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风:发展智慧旅游,需跨越数字文化的三道鸿沟

前沿观点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Nov 19, 2021 4:44:02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从智慧旅游突破数字文化将是文化和旅游的一次协同作战,也将打破文化和旅游的一系列固有圈层,实现新的力量集结,或者说实现新的解构与建构,智慧旅游才会避免心智障碍,进入健康循环,变得更聪明,并且带动数字文化跨过三道鸿沟,跨过重重文化和旅游的数字关山。因此,这是促进智慧旅游的策略思考,也有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战略深意。

【专家视点】

从智慧旅游突破数字文化三道鸿沟

 文/孙若风

(武汉大学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

智慧旅游,“其智深则其会远”。在当前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背景下,发展智慧旅游,有赖于数字文化的利用,而它所取得的突破,又有利于促进数字文化发展。

智者无碍,行者无疆。发展智慧旅游,需要跨越目前数字文化存在的三道鸿沟——

一是事业与产业。在数字化方面,文化事业起步很早,相关部委实施了数字文化工程,设立了专门的项目以及实施项目的机构,从国家到地方的相关事业单位,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档案馆以及艺术研究院所、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等,也相继启动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尽管政府高度重视、不少事业单位也很努力,但仍然与产业拉大了距离。其原因,一方面是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等欠帐太多,包袱太重,再加上改革不到位,或者是政策调整不到位,大量的资源仍然在那里躺平。不少地方的公共文化云,覆盖不广,渠道不畅,易用性不足,可及性不强,群众参与程度不足。如果没有把各地的文化资源有效利用起来,智慧旅游就只能在景区景点的小范围内打转转,不可能“智慧”。

二是城市与乡村。数字文化是时尚文化、科技文化,与乡村相比,城市有着天然优势。再加上长期的城乡二元化体制,导致乡村公共设施落后、市场和产业基础薄弱,因此,尽管政府有关部门在启动数字文化建设之初,就考虑到不能让乡村成为遗忘的角落,但是,由于城市发展得太快,乡村还是被甩下来了,而且,任由这样的马太效应发展下去,还会进一步拉大距离。这种状况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是不相称的。没有乡村的数字文化发展,哪来乡村游、周边游、全域旅游的智慧化?

三是年轻人与其他人群。年轻人历来是文旅产业的消费主体,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今天的时尚文化与主流文化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趋近和交织,而且,他们接受科技的能力强,又是互联网领域的原住民,他们是数字文化产业的消费骨干,是他们引领数字文化需求导向,拉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前行,继续发挥这种引擎作用至为关键。但是,要统筹考虑的是数字文化的其他服务对象,特别是中老年人群。这次疫情暴露出这个人群疏于互联网应用,因而在突发事件面前陷入窘境,可以想见他们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很少有获得感。智慧旅游,对会使用的人是智慧的,对不会使用的人就很不智慧,就会造成新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问题。

数字文化三道鸿沟的形成,其实有共同点和相通之处,产业比事业有活力,城市比乡村有活力,年轻人比中老年有活力,这是市场规律、区域规律、文化规律的综合反应。而三个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最后主要是落在大量基层群众特别是乡村群众身上。

互联网时代,无处是孤岛,何况是在文旅融合后的同一行业内部。缩小乃至于填平三道鸿沟,政府部门有责任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并且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加强有关标准制定,为资源共享标明路径、打通关节,避免发展无序导致社会资源浪费,通过滚雪球的办法迅速做大蛋糕,做得越大,越能产生普惠效应。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唤醒睡着的资源,特别是唤醒那些守着资源但是没被叫醒的人。

作为具体的策略,要选择矛盾比较集中的方面,特别是大众化的项目但大众使用不方便的问题作为切口,智慧旅游就是合适的选择,以此倒逼数字文化跨越目前的屏障:

一是加强文化内容。要利用文旅融合的体制便利,从加大文化内容的需求量入手,解决目前智慧旅游死角太多的问题。内容多了,选择宽了,就能兼顾事业与产业、城市与乡村、年轻人与其他人群。要实事求是地解决计划经济时期采集的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并且用改革创新的思维解决今天文化事业单位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并通过区块链等技术应用,尽快实现确权和确定真伪,从而把各级博物馆、美术馆、非遗中心的文化资源利用起来,造福于社会。在当前文化与相关行业加快融合的形势下,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动,打破数据壁垒,把相关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在数据就是资源的理念下,相信会有很多企业投入到与文化相关的数据采集、平台服务中来。另外,从中外文化科技发展史看,新的技术或者是直接产生于文化领域,或者是产生于其他领域但很快应用于文化领域,并在这里得到孵化。目前产生于其他领域的数字技术已经应用于文化领域,它在这个领域迅速成长,也是可以预期的。我们还注意到,文化科技创新大量发生在基层,文化内容的边界越大,掌握和应用这项技术的人越多,就越有利于解决基层群众中的数字文化短缺问题。

二是加强文化创意。从文化数字化,到数字文化,需要创意转换,而不是简单地当一个把资源从线下移到线上的搬运工。无创意,不智慧,而互联网思维恰恰打破了平面、线性的思维,具有网状、立体的特征,与文化创意有天然的亲和性。今天数字文化发展、智慧旅游的应用,与我们正处在一个创意经济与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相向而行的时代有关,数字文化可以说就是创意的产物。数字文化的智慧性,不仅体现在数据的采集利用上,也体现了采集与利用过程中创意的发挥;不仅体现在文化内容融合上,还体现在展示文化内容所开展的项目、活动上;不仅体现在文化与数字化的融合,也体现在文化与数字化经过融合后又合力向外融合。这些年,在促进消费上有的电商平台开展的创意活动,一度在对大众化产生吸引力,其中得失可以探讨,但我们发展数字文化、促进智慧旅游,至少借鉴这样的创意思维。

三是加强文化情怀。一般认为,互联网具有扁平化、普惠性、民主性特征,作为一种工具,能够从人出发,以人为本,用户体验至上,而且满足个性化需求,虽然互联网与其他很多科技一样,是双刃剑,但主流上是一种先进生产力。而且,从乔布斯表明自己的创新“深藏着一种人文精神”,到国内互联网企业提出“科技向善”,互联网企业常常表明这样的文化动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里,即便是面对人机互联、万物互联,我们从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想出发,也赋予了这样的过程更多的人文光泽。因此,当今事业相对于产业滞后、乡村相对于城市滞后、中老年相对于年轻人滞后,这个行业理应表现出它应有的人文精神,让已经如同阳光、空气的数字文化,能够惠及大众。

这将是文化和旅游的一次协同作战,也将打破文化和旅游的一系列固有圈层,实现新的力量集结,或者说实现新的解构与建构,智慧旅游才会避免心智障碍,进入健康循环,变得更聪明,并且带动数字文化跨过三道鸿沟,跨过重重文化和旅游的数字关山。因此,这是促进智慧旅游的策略思考,也有着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战略深意。

来源 | 文创前沿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488篇文章  |  1,294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