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40年|特区文化产业发展缘何乘风破浪?

讨论分享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Oct 15, 2020 3:05:56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办得水平更好。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横空出世。深圳这个曾经的小渔村,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奇迹般地成长为一座文化创意之都,被描述为“史诗级巨变”。深圳文化产业缘何能够乘风破浪?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给予探讨。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年来,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拥有“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会”文博会品牌的深圳,“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旅游”等新业态迅猛发展。2014-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保持了持续高速发展态势,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到2621.77亿元,同比增长16.8%,占2018年深圳市GDP的比重为10.9%。

今天的深圳,星罗棋布的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已有61家,而深圳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已处于全国第一方阵。“第一方阵”,意味着这座城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已有了一流的实力与竞争力,一座国际文化创新创意先锋城市正在崛起。

2014-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统计及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8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分析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一、特区40年崛起的成长之路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在文化自觉培育、理论体系构建和发展阶段性革新三个层面业已呈现出极具特色的“深圳气派”。这不仅为城市治理提供以创新、智慧、包容与力量为特点的城市文化精神,也将文化建设有机地纳入这座以科技创新转化能力著称的年轻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回溯深圳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一来印证了国家领导人对南粤大地的殷切关怀;二来印证了深圳文化政策的战略性推进为城市文化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圳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可概括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是特区初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主要特点为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外向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来文化既保持开放心态,也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渗透,并初步展开特区文化的理论研究工作。

二是特区增强城市竞争力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其主要特点为提高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以“现代文化名城”为建设目标,构建具有深圳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城市主流价值观,通过“新八大”“新六大”等现代化文化设施建设、“读书月”主题活动的举办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全面推进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建设。

三是城市文化自觉更新与全面创新阶段(2003年至今)。以2003年1月深圳市委三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文化立市”战略为契机,将文化发展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旨在通过文化品位、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此相配套的“两城一都”——“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可谓“文化立市”的切实实现路径。2011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将深圳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示范区”“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文化产业龙头大市”“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2016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颁布的《深圳文化创新发展2020(实施方案)》成为“十三五”时期深圳文化建设的新契机,其目标是将深圳进一步打造为国际文化创意先锋城市。


二、特区创新成长的文化基因

1、忧患文化自带匮乏基因,营造一个倒逼出来的城市

外在短缺激发内在动力,匮乏基因衍生忧患文化。深圳始终有一种时不我待、不进则汰、“狼来了”的紧迫感。1980年代“姓资姓社”的颜色之争,1990年代“文化沙漠”的底蕴之责、“特区不特”的政策之忧,2000年代“难以为继”的资源之虑、“被谁抛弃”的瓶颈之惑、“产业外流”的转型之困等等,一次次把深圳卷入舆论漩涡、置于聚光灯下。深圳也因此养成了看淡光环、时时反省、自我革命的警醒与自觉。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言,深圳是中国最具危机感的城市。正是匮乏基因和忧患文化,倒逼深圳走出了一条人才密集、知识密集的创新发展之路,五位一体、错位平衡的协调发展之路,高附加值、低碳环保的绿色发展之路,融入世界、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之路,以人民为本、共同富裕的共享发展之路,创造了劣势逆袭、边缘崛起的精彩样本。

2、移民文化是外源基因,带动一个重组出来的城市

“深圳不是你的故乡,却是你梦想的主场”。40年来,千万心怀梦想、渴望奋斗的人移居于此。截至2019年末,深圳人口约2400万,较特区成立之初人口增长了约65.67倍,其中常住人口为1343.88万,有超过4成的非常住人口在深圳工作、学习、生活。有什么样的人群,就有什么样的基因。移民是文化最活跃的载体,作为当代中国最完全、最彻底、规模最大的移民城市,突发式、浪潮般、全方位的移民把各地区、各民族的源文化移植到深圳,在碰撞融合后孕育开花,形成了千帆竞发的移民文化景观,让深圳成为“一片献给可能性的土地”。

轻装上阵的新移民摆脱了旧思维的束缚,求新求变的个性铸就了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营造了深圳兼收并蓄的社会氛围。正如著名跨文化研究学者霍夫斯泰德研究发现的那样,类似深圳这样“不确定性规避意识”极低的文化群体,往往具有强大的繁衍和重组能力。外源基因的代代重组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深圳成为一个极富创造力的新兴城市。

3、多元文化塑造包容基因,催生一个“变异”出来的城市

“什么都有,但什么都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是对深圳包容基因的最好描述、最生动表达2006年,深圳出台国内首部改革创新法《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以立法形式规定创新失败可予免责,向全社会宣示了深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决心、恒心。

深圳之“容”在于“容人”,“来了就是深圳人”,不论身份、财富、地位,每个人都能在深圳拥有一席之地,在这里追梦、圆梦,实现人生理想、个人价值、社会追求。

深圳之“容”在于“容错”,“宽容失败”“向失败取经”“向失败致敬”,营造了以失败为财富的良好社会氛围。

深圳之“容”在于“容异”,鼓励“别具匠心”,不欣赏“沉默是金”,摒弃“枪打出头鸟”陋习,让独具特色、富有创新力的人群不会显得格格不入。深圳人这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包容豁达、洒脱不羁的个性,不仅为创新提供了低成本的“湿地生态”系统,更养成了创新发展必备的“遗传变异”能力。

4、协商文化塑造平等基因,成就一个“规则说了算”的城市

深圳不问出身、不问学历、不问官阶、不问贫富,是平等基因培育出来的城市。自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赋予深圳特区立法权以来,深圳制定了200多项涉及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公共管理、社会文化、生态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地方性法规,更使深圳成为一个不折不扣“规则说了算”的城市。这里不信奉传统等级观念,更多“按规矩办”的行事逻辑;这里没有一些老城市人情社会、“圈子”文化的羁绊,更多协商合作、公平交易的契约意识;这里没有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利益链条,更多依法办事的“亲清”政商关系。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平等交易、平等协商,使自由得到深化、诚信得到践行、公平得到保证,共建共治共享得以可能。在这里,恪守公共秩序已是人们的普遍共识,遵守国际规则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高扬法治精神更是创新深圳的突出优势,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营商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5、竞合文化塑造开放基因,打造一个享受竞争的城市

“深圳与世界没有距离”。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急先锋”,深圳是中国主动拥抱世界、主动融入世界,率先与国际接轨的前沿阵地。依托毗邻港澳的地理区位、依靠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深圳人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形成了独特的竞合文化。竞合文化又铸就了内部经济与外部经济双向循环、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互相成就的良性状态。

深圳努力超越“零和博弈”,积极寻找各方利益的契合点,追求最大公约数,形成了差序发展、容融共生的竞合思维,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更是跻身全球金融中心十强,成为吸引国际资本、人才技术和跨国公司的“强磁场”。

6、使命文化铸造特区基因,塑造一个持续超越的城市

没有终极追求,就没有恒久力量。深圳每天都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特区基因。1980年,中央创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如同“点火机制”,赋予深圳独特的“特区基因”。从改革开放的“窗口”“试验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排头兵”“尖兵”,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深圳始终以强烈的历史主体意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将时代赋予的使命镌刻在自己的“精神旗帜”上,以“大我”成就“小我”。

三、总结

深圳以顽强意志挑战了诸多“不可能”,实现了从一个“科技荒漠”向一座“创新之城”的华丽转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了诸多“深圳智慧”“深圳实践”。“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正是先行一步的特区基因和追求卓越的使命文化,使深圳以“使命型城市”的持续超越,实现了世所罕见的创新发展,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40年的沧海巨变充分证明,深圳的成功有外部因素,更在于内因驱动,是多重要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基因与文化的协同演进,共同成就了深圳作为创新之城的“达尔文适合度”,最终实现了一个城市的“羽化成蝶”。“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圳将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展现世界级创新之城的新作为。来源|言之有范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SCCTT海峡文创智库

94篇文章  |  2,989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