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文旅产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年度。全国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业已成势、夜间文旅经济蓬勃兴起、全域旅游创建方兴未艾、景区质量提升进入“精耕时代”……如今2020年已经到来,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国文旅产业又将呈现哪些新趋势和新特点?
宏观看政策,微观看路径。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一直被业界看作未来文旅政策的风向标和产业发展的晴雨表。近期,随着两个重要会议的陆续召开,关于2020年经济工作重点和文旅产业发展方向日渐清晰。为此,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就未来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新政策进行了分析研判,以期为大家提供参考。
“高”字牵引:发展目标更加明晰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指出,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紧紧围绕提供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这一中心环节,努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文旅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关注的朝阳行业,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预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60.15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将达1.44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将达1.6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将达6.6万亿元。可见,在2019年宏观经济环境承受内外的双重压力的背景下,文旅产业稳健增长算得上是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缕强光。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根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对于2020文旅产业发展而言,要将这些目标变成现实,必须将其汇入我国高质量发展主流之中,坚定投身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念和责任。
一是建立“高标准”发展体系。近年来,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旅游业总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投资增速去年位列各行业之首。然而,在快速发展背后,文化旅游产业粗放发展的问题也日渐显现。如,有些地方存在重开发轻规划或先开发后规划,有些景区建设自发性、自主性和随意性较大,有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仍然存在。
当前,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亟需构建一套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有效的政策法规,建立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地方标准化体系。为此,文化和旅游部在安排部署2020年重点工作中强调,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机制。
二是塑造“高品质”市场环境。2019年,对于旅游服务行业来说,是名符其实的“整改提质年”,A级景区、星级酒店、旅游民宿等多个领域迎来了史上最严的监管措施。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今年全国复核A级旅游景区5000多家,1186家景区受到处理,其中乔家大院5A级景区被“摘牌”,6家5A级旅游景区被警告整改;另有20家五星级饭店被摘星,26家饭店被责令要求整改。在民宿领域,新版国标出台,各地地方标准也随之陆续亮相。
由此可见,仅靠评级就想一劳永逸的时代已经过去,以口碑立身、靠品质说话正在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2020年,创新监管机制,强化监管效能,推动旅游业从“粗放走量”向“品质服务”转型,仍将成为旅游行业的重中之重。这既是加快构建现代市场治理体系需要,更是游客的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需求。
三是打造“高集成”智慧平台。近年来,在科技赋能的推动下,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智慧景区和服务平台,以“技术加身”旅游景区无所不用其极,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OTA平台和手机APP更是层出不穷。然而,由于设计起点低、技术漏洞多、集成性不强,导致不少花重金打造的“智慧平台”毫无“智慧”可言。
如,景区门禁系统,有的通过二维码验证,有的需要人脸识别验证,还有的通过身份证验证,并且不同景区的购票渠道、门票价格也不尽相同,不仅未提高便捷化能力,反而形成了新的技术障碍。此外,有的OTA平台公司大数据杀熟、捆绑搭售等不良做法,也降低了平台的可信度。为此,2020年,随着5G在文旅产业的应用推广,打造具有高展示度、高集成性、高智慧化的综合平台或将成为文化和旅游领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融”字发力:发展路径更加精准
2019年是文旅实质融合发展的元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各地文化和旅游机构完成改革任务,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年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最大亮点。在融合发展理念的推动下,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逐渐清晰。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文旅融合概念提出由来已久,这么多年看下来,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于文旅融合大多都是说得多做得少,有的浮于表面热闹缺乏实质内涵,有的生搬硬套人为做加法,有的甚至打着文旅融合发展的旗号“跑马圈地”,尚未从思想深处、从根子上打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基础。
为此,在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再次明确提出,2020年将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原则,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方向,努力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制度化上走,推动文化和旅游深融合、真融合。由此可见,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做深做实做强文旅融合仍然是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课题。
一是理念融合是根本。近年来,关于文旅融合破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胜枚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灵魂论”“载体论”“加法论”“乘法论”等经典理论观点。然而,在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从理念走向行动的过程中,二者融合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说到底,问题就是出在“人云亦云”上,由于缺乏实践论和方法论的支撑,导致融而不合、融而不实、融而不深。
纵观文化和旅游机构融合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提出的“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原则,以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方向,看似没有理论界高深莫测的观点,实则是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长期实践中总结提炼的“方法论”,准确诠释了文化的内核价值和旅游的传播价值,两者平衡点就是满足人民对文化和旅游的双重需求,最佳连结点就是实现共生场景价值的最大化。为此,2020年推动文旅深融合和真融合,不光要开启“小宇宙”,还要掌握“方法论”。
二是产业融合是关键。我国文旅融合是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具生命力的成果。当下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广度、深度还远远不够,缺乏对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旅游产业链比较狭长,低端供给过剩与中高端供给不足并存,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还不适应。为此,必须紧紧围绕提供优质文旅产品这一中心环节,加快推动文旅产业实现各领域、多方位的深度融合。
首先,要突出项目引领。策划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的重点文旅项目,开发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建立一批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等主题于一体的综合体,培育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的领军企业。其次,要注重提质增效。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等政策,以增加中高端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为核心,加快文旅与商业和科技等消费领域融合,培育新型业态和消费模式。此外,要强化典型示范,通过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提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质量。
三是区域融合是大势。近年来,国家围绕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不仅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为区域文旅融合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和合作新空间。如长三角地区,2018年随着杭黄高铁开通运营,上海至黄山北仅需2小时26分,杭州至黄山只需1.5小时,南京至黄山需3小时22分。此条线路串联7个5A级景区,极大促进沪苏浙皖长三角区域旅游协同发展。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同时,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在会就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作了汇报。可以预见,2020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将从横向业态融合向纵向区域融合转变,更加突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导”字驱动:发展措施更加有力
纵观我国文旅产业快速发展背后,离不开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的双重推动。据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不完全统计,2019年,仅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局)出台与文旅相关的政策文件就多达110余件(详见第2677期文化产业评论《2019文旅政策盘点》),政策内容涵盖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文旅融合等各个领域,彰显了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作用。
展望2020年,文旅产业新一轮政策利好还将密集释放。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梳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和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发现,在国家层面的45项宏观政策中,利好文旅产业的就有13条;在文化和旅游部及国家文物局2020年重点工作中,披露关系文物活化利用、文旅融合发展、创新文旅业态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更是令人鼓舞。有专家表示,在新一轮政策的驱动下,文旅产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爆发期。
一是宏观政策稳定性好。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为实现2020年预期目标,要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因此,在下行压力加大的经济背景之下,“稳”成为了2020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总基调。
在此背景下,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要同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合力,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在金融政策方面强调,“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更好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由此预测,2020年国家财政、货币和金融政策的相对稳定和温和,资金投向更加聚焦民生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
二是产业政策方向性强。在推动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市场化发展。”
2019年,在国家《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助推下,文旅消费在服务消费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国办《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要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30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100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可以预见,2020年,文化、旅游、健康、教育、养老等服务业消费需求还将逐步扩张,夜间文旅消费市场和假日消费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文旅消费集聚区、文旅消费示范城市和试点城市的建设,将成为各地整合文旅资源、丰富文旅消费供给、释放文旅经济活力的开发热点。
三是微观政策实用性活。综上可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注重宏观政策的指导性,而文化和旅游部及国家文物局工作会议则是变宏为微。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强调,2020年要着力推动艺术精品创作、公共服务补短提效、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强化文化和旅游产业主体、加强市场培育监管、拓展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等八大着力点,既划出重点工作,也给出了具体措施。
如,围绕“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强主体、提质量”指出,要完善产业政策,优化资源开发体系,提升产品供给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文化产业促进法立法进程;推动数字文化产业标准建设;实施文化和旅游创客行动,构建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建设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完善政策措施,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这些重点措施,与国家宏观政策实现有效对接。
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基础上,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则进一步强调,2020年全国文物系统着力做好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任务、文物保护法修订、起草重要政策文件、编制“十四五”规划、务实做好革命文物工作、高质量推进博物馆发展、大力度发挥文物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统筹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等十项重点任务,各项重点工作部署更加精细化。
比如,在政策层面上,提出印发《文物建筑开放导则》;编制《全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纲要》;制定国有文物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鼓励和规范民间文物收藏活动的指导意见等。可以预见,2020年传统文化的商业新生还将持续成为文旅产业热点,赢得政策、资本、创新要素的支持。
结语
善观势者,未知先知。显而易见,未来已来的2020年,伴随着《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实施,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全国文化和旅游工作会等重要会议的召开,不仅给足了政策上的支持,也给足了发展的决心和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经历2019年经济“寒冬”的洗礼后,文旅产业或将也必将迎来一个灿烂的春天。 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