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明 | 数字文化产业将向产业互联网转型

智库观点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Nov 18, 2019 9:25:13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探讨了时下热议的区块链如何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及进入中场的数字文化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

  日前,《国际数字创意产业前沿趋势研究》课题负责人、《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报告》课题组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探讨了时下热议的区块链如何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以及进入中场的数字文化产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他指出数字文化产业在消费互联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下一步要向产业互联网转型。

1.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1、区块链助力数字文化知识产权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集成应用在新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变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区块链一时之间成为舆论热词,引发了学者、从业者和公众的广泛讨论。

2.jpg

  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节点共识算法生成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

  区块链技术目前主要用于金融领域,但这一技术自从诞生以来,就被认为是能够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尤其是其中的版权保护、交易的发展。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开始出现投入应用的企业。

  对于数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张晓明谈到:“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全球,在数字化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都是一个难题。因为文化内容一旦数字化,对于其复制的概念就产生了变化,即使是简单的网络下载,也构成了复制,也就涉及了知识产权问题。现在很多文化资源都在进行数字化,这种数字化不仅是针对资源整体的,而是经过数字化采集之后,把里面的要素分解开来。对于分解开的这些要素,怎样去溯源?怎样在它的产业开发中,让文化资源拥有者的权益得到应有的保障?很难用传统的技术去解决知识产权认定问题。”

  而区块链因其技术特点,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无论如何把文化资源数字化、素材化,所有的素材都能够被溯源,使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能够被市场端应用方所直接拉动。

  文化遗产数字化、非遗文创发展是区块链投入使用后最被看好的几个应用场景之一。

  以民族传统的文化符号为例,其使用的人越多,授权的产品越多,拥有这些文化符号或者以这些文化符号作为自身非遗资源的少数民族就能够得到更多的反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但张晓明也强调,区块链的应用现在还处在一个相对初级的阶段,一旦区块链正式投入使用,网络的数据量会增大,从而带来的网络延迟性必须通过5G技术来解决。区块链、大数据和5G技术势必要融合在一起使用,从而使数字技术得到整体的升级。

  2、数字文化产业消费端和生产端的平衡

  当下,业界有一个说法叫数字文化产业进入中场。所谓进入中场指的是数字文化产业在消费互联网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下一步要向产业互联网转型。

  张晓明认为,我国由于出现了平台公司和智能终端,致使消费端的数字化、网络化程度,商业模式、服务能力等方面已经走在全球前列。当下关键要把文化消费端和文化资源的生产端、创意端联结起来,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巨大的消费市场拉动传统文化的内容生产。

  数字文化产业的消费端延伸到生产端,在技术上和业态上已经逐渐出现了可能性。在数字文化领域,消费端实际上已经开始转向生产。大量传统的非专业的消费者,已经开始进入到文化内容生产领域。很多文化内容生产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已经开始利用智能化的数字终端从事文化生产和创作,这对国家的文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消费端自身已经开始大规模转向生产,但是我们传统的文化内容生产端的大量专业人群,其数字化能力比较差,传统文物部门数字化程度不高、数字化服务能力不强,大量的文物资源被存在库房里,在博物馆的展出率不到3%。”张晓明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是全链条、全系统的,应该从传统文化资源端的生产和创作走向文化的多领域消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生产端大力推动数字化工作,这样能让生产和消费两端得到平衡,当消费转向生产的时候,能够依托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作。从消费角度来讲,消费者也需要更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的高质量的数字内容产品。

  “数字文化产业整体上要把消费和生产这两端整合在一起,要把传统的产业从技术到业态再到生产的商业模式,与消费端的引领性技术发展趋势协调统一起来。在这方面做好了,我们就能够在文化生产,特别是数字文化内容生产方面,走在全世界的前列。”张晓明谈到。

  3、利用数字技术盘活传统文化资源的紧迫性

  新兴技术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领域,无论是5G还是区块链,应用于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智慧博物馆的建设,都是一个明显的国际化趋势。

3.jpg

  图为两位画师现场展示唐卡绘画艺术 新华社记者 刘长龙/摄

  张晓明认为,我国当下最重要的是要盘活5000年的传统文化资源,将其重要性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我国有5400多家公共博物馆,馆藏的可移动文物1亿多件;拥有5000多家私人博物馆,馆藏文物估算要比公共博物馆还要多;此外还拥有80万处的不可移动文物。以上所有文化资源都可以数字化,进而在网络上构建起学习体验的空间,普及向广大的、尤其是年轻的人群。这是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文化能不能健康有序发展、不出现断裂的问题。”

  新兴的数字化技术,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技术手段,而数字化资源的转化工作,则是一个既迫切又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张晓明以敦煌为例进行说明,敦煌的记录和保护工作,经过了以樊锦诗为代表的从业者几十年的努力,而敦煌文化元素的数字化呈现也是到了近年才有一定的进展。除了长期的规划,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也要与应用生产以及消费端紧密结合,使其真正焕发活力。来源|文化月刊杂志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3,185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