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清艳:革命文物红色文化 全球传播的路径与表达

前沿观点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Aug 6, 2021 4:34:56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革命文物是历史更替的重要见证,拥有中华民族“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救国、兴国、强国”伟大中国梦代代相传的实物见证。当下,提升“革命文物”文化全球传播是十分必要的,开发我国革命文物的全球市场也是树立中国形象的必然要求。通过一系列机制促进“革命文物”文化的全球传播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革命文物红色文化 全球传播的路径与表达

作者 | 童清艳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博导,国家哲社重大项目“网络与数字时代增强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途径研究”首席专家)


 革命文物的红色文化传播与红色文化旅游现状

(一)革命文物对应的“红色文化”没有形成分层、内外有别的传播体系

革命文物承载的革命传统和精神内涵丰富,所投射的是一种中华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目前相关资料表明,革命文物对应的是一种“红色文化”传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中国人民最欢喜的颜色之一,吉祥喜气、火热奔放,可驱避邪恶,在革命文物特定的语境中,“红色文化”特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治实践和革命行动。不过,“红色”一词,也有“暴力、血腥”的政治意味,特别在对外传播中,易引起文化抵触,产生“中国威胁论”,在“中国文化,国际表达”方面易形成歧义。 

不同人群基于他们曾接受过的历史史料以及个人经历对革命文物有具体的理解,创业者可理解其内涵是艰苦创业,学生群体可理解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等等,当下革命文物未能做到分层精准传播,革命文物连片的保护与利用未能融入全球文化交流环境中,特别是境外传播中对“红色文化”的误读易诱发抵触情绪,导致传播误读。

(二)革命文物旅游带起步晚、有局限,不成片区 

我国革命文物对应的红色旅游,其发展总体是不成熟的。红色旅游自2004 年下半年启动,境内外对我国这一旅游形式的认知和认同还需时日。虽然大部分红色旅游区的基础服务设施有所改善,但各自处于偏远革命老区,没有形成成片关联效应,加之传播力度缺乏,游客不解其文化内涵,认为是一种政治行为,减弱了红色旅游国内外市场的吸引力。 

 提升“革命文物”文化全球传播的必要性

(一)我国许多革命事件是有全球影响力的事件

中国的抗日战争不仅是中日之间的战争,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舞台上有很大的影响,具有极强的国际吸引力。红军长征被美国一家权威杂志,排列为上世纪人类最具影响的100 件事件之中;中国举世瞩目的崛起与发展引发全球关注,中国革命历史可唤起境外游客对中国的好奇,趋使其开始探寻中国历史之旅。

法国“巴黎公社墙”是被公认的最早真正意义上的革命旅游纪念地,法国西北部诺曼底地区的卡昂和平纪念馆,是欧洲最著名的二战博物馆。诺曼底地区还拥有40多处二战博物馆和战事遗迹。各类纪念馆、士兵墓地、工事遗迹等形成了博物馆、遗址、纪念碑、墓地等反映诺曼底战役纪念地体系的纪念地群,共同构成了一座全面研究20世纪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历史宝库。此外,俄罗斯的“阿芙乐尔”巡洋舰、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卫国战争纪念馆、十月革命纪念馆、德国的纳粹集中营、以色列的大屠杀的纪念馆、自由钟、夏威夷珍珠港等,均吸引着肤色各异的各国游客前往参观。


(二)我国许多革命人物已是具有全球知名度的历史人物

中华历史涌现出各类推动民族历史发展,引领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人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史以来涌现出最具代表性领袖人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们的个人魅力感染了许许多多的国际人士。

国际上,列宁陵墓与雕像、列宁故居、美国的林肯纪念堂、林肯公园、林肯的故乡斯普林菲尔德、越南的胡志明故居、胡志明墓、胡志明纪念馆,拿破仑的家乡阿加休、戴高乐的故乡摩尔达维亚等,都是名人故里游的好去处。

△列宁故居

这些遗址遗迹和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高度凝聚的物质载体,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价值观的相似性,具有国际普遍意义。

(三)我国革命文物是具备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优秀文化遗产

我国革命文物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具有世界性和时代性,超越国界,有文化全球影响力,可升华为全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而融入世界文化遗产宝库。

(四)拓展全球革命文物文化旅游市场是推动成片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革命文物旅游全球市场的开拓,不仅可增加国内游客量,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为国家建设积累资金,而且有助于革命文物旅游形成片区,进行升级换代,有助于革命老区打破封闭格局,加快开发开放,促进开发旅游精品、经典旅游项目和产品。

开发我国革命文物全球市场也是树立中国形象的必然要求。202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目的地,旅游目的地形象与所在国的国家形象密切关联,而革命文物又是存载着中国民族精神与国家记忆的汇集点,必定有许多国际游客到革命文物带进行旅游浏览,这要求按国际标准规划、设计、管理、解说,按革命文物历史文化设计片区景观带,高质量接待国际游客,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相匹配。

中国的革命文化,全球的有效表达

(一)制订“革命文物”的全球传播定位,内外有别,达成全球认同的革命文化主题,并以此整合革命文物片区

挖掘革命人物与革命事迹所蕴含的革命精神,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乐观自信精神,长征中体现的大无畏精神,延安时期的持久精神等,要挖掘全人类都可以感知的中国革命精神,以“革命精神”背后的奋斗文化去进行全球传播定位,塑造一个积极进取、有活力的中国形象。

以全球认同的“革命精神”形成景观主题,打造“革命文物文化带”国际旅游精品线路。如利用革命名人和革命事件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崇拜地位和国际知名度,再现革命伟人的生命路径和革命事件的发展过程,构成一类特殊的旅游路线。

如以“领袖故里”这类国际语言,将毛泽东活动轨迹形成革命文物景点线路,组成探寻毛泽东足迹路线,营造一种意境,让游客去体验毛泽东的成长历程。如以“共和国摇篮”这样主题,设计以长征行程的革命文物文化景点带,充分调动游客的体验传播。如利用战争遗址(如地道战)来进行抗日战争场景再现,策划穿越、探险、竞赛等参与性旅游项目或策划当年红军工作、战斗、生活、劳动的场景,吸引旅游者参与和体验。以“革命精神”整合旅游形象进行联合开发。用国外游客所能接受的方式传播革命文物旅游文化,做到内外传播有别,规避文化传播壁垒,这是一种“中国的革命文化,全球的有效表达”。

(二)与乡村自然景观结合,通过自然景观带成片开发“自然景观+革命主题”旅游景观,向游客展示当代中国真实形象的文化景观与服务

重点选取比较成熟的革命旅游区,如古田、井冈山、遵义、延安等这些地区,结合当地世界级自然背景和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兼具“返璞归真”度假区,可有效规避革命文物单纯景观观赏性不强遗憾,以当地世界级景观串起革命文物带,进行成片规范开发,实现资源互补, 达到客源共享效果。 

可大力扶持“乡村+革命文物”旅游带的发展,对乡村田园景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同时通过税收、补贴等方式对重点发展的项目给予足够的扶持,为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驱动力。

为调动旅游经营者的积极性,可加强社区、合伙人和行业协会在诸多方面合作。如制作革命文物社区遗产信息册、建立或者改善配套乡村文化中心,在社区中心提供停车和解说服务,并且标明路的通行性等。以“原生态”为特征,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田园生活,让革命文物、文物古迹、古老的民俗传统等遍布乡村,显现中华文化底蕴,展示中国新农村国家形象。

(三)充分利用革命文物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四大功能,以功能带动革命博物馆的成片开发,特别是要重视其教育功能,把博物馆的参观学习纳入全民基础教育体系,实现革命文化的有效传播

根据革命博物馆地位和馆藏特色,常规性地多馆合作,策展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展览,激发游客的参观兴趣,增强文化体验,有效的传播革命文化。如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曰出东方”展览,巧妙地将革命文物与“十里洋场”场景结合,让参观者在直观看到老上海的生活场景时,也关注到革命文物场景,使得革命文物传播事倍功半。 

△石奇人 曙光——中国共产党成立(上海)油画 330cm×188cm  2011年
△韩硕 南昌起义 中国画 300cm×650cm 2011年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的国际化大都市,有效将革命文物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四大功能有机融于上海全球卓越城市、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建设中,将中共一大、二大和四大会址,与都市“新天地”场景相融,革命文物地带与都市生活带结合,市民随时感知当下幸福平安生活来之不易。

革命文化不仅具有重大政治价值、教育价值,而且具有现实的经济社会价值。上海结合时代特点,积极推动革命文化与海派文化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如上海市旅游局发布5条革命微旅行线路,分别是“开天辟地”“红色档案”“激荡文学”“复兴之路”和“岁月如歌”,串起众多的革命旅游景点,包括毛泽东旧居、刘长胜旧居、中共一大会址、地下革命展馆等,与上海石库门文化结合,强化上海与革命的共振点。

△中共一大会址(树德里)

统筹规划出“开天辟地”旅游区(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新天地为中心、“英烈丰碑”旅游区)、龙华烈士陵园旅游区、“文化先驱”旅游区(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和多伦多一条街为中心)、“伟人风范”旅游区(以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东方绿洲和朱家角为中心)、“走向未来”旅游区(以宋庆龄陵园和虹桥开发区、古北新区为中心)五大革命旅游区,点、线连接成完整的上海革命文化景观,成片开发展览馆、博物馆、名人故居、陵区陵园等四部分革命文物保护与发展。

上海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遗址遗迹共有400多处;中共中央早期在上海的各类机关旧址,有确切地点认定的逾 30 处。比如,中共中央局和政治局机关办公联络点旧址、党中央所属各部委办公地旧址,以及党中央附属的工作机构办公旧址等,都建设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将教育、文旅合多元为一,催生全新研学教育模式,可发动学生利用假期寻访革命史迹点、组建学生讲解队、举办革命文物研学夏令营等,在青少年中开展革命文化研学活动,锻造上海“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革命基因。

上海还同时发展革命文物IP文化产业,加强革命文物创意产品开发,促进革命史迹与创意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等融合发展,完善业态发展支撑体系,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融合型革命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如上海积极打造革命演艺内容产业,鼓励对革命题材开展文艺创作,打造一批叫好叫座的舞台剧、杂技剧等原创作品,并推向国际舞台,如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出品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上摘得文华大奖。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上海还借助一些知名度很高的网站和应用软件等进行上海革命文物文化的推广,与美团网、去哪儿网、途牛网,以及上海注册的携程旅行网、驴妈妈等知名旅游机构合作,从旅游市场中提升上海革命文化的知名度和流传度。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等瞻仰了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这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四)完善革命文物的文化旅游传播中文化保障机制

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紧密配合,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的体系,主要包含民间团体、志愿者、参与途径和监督机制四个环节。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适当采用“一臂之距”的第三方管理模式,建立“政府→企业→媒介→当地居民”四位一体,由政府为主导,从而保证全员参与,多元化促进,将“革命文化传承的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当地文化”进行整合,探讨“革命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统工艺→祭祀活动”等互动互助的良性循环。将创意和革命旅游传播相结合,结合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纪念活动,举办以各种革命主题的节庆活动。发挥政府优势,广泛邀请国外政要、社会名流、国际知名媒体记者和海外旅游商等对游客具有导向性效应的人士参加,通过整合革命旅游的节庆资源,塑造和提升我国革命旅游的国际知名度。

同时借助一批国外友好人士,如以斯诺、斯特朗、史沫特等为代表的作品整合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开发,在世界上塑造一个“和平崛起”的友好中国形象,有助于减少国外游客对中国革命文化的狭隘看法,增加亲和力和吸引力,形成“展示园、展示带”的千里、百地串联的总体布局。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SCCTT海峡文创智库

94篇文章  |  1,821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