台落月明

  ——陆游《四鼓出嘉会门赴南郊斋宫》

  这样的美

  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

  今天

  我们和大家分享古建筑特点

  那些精美绝伦的构建

  ......

1.jpg

  01

  中国古建筑 | 门

  古人言“宅以门户为冠带”

  门是一户人家的吐纳之所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

  门所象征的是户主的地位和资望

  所记载的是历史与文化

2.jpg

  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

  居住的要素少不了门

  世界再大、修身齐家

  是永远不变的起点。

  门头的精巧、门槛的高低

  在无声陈述着这个民族曾经

  对家庭关系是如此之重视。

3.jpg

  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顾名思义,应该是比较宽敞、豁亮的意思,所以又称广梁大门,古代汉族建筑宅门的一种,

  在等级上仅次于王府大门,高于金柱大门,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式。

4.jpg

  为了显眼,大门的这一间要比两边的房屋大一些,有自己的山墙,屋顶加高,墀头墙突出,门口比较宽大敞亮,有较高的台基,大门的地面比街道高出三五寸,从四合院出来,有居高临下之势,而进入四合院,有步步登高之感。

5.jpg

  金柱大门

  金柱大门,就是将门框安在金柱上的大门。

  金柱大门虽不及广亮大门深邃庄严,仍不失官宦门第的气派,是广亮大门的一种演变形式。

6.jpg

  蛮子门

  蛮子门最大特点是门扉比金柱大门更往外推了一些,它的门框和门扇装在檐柱的位置上。

  至于它的名称的由来,有一种说法是,古时移居到北京的满族人为安全起见,特意将门扉安装在最外檐,以避免给贼人提供隐身作案条件,并因此而得名为蛮子门。

7.jpg

  如意门

  如意门的门指与两侧砖墙交角处,常做出如意形状的花饰,以寓意吉祥如意,故取名“如意门”。

  如意门的数量最多,因为这是一般民居用的。由于数量大,所以如意门的形式也多,可繁可简。

8.jpg

  随墙门

  随墙门也称墙垣式门,是在住宅院墙上开门,并在门上方或左右的墙上略作装饰处理。随墙门在古时候是无官的有钱人用的,讲究低调不漏财。但也有较为豪华的小门楼。

9.jpg

  垂花门

  垂花门是古代中国民居建筑院落内部的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

  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垂花门整座建筑占天不占地,这是垂花门的特色之一,因此垂花门内有很大的空间。

10.jpg

  在南方建筑的门中,园林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满月门

  满月门即为园林中最为常见圆形门。圆形门模仿圆月而筑,是月亮崇拜的物化。给人以饱满、活泼和平衡感。

11.jpg

  中国人喜欢满月,满月在整个循环周期中代表完整或完美,因此人们总是把满月与团圆联系在一起。

  佛教中的满月也是美好和安详的象征。

  月华如水,更符合中国人的诗意情结。

13.jpg

  八角门

  中式设计园林内八角门中的八角为圆形与方形组合演变而成。

  中式设计园林中,“八方式,斯亦可为门空”,“在分隔主要景区的院墙上,常用简洁而直径较大的圆洞门和八角洞门,以利通行”,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结合。

  中国文化崇尚“八”,四象生八卦。“八”与“发”谐音,有发财之意。“八”的数字模式蕴涵着极大、无限之意。

  植物符号门

  在园林中还有不少门是以植物符号作为设计灵感建造出来的门,植物形状的洞门,用灰青色方砖镶砌,与白色墙面、灰色瓦顶、建筑物上栗褐色门窗共同形成素净柔和、娴静淡雅的苏州园林色调风格。

16.jpg

  ▲贝叶形门

17.jpg

  ▲梅花形门

18.jpg

  ▲葫芦形门

  门外沧桑,门内过往。

  如今,饱含历史韵味的中国门,

  渐渐少了。

  这些历史上留存下来的经典,

  以其自身之永恒性、疏世独立性,

  俨然已经成为人们闹市隐遁的精神家园。

  02

  中国古建筑 | 门墩

  《说文》:"鼓,击鼓也。"

  中国古代击鼓升堂、击鼓定更等等已经形成了官制的行为特征,鼓成了官衙的符号。安放抱鼓石便成了权利地位的门户象征。

  同样,因为鼓是法事专用的乐器,把抱鼓石看作能够驱邪避灾的法力象征,在佛寺祠堂等庙宇前面摆放抱鼓石也是顺理成章的。

  另外,将门枕石上方做成圆形可与下部方形基座构成"天圆地方"的造型关系。门礅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因此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石刻艺术品。

21.jpg

  “狮”和“世”谐音,雕九只狮子的图案是“九世同居”,表示合家团聚、同堂和睦的祝愿。

  桃为长寿的象征,传说西王母因为吃了仙桃而不死。

  门墩上雕“白猿偷桃”,其来历是这样的:传说云蒙山中白猿之母患病想吃桃子。白猿十分孝敬母亲,偷偷去仙桃园中摘桃。不料被看守桃园的仙人孙真人捉住。白猿为了治母亲的病哀求孙真人,孙真人被他的一片孝心所感动,放走白猿。白猿之母病愈,让白猿将一部兵书赠送给孙真人。

  从此,“白猿偷桃”就成了祝愿老年人寿长万年象征。这个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民间鼓词里也有同一题目的曲词。

25.jpg

  “鱼”和“余”、富裕的“裕”谐音,象征吉祥富裕、美好。雕“莲”和“鱼”的图案象征着“连年有余”。雕鲤鱼跃于两山之间的流水之中,表示鲤鱼跳龙门,象征着仕途高升。

  03

  中国古建筑 | 门环

  一个家,一扇门,一对环,总让人觉得门的对面似是藏着古老悠久的历史,镌刻着一个个内容丰富的历史故事。

30.jpg

  清晨,阳光洒落在青砖绿瓦朱红的门上,门上的门环威严的扣于门面之上,它是最先宣告客人的到来的使者。

31.jpg

  青砖绿瓦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而老门门环给人庄重、威严、神秘、静寂的感受。

  门环,在中国绵延了数千多年,它是民居大门门扇上环状金属环扣,也有的地方称作“铺首”。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供人开拉门和敲门,但由于它是大门上的焦点,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而门环的装饰意义得到了强化。

  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将人们对美好、平安的生活期待巧妙的化为各种样式的门环,展示在门面之上。在铺首上,花卉图案、吉祥动物,几何纹样、兽头龙面等都是经常采用的装饰方法。

  比如装饰“蝙蝠”寓意“多福”;“葵花”寓意“多子”;装饰“狮虎”寓意“镇宅”;装饰“蠡”(蠡为龙生九子之一,性情顽固,又习水性)寓意“防火”;装饰“六边形”寓意“六合”即“鹿鹤延年”等等。

  一副设计精美、工艺精湛、图案奇特的门环,可以给宅院增色,给人以美的愉悦。但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传承两千多年的门环已渐渐销声匿迹。

  很喜欢游走于古村落里感受古老的文化气息,对这些村落里的古门楼、古门墩、古门环、古砖雕石雕都特别的喜爱,它们是一个时代特征的写照,一直觉得可以从它们身上解读到很多的故事,它们是那么丰富又富有内涵。

  现今,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事物一直在减少着,总觉得有些可惜。怀念这庄重威严的门环,怀念那青砖绿瓦朱红的门,怀念青砖铺地的院子,怀念青砖夹墙的悠长的小巷,邻里相应,呼儿唤女,那里返璞归真,有人的气息!

  04

  中国古建筑 | 门钉

  门钉源自墨子所说的“涿弋”(zhuō yì),长二寸,见一寸,即钉入门板一寸左右。当初用来提防敌人用火攻城,所以在涿弋上涂满了泥,起防火作用。

  门钉的数量和排列,在清朝以前未有规定。清朝则对门钉的使用有一定之规:一个是装饰,一个是代表等级,再一个起加固作用。

51.jpg

  皇家建筑,每扇门的门钉是横九路、竖九路,一共是九九八十一个钉。九是阳数之极,是阳数里最大的,象征帝王最高的地位。

  因为帝王庙是供奉历代帝王的,所以也用九路门钉。通常皇家竖九路、横九路,王府七路乘七路,亲王七路乘九路,再往下就是五路乘五路。

  05

  中国古建筑 | 斗拱

  斗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

  几种不同时代的斗拱

72.jpg

  06

  中国古建筑 | 飞檐

  飞檐是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在檐部上的一种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在屋顶转角处。

  飞檐是其屋檐上翘,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是中国建筑上民族风格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传统建筑檐部形式,屋檐特别是屋角的檐部向上翘起。

  飞檐设计构图巧妙,造型优美的屋顶给人们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飞翘的屋檐上往往雕刻避邪祈福灵兽,似麒麟,像飞鹤,有人喜欢灵兽,有人喜欢祥云,或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鲤鱼,代表着临水而居的亲水文化。

  屋檐上翘,若飞举之势。常用于亭、台、楼、阁、庙宇、宫殿等建筑上。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

  “香亭三间五座,三面飞檐,上铺各色琉璃竹瓦,龙沟凤滴。”

  秦牧 《社稷坛抒情》:

  “这坛后的宫殿是华丽的,飞檐、斗拱、琉璃瓦、白石阶……真是金碧辉煌!”

  07

  中国古建筑 | 屋顶

  在中国,屋顶在传统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重檐

  重檐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屋檐。一般来说,重檐大多是指在一层建筑上有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屋檐,比如,单层重檐歇山顶、单层重檐庑殿顶。

  但有的时候,人们也将一座多层建筑,只要是每层上都有一层檐,或是这座多层建筑的全部檐数加起来为“二”或超过“二”,就叫做“重檐”。重檐屋顶的“重檐”,可以是上下屋檐平面相同的,也可以是上下屋檐平面不同的。

113.jpg

  最初的功能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

  重檐庑殿顶

  ▼

  重檐歇山顶

  ▼

  重檐攒尖顶

  ▼

  单檐庑殿顶

  ▼

  单檐歇山顶

  ▼

  单檐攒尖顶

  ▼

  悬山顶

  ▼

  硬山顶

  ▼

  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卍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券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

  “庑殿”是清式说法,在此之前它又有“五脊殿”等名称。因为庑殿式屋顶上共有五条脊,即,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所以称为“五脊殿”。 吴殿顶也是“庑殿顶”,是宋式叫法。

  四阿殿顶也就是“庑殿顶”。“四阿殿顶”也是宋式叫法。“阿”是建筑屋顶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顶。庑殿顶共有五条脊、四面坡,所以叫做“四阿殿顶”。

114.jpg

  ▲唐代的庑殿顶

115.jpg

  ▲庑殿顶

116.jpg

  ▲五脊殿

117.jpg

  ▲吴殿顶

118.jpg

  ▲四阿殿

  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

119.jpg

  ▲故宫午门

120.jpg

  ▲泰安岱庙天贶殿

121.jpg

  ▲曲阜孔庙大成殿

  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雄宝殿等。

122.jpg

  ▲天坛祈年门

123.jpg

  ▲皇乾殿

124.jpg

  ▲斋宫

125.jpg

  ▲华严寺大熊宝殿

  歇山顶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

  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

  九脊顶

  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

  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128.jpg

  ▲故宫保和殿

129.jpg

  ▲太和门

130.jpg

  ▲天安门

131.jpg

  ▲钟楼

132.jpg

  ▲鼓楼

  单檐歇山顶

133.jpg

  ▲智化寺大殿

134.jpg

  ▲雍和宫天王殿

  攒尖顶

  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楼、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

135.jpg

  ▲攒尖式屋顶

136.jpg

  ▲攒尖式屋顶亭子

  08

  中国古建筑 | 马头墙

  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

  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较突出,而高高的马头墙,能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而马头墙又称之为封火墙。

  马头墙也是一个界域,一个封闭。界域人与人的关系,这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历史的注解,这就是千年马头墙在中国的缩影。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做官”这一理想的追求。高大封闭的墙体,因为马头墙的设计而显得错落有致,那静止、呆板的墙体,因为有了马头墙,从而显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而从高处往上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也隐喻着整个宗族生气勃勃,兴旺发达。

  马头墙高低错落,一般为两叠式、或三叠式、较大的民居,因有前后厅,马头墙的叠数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

  部分示意图来自“琅沐”,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为网络综合,未找到最原始出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3,473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