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一盘2021年文化产业学者们在关注什么?

讨论分享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Jan 13, 2022 4:41:34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在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里,众多学者专家密切关注作为“十四五”新热点的文化产业。通过梳理2021年文化产业相关的研究可以看出研究延续以往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研究成果数量相对平稳、质量较大提升的态势。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文旅融合、数字文化产业、新媒体、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等主题的研究增幅较大。

一、2021年文化产业研究概况

2021年是中国建党百年,也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十四五”文化产业成为新热点,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实现社会文明程度提升的重要举措。2021年文化产业研究延续以往的发展趋势,呈现出研究成果数量相对平稳、质量较大提升的态势。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文旅融合、数字文化产业、新媒体、文化产业新业态、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等主题的研究增幅较大。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出版文化产业学术专著与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约220部①,中国知网以“文化产业”为主题词的学术期刊论文有2588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论文有395篇②。

2021年文化产业研究总体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十四五”文化产业成为新热点

关于“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的相关研究出现大幅增长,学者们对“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文化产业体系、文旅融合发展、文化消费、文化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疫情对文化产业影响的研究持续升温

在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挑战,疫情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受到重点关注,学者们对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

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备受关注

自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以来,学者们围绕文化产业数字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数字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生态系统,文化产业数字化的政策、路径、发展趋势,以及“云观影”“云演艺”“云会展”“云游戏”等新业态。

乡村文化产业引人注目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学者们结合具体的实践情况,探索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逻辑与路径,把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依然受到学者们的重点关注

文化与旅游融合作为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中心,学者们对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动力、策略、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此外,文化产业和金融、科技等领域融合发展的研究,5G、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等,日渐引起研究者重视。

文化产业治理研究逐渐增多

学者们从健全文化产业制度、文化内容监管、产业体系建构等方面展开研究,推进了文化产业治理的现代化。

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呈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趋势

网络会议方便快捷、实用性强,不但可以有效应对由于疫情等原因参会人员无法到场的情况,还可以增加参会人数,扩大了会议影响力。

学术期刊尤其是重点核心期刊对文化产业愈加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等期刊相继发表《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十四五”时期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逻辑框架与战略路径》等高水平论文,大大激励和引领了文化产业的高水平发展。总的来说,2021年文化产业研究较往年有所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文化产业学术热点透视

2021年文化产业研究的学术热点主要集中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文化旅游融合、文化新业态、文化产业集聚等方面。

(一)“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新篇章

 2021年3月12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作为“发展社会先进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这给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总结“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预测“十四五”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成为学界关注的一个新热点。

2021年以此为主题的论文有60余篇,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

一是“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战略、发展路径等。如赵冬、戴曦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动漫产业,王亮对出版业,张新新对数字出版产业,赵艺淞对博物馆产业,芯源对文化旅游产业都分别进行了政策分析。

二是通过分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发展困境,来探讨“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与赋能。如范建华等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以内容为王,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以技术为翼,构建高质量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以创新为核,打造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链;统筹市场,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1]。

三是“十四五”时期各个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如周宇、林翔、田雪枫对“十四五”时期湖北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新战略、新路径,邓颖颖、王珍对“十四五”时期四川省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曹莎、刘玉凤对“十四五”时期江西省文化消费,以及张苏缘、刘柏阳对江苏省文化消费,都分别进行了专题研究。

(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备受关注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重大主题。2021年有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论文有160余篇,主要分为5个方面:

一是研究数字化赋能、科技赋能、人工智能、文化物流、新基建赋能、金融等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的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要素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路径选择、存在问题、实践机制等议题的研究。如魏鹏举认为文化产业发展应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精神,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主流文化产品在供给方面的“守正”实力,着力提升文化企业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能力,以高质量为目标建立高水平的现代文化产业运行体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蓄水池”作用,从而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2]。包国强认为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深化市场主体、产品与服务、创新生态系统、运营环境、创新驱动等内涵,选择高质量发展的正确路径,紧扣技术、责任、信用等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与评价。喻蕾从产业创新、产业协调、产业开放和产业共享4个维度构建了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学者认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应包含“产业效率、文化创新、协调发展、发展环境和对外开放”5个维度。

四是不同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这类研究涉及的区域包括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大运河文化带,以及安徽、江西、云南、江苏、福建、湖北、贵州、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域。

五是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学者们围绕战略定位来研究高质量发展,从内容供给、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市场优化、体制改革等方面探索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三)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是决定我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均衡发展的关键。2021年是中华民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元年,也是中国乡村全面振兴元年。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仅可以规避民族地区乡村生态脆弱的短板,还可以发挥当地民族文化资源丰裕的优势。

2021年以乡村文化产业为主题的研究论文有130余篇,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文化产业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以及文化资源、融媒体、直播等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下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学者们研究了如何通过文化特色凸显地方差异,创新乡村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如向勇提出乡村文创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和主要抓手,艺术介入乡村文创的行动框架包括故事驱动、IP授权、创新协同和价值共生等创意营造的综合手段,通过搭建智库平台、培养乡创人才、打造乡创论坛等具体路径,积极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打造乡村文化经济的新业态[3]。有学者以海南为案例,提出乡村旅游与文化产业协同发展要注重文化的符号化与舞台化、乡村的品牌化与形象化、产品业态的多样化与精致化等,同时要实现村民在旅游发展中获益以及乡村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以文旅融合理念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乡村振兴。在文旅融合理念下,应进一步厚植优秀文化记忆,构筑乡村旅游发展空间,发挥文化驱动作用,实现乡村文旅创新发展,推动乡村文旅特色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此外,还有学者对绵阳大兴回族、三亚黎族、苗族等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研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讨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

(四)文旅融合发展协同效应显著

文旅融合是社会热点,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2021年关于文旅融合的文章约有1000余篇,其中与文化产业密切相关的约70篇。学者们多是从实践的角度,以各地文旅融合发展为案例,研究文旅融合的发展路径与模式,从多维度探究文旅融合发展的动力、发展策略选择与路径,为文旅融合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如郭新茹等人认为文旅融合是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成为创新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有力抓手[4]。有学者分别以文旅融合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为视角,围绕产业关联、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政策保障4个方面剖析了文旅融合的动力,通过深挖文化内涵、提升市场竞争力、统筹协调、升级产品体系、优化业态组合、培养复合人才和完善管理体制,推动文旅的深度融合。有学者通过构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确定江苏省各地文旅融合的现实样态,对其影响效应进行建模。此外,还有学者聚焦于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文旅融合对于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的创新发展及转型影响。研究表明,推动文化场馆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可以有效缓解其发展不平衡、资金不充足、需求不稳定等问题,同时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供给和效能,更深层次地实现文旅融合。

(五)文化产业新业态成为焦点

文化产业新业态以文化科技融合为根本动力,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支撑,以“互联网+”为产业形态,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互联网+”融合的重要内容[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中提出,要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2021年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业新业态研究。这以网络直播研究最为集中,“短视频+直播”是近年发展迅速的新兴产业类别,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态势,成为社会公众和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2021年关于文化产业网络直播的论文有1000余篇,关于短视频的论文有4600余篇,这些论文虽然大多数不是基于文化产业的专业视角,但是体现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热度。

二是数字化、科技赋能文化产业新业态研究。如解学芳、雷文宣认为智能化技术与文化产业在深度融合中推动了我国现行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升级,催生了文化产业的新模式和新业态。

三是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主要特点、国际借鉴和重点任务以及数字技术驱动文化产业新业态的创新及其机理研究等。如花建认为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新业态为中国提供了有益经验,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新业态的重点首先是以数字数据作为核心要素,依托“数据+计算力”提升文化生产力水平;其次是创新平台模式,扩大流量规模并吸引大批数字“零工”;最后是以文化赋能新场景建设,推动在线、在地、在场3种文化生产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的有机整合。

2021年文化新业态研究较多关注较为宏观的产业现象,而对单一新业态的产业发展演进以及新业态企业的具体发展研究相对较少。

(六)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持续演化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是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有效途径。学者们围绕文化产业集聚的相关话题展开了许多研究,探索了我国各地区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水平测度、空间特征、影响因素、空间溢出效应等,以及文化产业集聚对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居民文化消费等方面的影响。

如顾江、王文姬基于2008~2018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科技创新、文化产业集聚对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杨秀云等基于文化企业区位选择的视角,分别从创意阶层集中、产业链协作、客户资源共享3个角度阐释了不同类型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动力;利用文化产业细分行业数据,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行业及区域分布特征;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进行集聚变动指标分解,剖析了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化特征[6]。张蕾从人力要素、资本要素、基础设施和区位要素4个方面对百老汇、伦敦西区、上海演艺大世界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提升都市演艺集聚区文化生产力的问题。谭娜、黄伟利用中国在推进文化产业集聚过程中所进行的文创园区评选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文化产业集聚政策对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此外,还有学者对国家中心城市、景德镇陶瓷、中国省域文化产业集聚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展开研究,以及对音乐、影视、演艺的产业集聚情况展开分行业研究。

三、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是文化产业的学科基础,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2021年对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基础概念内涵、文化产业集聚和集群理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效率与产业路径等方面。

(一)文化产业基础概念研究有新拓展

文化产业实践的极速发展,推动文化产业的基础概念不断演化,为文化产业赋予新的内涵。学者们对文化产业、数字文化产业、文化科技融合、文化产业数字化等概念的本质、内涵展开研究,基于最新的产业发展情况重新定义文化产业的基础概念。

江小涓在《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8期发表的《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一文对数字文化产业提出明确的定义,她认为数字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创新与发展的文化产业[7],其中有两点需要予以强调:一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强调了文化内涵的必要性和首要性;二是依托数字技术,强调必须有数字技术加入和赋能。周建新等人认为文化科技融合发源于对“文化经济化”的内在矛盾的回应,是对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技术合理性”的重构。文化科技融合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前提下去修复文化“公益性”发展的负外部性,凸显了“相对技术正义”与“相对文化正义”的折中特征[8]。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与市场之间、文化与经济之间、经济与科技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濡染的文化发展新现象。

还有学者对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产业是以精神消费为生产目的,以符号生产为主要生产内容的新型产业形态。文化产业所蕴涵的文化符号体系是意识形态主体建构的重要载体,具有明显的精神导向性和思想倾向性,对人们的道德观念、理念信念和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意识形态属性是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统领其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

师英杰、刘然认为文化产业数字化是文化与互联网、数字经济平台渠道的融合,它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经济形态的转型与升级,是由文化内容、科技、资本三者联合塑造的文化模式的创新,属于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9]。张铮认为“文化产业数字化”是“产业数字化”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文化产业数字化”的内涵是通过网络技术、智能算法技术、数字版权技术、影音编码技术等广义的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生态体系进行更新再造,并最终促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10]。还有学者对文化生态系统展开研究,认为文化生态是在某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或者文化体系内,各种文化元素和形态呈现出的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学者对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深入剖析,以及对新基建赋能文化产业的机制、文化产业体系的逻辑框架等进行了研究,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研究侧重集聚程度

文化产业集聚是地理学和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领域,尤其城市尺度的文化产业集聚近年来备受学者关注。2021年有70余篇论文研究文化产业集聚理论,包括全国层面的文化产业集聚和区域层面的文化产业集聚两个方面。

中国文化产业集聚理论研究主要关注文化产业集聚程度对文化产业发展效率、文化消费、文化产业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如杨秀云等基于文化企业区位选择的视角,分别从创意阶层集中、产业链协作、客户资源共享3个角度阐释了不同类型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冯茜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的时空分异,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的因素,并着重分析了文化产业集聚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11]。张涛等通过构建空间常系数回归模型和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文化产业集聚对文化产业结构的空间作用机理[12]。我国文化产业结构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文化产业集聚对结构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并且文化产业集聚对文化产业结构的作用由西向东递减。

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力、空间特征、溢出效应、演化以及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充实了我国文化产业集聚理论。区域层面的文化产业集聚研究主要分析了不同区域的空间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为推动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对策。

刘芷璇、蔡晓珊剖析了影响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因素,提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周锦、顾江比较分析了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3个城市群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机理与绩效,并提出推动城市群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需要明确城市分工,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构建现代统一文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13]。这种将城市群的发展与文化产业集聚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为文化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为城市群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支撑。

(三)文化产业路径研究突出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路径是近几年来受到关注较多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研究和探索。在2021年文化产业路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对文旅融合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及文化产业数字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文化产业通过跨产业、跨行业、跨区域的融合发展,整合更多资源,建立多维协同的创新体系,创新管理体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提供充足的优质文化产业和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有学者论述了文化旅游融合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认为当前文化旅游应加强顶层设计、落实融合理念,创新数字化转型、推动虚拟旅游发展,创新文旅融合项目和活动,加强区域合作,促进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特别关注,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与市场选择的有机结合体。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需要从文化、科技、市场等多方面创新来探索具体的实施路径。只有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技术创新动力,才能实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四)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研究强调整体性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入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健全文化产业体系研究便显得愈发急迫,因此学者们对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顾江教授团队在《管理世界》2021年第3期发表的最新成果,基于我国现行文化产业体系运行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要素错配、市场治理机制不完善以及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低端锁定风险等问题,准确把握了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与目标,提出应遵循“要素协同、产业协同、区域协同、供需协同”的系统发展逻辑,以龙头企业带动、推进柔性生产、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创新创意为战略思路[14]。

还有学者以生产链理论为分析框架,从资源、生产、产品、消费、用户等不同层面分析文化产业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立足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文化要素智能互联互通,充分释放消费数据价值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深化智能化技术与文化产业的交融。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是现代服务业的新兴产业形态,涵盖了大众文化的消费端、传播环节和文化生产端。李泽华等将电影产业生态系统分为内生系统和外生系统,内生系统包含制片商、发行商、院线影院以及消费者等,而外生系统则包括科学技术、政策法规、金融经济与社会文化等,内生系统与外生系统一起构建起了电影产业生态共生系统[15]。

学者们从整体上对文化产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充实了文化产业的理论内容。然而,由于文化产业体系本身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因此对该领域的研究需要不断加强和深入。

(五)文化产业效率研究聚焦测算和影响

在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背景下,提高文化产业效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2021年文化产业效率研究成果的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效率的测算与影响因素的识别两个方面。

王家庭、梁栋使用SBM模型、核密度估计法和泰尔指数对1998~2018年中国文化产业效率进行测算和时空演进分析,并运用Tobit模型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发现中国文化产业效率总体呈现波动上涨的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且高效率的省份不断集中,区域间差异开始产生更大的影响[16]。文化单位数量、文化市场潜力、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等因素对文化产业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有学者研究了产业集聚对文化产业效率的影响作用,从而判断文化产业集聚对文化产业发展效率具有促进作用。通过文化产业效率的评价研究,能够判断我国文化产业效率水平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探索优化产业效率的路径和措施。还有学者基于DEA模型对湖南省、黑龙江省以及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测度研究。

此外,还有学者关注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文化安全、文化治理、文化生态、文化消费、文化金融等议题,涉及范围较广,但是大部分的研究并未有深入的理论分析,难以从根本上把握问题的本质内容,因此还需要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从理论层面深入剖析问题的机理,从而丰富文化产业的理论内容。

四、文化产业数字化研究

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提出,使文化产业数字化研究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2021年文化产业数字化研究的相关成果主要体现在文化科技融合、数字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等方面。

(一)文化科技融合研究聚焦融合路径

文化产业的发展始终与技术的进步紧密关联,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着各个产业转型发展。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技术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成果显著,数字技术逐渐参与到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等环节中,助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

2021年文化科技融合研究主要表现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路径方面,学者们通过分析各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态势以及现状,探索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驱动机制,从环境建设、人才储备、外部平台等方面提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

有学者对北京、内蒙古、长白山、贵州、山东、青岛等地的文化科技融合路径进行了探索研究,认为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业应该通过技术协同、平台集成等途径,主动创造机遇,赋能文化产业,引领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业蓬勃发展。如伊彤等从融合基础、融合投入、融合产出、融合环境4个维度,构建了北京地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北京地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还有学者研究了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光学技术与数字电影放映系统的结合与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动漫、文旅等产业中的融合与创新,融媒体技术在广播中的应用等。相关研究多是从实践层面展开,还需要从理论出发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由于“元宇宙”概念的提出,媒介的迭代将会带来新的尺度、新的内容和新的范式。文化与科技二者相互促进、跨界融合,开拓出数字文化产业,成为当下极具发展前景的业态新形势。

(二)数字文化产业研究侧重产业层面

数字文化产业作为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引领新供给、促进新消费、加快产业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代表了文化产业的主流方向。数字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现代经济体系,也关乎我国文化强国的建设。

2021年数字文化产业研究主要包括数字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创新、新业态、生态系统、面临挑战等方面,以及对数字文化产业与国家安全的研究。如宋立夫、范周提出生态化分析数字文化产业应聚焦于产业层面,技术进步催生了产业生态化,生态化视角是整体的、联系的而非局部的、独立的[17]。

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数字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创新建构出现了新的可能。数字文化产业呈现新的发展趋势,演艺业、会展业、电影业向云端发展,“云演艺”“云会展”“云观影”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活力,云旅游突破时空限制,给旅客带来独特的旅游体验。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呈现数据化和智能化的特点,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产业的行业升维,还推动了新兴文化产业的不断革新,引领了新一轮文化消费。此外,数字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表现出内容生产平台化、产品推广网络化、消费体验场景化的特点。

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发展战略化、深度融合化和产业互联化的特征,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和广泛渗透性。当前,基于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文化消费市场的快速增长,我国数字文化已经进入爆发期,网络游戏、网络新闻、短视频、网络文学等典型新业态发展迅速。但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在产业认知、产业结构、产业要素、产业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同时,由数字化所引发的一系列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应引起各界高度重视。

(三)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研究受到重视

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引起学者们对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重点关注。

如罗仕鉴认为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包括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重构、文化产业发展繁荣共生及文化产业发展价值引领[18]。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实施需要不断完善中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价值体系和范式,推动新型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数字化内生成长与外部发展环境的协同演化、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协同的数字化高效治理与精准服务。

为了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我国需加快数字文化产业配套政策制定,为激发文化产业新动能提供政策引导。黄蕊等人研究发现更大的直接利润水平与较高的协同系数是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偏低的制度与技术转换成本也有助于文化产业选择数字化转型策略[19]。对于当前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关键任务,有学者提出应包括建设与完善文化新基建、优化与提升文化消费的场景与消费者体验、借助数字化进程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中华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广泛、更深入地走向世界。

此外,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国家数字安全、高校在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关于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研究多是基于产业层面较为宏观的研究,还需要从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数字技术在文化企业中的应用,为文化产业数字化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五、文化企业和园区研究

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体系的市场主体,决定了文化产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年文化企业研究聚焦于文化企业的发展路径,文化产业园区研究主要关注文化产业园区的提升。

(一)文化企业研究以国有大企业为核心

习近平指出,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就必须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要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作为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微观组织基础,文化企业的参与意愿和发展能力至关重要。

2021年关于文化企业的研究,从研究对象来分,主要分为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其中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对于国有文化企业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的体制改革、制度建设、基层组织、对外投资框架以及社会责任履行。

学者们以长江文化、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等国有企业为例,对国有文化企业的制度改革、制度建设、对外投资展开研究,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还有学者对文化企业的社会效益进行研究,发现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在逐步增强。

对于民营文化企业,主要从文化企业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无形资产等方面展开研究。如曹宇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湖北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展开研究。黄珂婧以乐视网为例,从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披露4个方面研究了我国文化企业核算无形资产时存在的问题。

此外,还有学者对文化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政府补贴、企业并购等方面展开研究,为文化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有学者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文旅上市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构建了管理者关系、投资关系与总体关系网络。

潘爱玲、孙磊以沪深A股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情境化解析分类组织冗余对文化企业并购决策和绩效的影响,并考察不同产权性质下的文化企业的差异化表现[20]。数字化背景下文化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新的局势,进一步探索文化企业发展的微观层面,基于文化企业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文化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文化企业的发展质量,对文化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未来研究中的重点。

(二)文化产业园区研究着眼现状与问题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聚集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在促进产业领域细分和规模效应的同时,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国家和城市的建设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21年关于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路径。学者们以沈阳文化产业园区、湖南文化产业园区、天津文化产业园区等作为研究对象,剖析园区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影响因素,探寻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路径。还有学者通过对比美国百老汇和苏荷区与天津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梳理出可借鉴的经验,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此外,有学者基于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714家文化企业,检验园区知识溢出、服务集成对文化企业绩效的影响。已有研究发现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已经进入内生化发展阶段,园区知识溢出的内生性集群效应成为园区文化企业绩效提升的主要动力机制。

关于文化产业园区还需要从产业政策、园区集聚、商业氛围等角度进一步展开研究,加强对园区整体布局上的指导,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园区生命活力,培育文化产业园区品牌。

六、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文化产业已成为繁荣地区经济、传承民族文化、巩固国家安全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国文化产业政策近年来整体呈现出数量递增、主体多元化与政策复杂化的趋势。2021年中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及扶持政策、政策的供给和有效性等方面。

(一)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研究有新成果

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补贴政策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专项资金和补贴的利用效率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值得学者们进行深入研究。厘清专项资金和补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效果,对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杨洁等人采用动态空间计量估计和动态面板门槛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文化财政支出、文化金融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异质性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不同区域文化方面所实施的财税政策存在明显的竞争性。财政金融政策对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效果取决于当地人均产出,若地区人均产出较高,财政金融政策的正向影响显著。

还有学者实证检验了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两种财税激励政策对研发投入与经营业绩关系的调节作用。财政补贴对研发投入与经营业绩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税收优惠并未与研发投入形成较好的协同效应,反而会削弱研发投入对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相对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而言,两种财税激励政策的调节效应在民营企业和中西部地区更显著。

因此,今后要继续加强对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和补贴政策的研究,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政策,对文化产业实施以财政补贴为主、税收优惠为辅的财税激励政策,突出对研发投入的财税积极政策,同时应对民营企业和中西部地区给予更多针对性的财税激励政策。还需要利用财税政策进一步引导与扩大文化消费,引导社会资源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文化企业不同产品的供给能力。

(二)文化产业政策供给与效果研究广受关注

对文化产业政策的供给以及实施效果进行研究,有助于科学地制定文化产业政策,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大开放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各地纷纷出台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学者们对文化产业政策的供给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钱明辉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发布的616项文化产业政策为研究样本,从时空分布、文化产业价值链和政策类型等角度,利用政策计量、内容分析等方法对公共文化示范区的文化产业政策进行分析[21]。有学者从对成都市文创产业园区扶持政策的分析中发现,成都市文创产业园区扶持政策缺乏针对性,缺乏具体落实细则,文创产业园区的政策需求有待满足。还有学者分析红色旅游政策文本,探析中国红色旅游政策的演进态势。学者们对红色旅游政策涉猎甚少,理论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红色旅游政策研究有待继续深化。

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侧重于梳理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评价文化产业政策的有效性。相对而言,研究对政策绩效评价缺乏相应的定量分析,从而很难对文化产业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合理的评价,难以确定政策实施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有学者对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文本进行政策强度量化处理,通过各行业的文化产出情况,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还有学者指出,政策的出台要处理好当期影响与远期影响、存量政策与增量政策、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单一目标与多元目标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还需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绩效评估方法来评价文化产业政策实施的效果,从而构建适合现实发展需要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文化产业法律与治理研究逐渐完善

文化法律制度是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律制度是在遵循价值导向、以民为本和双效统一三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完备的文化法律体系、高效的文化法律实施体系、严密的文化法律监督体系和有力的文化法律保障体系,为实现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生效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部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地方性法规,在设施建设与保护、强化政府保障责任、完善社会化评价机制、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体现融合发展、落实“大文化”观理念等方面有所突破。贾旭东、宋晓玲讨论了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直接调整对象,即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行为,而文化产业本身是文化产业促进法调整对象的作用对象[22]。

文化产业促进法主要调整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碰到和产生的非主体间以及主体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在既有文化法和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推动以文化创新为主旨的文化产业法规,加强文化立法、健全文化法律体系,为我国文化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和保障。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意和文化产权法律保障制度、文化开放与文化融合法律促进制度、文化治理法律保障制度等文化创新的基本制度建设。

除了对文化产业法律的研究之外,学者们在文化产业治理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化产业治理还面临着治理政策体系不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制度未形成、治理环境落后、文化企业缺乏有效行业自律等问题。推动文化治理政策创新,构建完善的政策路径,需要合理配置文化资源,重视地区差异,构建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文化治理过程中的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七、地域文化产业研究

2021年地域文化产业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文化产业研究、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及城市群文化产业研究,如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经济发展带、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文化产业研究。

(一)区域文化产业研究聚焦产业结构

区域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聚焦于区域文化产业结构研究,通过分析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异,探讨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吴承忠、王粉粉通过对我国四大经济区域文化产业结构趋同度的测度,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各区域7大细分行业的趋同合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13~2018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增长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四大区域文化产业结构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趋同现象,东部地区的趋同程度最高,西部地区最低[23]。

有学者对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结构趋同合意性展开研究,环渤海地区5省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产业结构趋同,北京与全国的文化产业结构最为相似。山东的文化产业结构为合意性趋同,而北京、天津、辽宁、河北的文化产业结构为非合意性趋同。研究表明,应实施差异化的地区政策,降低文化产业结构非合意性趋同程度,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二是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通过对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文化市场一体化合作等研究,可以促进文化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文化资源最优化配置,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三是对区域文化产业创新系统的研究。胡洪斌、张晓丹运用演化论和系统论分析方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综合区域文化产业内各个创新主体、构成要素及创新环节,构建了区域文化产业创新系统的理论构架。

四是基于各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基础、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当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学者们以北京、山西等地文化产业发展为例,从资源、政策等角度分析了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对文化产业区域协调水平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还有学者基于寿县音乐文化资源,探索其在文旅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经济价值。

(二)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研究注重特色

民族地区因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得到了学者们的重点关注。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一是通过梳理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与困境,结合民族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的整合机制,探索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为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构建和具体实施路径指明了方向。有学者以土家族“肉连响”为案例,梳理“肉连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发展困境,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在充分考虑民族地区文化特色、要素禀赋、技术水平的背景下,重视发挥“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作用,加强政府引导和国际合作,提高民族地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性和多样性,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是促进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根本条件。

二是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政策的研究。有学者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之间的协同发展展开研究,结果发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政策数量增多,总效力逐年上升,总协同度以及各目标与措施间的协同度不断增长。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中,需要加强政策力度以及政策系统性和战略性建设,还需要深入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文化元素,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发展模式,从而促进民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城市群文化产业研究涉及领域较广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形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城市群文化产业研究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如京津冀首都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都受到了学者们的重点关注,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较广。城市群文化产业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是城市群文化产业一体化研究。城市群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有助于发挥集聚作用和辐射作用,其功能价值体现在优化供给侧、拉动需求侧、推动科技成果共享、促进文化创意人才流动等方面。周锦、顾江对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3个城市群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城市群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态势良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推动城市群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需要明确城市分工,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构建现代统一文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花建认为长三角发展数字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在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能够建设有利于创新和创业的一体化发展生态,打造数字文化生产力引擎和消费力引擎,建设全国领先的一体化文化消费大市场[24]。

二是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核心文化产品贸易,分析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竞争力状况。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大,但产品内部发展不平衡,出口集中于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品上,竞争优势较弱。

三是对城市群文化产业效率的测度研究。王文姬、顾江运用DEA效率模型、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文化产业效率并探究其时空上的演化。长江经济带文化产业集聚趋势在增强,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集聚阶段。

四是大湾区文旅融合研究。周建新、王青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融合进行了研究,探讨如何促进大湾区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此外,还有学者对大湾区文化产业集聚、非遗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要使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加强文化市场区域一体化合作,促进文化要素自由流动,实现文化资源最优化配置。通过文化市场的跨区域协同、文化金融创新、产权服务跨区域等保障路径,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才能深化要素一体化,畅通文化产业发展内循环。与此同时,还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通文化产业发展外循环。通过内外循环联动,最终促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八、文化产业年度报告研究

相比2020年而言,2021年发表文化产业年度报告的数量略有增长,共出版各类文化产业年度报告(蓝皮书)40余部,主要以全国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地区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和行业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为主,以及针对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贸易、文化消费等方面的研究报告。这些年度报告以蓝皮书为主,大都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一)全国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涉及领域较广

2021年全国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之中,除关于文化产业整体业态和行业研究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0-2021)》,还有关于文化金融领域的《中国文化金融发展报告(2021)》、文化消费领域的《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估报告(2021)》和《中国文化消费投资发展报告(2021)》、文化旅游领域的《中国文旅数字化发展报告(2021)》、文化贸易领域的《中国国际文化贸易发展报告(2020-2021)》、影视行业的《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报告(2021)》和《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20-2021)》。此外还有《中国高校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报告(2020-2021)》以及《中国公共文化投入增长测评报告(2021)》。全国性文化产业研究报告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多个领域,针对行业内具体领域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能够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二)地区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地区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从全国范围来说,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数量比较少。2021年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有《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21)》《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1)》《深圳文化发展报告(2021)》。

发达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实力较为雄厚,政府有较强的意愿出台更多相关政策及补贴扶持企业壮大。上海推出“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包括《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1)》《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2021)》《上海文化发展报告(2021)》《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1)》《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1)》,内容涵盖较为全面。

除此之外,山东、江西、河北、河南、陕西、四川、甘肃、洛阳等地也出版了文化发展报告,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分析。从整体上看,地区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数量较少,更多地区需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重视,全面研究当地的产业发展状况,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三)行业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数量较少

2021年文化产业的行业性发展报告涉及的行业类型包括电影、出版、新媒体、互联网、景区、广告、会展等。

其中,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有《202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2021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国电影蓝皮书2021》等,出版产业发展报告有《2020-202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新媒体发展报告有《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12(2021)》,互联网发展报告有《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移动互联网蓝皮书: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景区发展报告有《水利风景区蓝皮书:中国水利风景区发展报告(2021)》,会展研究报告有《上海会展业发展报告(2021)》,广告业发展报告有《2021IAI广告作品与数字营销年鉴(统计资料报告)》等。

行业性产业研究报告针对行业内具体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能够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从整体上看,2021年行业性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数量不足,需要对更多的行业进行深入研究,提升不同行业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的质量。

九、文化产业学术会议和期刊研究

受疫情影响,2021年文化产业学术会议主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会议模式,紧跟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密切关注文化产业热点。学术期刊对文化产业研究给予了更大程度的关注,不少学术期刊新设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专栏。

(一)学术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主

1.会议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相结合是2021年学术会议的主要形式。例如,第三届新时代文化创新论坛采用线下会议+图文直播的形式,深圳大学2021年文化科技创新论坛采用线下会议+网络直播的会议形式,首届“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方智库论坛、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会(2021)采用线下会议+线上会议的形式,深圳大学艺术学理论2021云中相会系列网络学术论坛“文化企业数字化发展”专题论坛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

按照学术会议的举办形式可以分为4种类型:一是完整线下会议和网络直播,二是会议分为线下分会场和线上分会场,三是线下会议和现场连线,四是线上会议。从会议效果来说,完整的线下会议效果最好,其次是线上会议,线下会议和现场连麦的方式效果相对较差。线上会议是未来文化产业学术会议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吸引更多文化产业专业人员和从业人士参与,提升学术会议的学术影响力和产业发展的价值。因此,学术会议的承办方还需要提高线上办会的能力。

2.关注文化产业热点。2021年文化产业学术会议紧跟文化产业研究热点问题,聚焦文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如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举办了“新时代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现状与前景”专题研究会和2021文化科技创新论坛“高质量发展视野下的数字文化产业”;上海市社会科学院主办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九届学术年会系列论坛“数字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东方智库论坛;南京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会(2021),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江苏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了以“文化铸魂·数智创享”为主题的第四届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由此可见,诸多文化产业学术会议都围绕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热点,发出了学界的声音,提出文化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二)学术期刊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研究

2021年学术期刊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度明显提升,其中发表文化产业相关论文数量较多的期刊有《文化产业研究》《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理论月刊》《经济地理》《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人民论坛》《农业经济》《南京社会科学》《统计与决策》《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论坛》《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社会科学家》《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苏社会科学》《图书馆》《图书馆学刊》《中国教育学刊》《地域研究与开发》《中原文化研究》等。

此外,《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化创意产业》也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研究成果引用和转摘的力度。

十、总  结

在全面回顾和总结2021年文化产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加强和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文化企业成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一)继续推进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文化产业基础理论是文化产业的学科基础,要从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总结理论,运用理论指导文化产业的发展。学界对文化产业理论建构的相关研究较为薄弱,还需要加强文化产业学术界、业界与政府的交流与合作,创新研究思路,从理论、实践、政策等多层面更深入地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实践中总结理论,才能构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理论体系。

(二)深入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

随着国家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的实施,文化产业在向数字化方向积极探索。首先,学术界应该在现有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深入调研传统文化企业、新型数字文化企业、新型文化业态和新型数字文化消费,结合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探索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现实逻辑和实现路径。其次,对于直播、电竞等新型数字业态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基于更深层次的发展逻辑探索行业发展方向以及面临的困境。最后,还要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的完善,既要促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快速发展,又要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做好监督和保障,避免数字化发展方向的偏离。

(三)大力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研究

文旅融合和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的重点领域,通过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可以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并且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发挥融合发展的协同效应。通过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多学科深度交流合作,才能切实推进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紧密追踪文化企业成长研究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是文化产业和服务的主要生产者。对于文化企业的研究,一方面要注重商业模式、企业效益等企业持续发展的研究,另一方面要注重文化企业在社会建设中承担社会责任、参与文化治理的研究。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新型文化企业的研究,探索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文化企业发展的思路,促进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五)高度关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确立的文化经济新方向与新命题,是经济与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一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机制与如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明确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状况,通过数字技术、文化科技融合等形式赋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两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文化强国建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合一。

来源 | 言之有范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480篇文章  |  204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