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发起并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众多研究者共同编撰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报告》选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十大特征”“中国文化产业十大趋势预测”,通过总结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情况和相关经验,探讨2019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和应对策略,以期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是:文旅融合 ;数字文产;5G+文化;AI科技赋能;区块链技术;文博文创;夜间经济;城市品牌;文物保护;创意产业园区。
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特征是:
1、产业较快增长与结构持续优化。
2、努力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
3、融合发展面向更广更深。
4、优质内容赢得市场认可。
5、新技术赋能文化产业。
6、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7、新技术与新业态激活新动能。
8、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扩大。
9、短视频深耕社会创新。
10、文化产业成为拉动就业主力军。
2020年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是:
1、文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
2、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完善。
4、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
5、版权将成为文化产业关注重点。
6、文化体育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7、产业国际合作深入拓展。
8、区域差异日趋平衡。
9、文化服务体验化。
10、文化生产技术化。
《报告》包括总报告、行业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以及案例报告,共五个部分。
在行业报告方面,《报告》以突出核心内容生产环节,兼顾外围产业环节为原则,围绕文化行业的14个行业进行分析,包括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等。
在区域报告方面,涵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黄河流域区域以及北京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对各个区域发展规模、发展态势、发展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对策建议。
此外,《报告》把握2019年产业热点,围绕科技融合、5G数字产业、科技文创等新型技术产业领域进行专题评述。
案例部分则选取2019年的文化产业热点现象,围绕文化遗产、城市空间、文化品牌以及文化社区设计等典型案例事件进行深入、详实的案例分析。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以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元年。迎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庆贺之声,我国也从Web时代的追赶者奋斗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变革者,紧跟着数字时代的发展脚步,踏上了文化产业变革的征程。
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
1、文旅融合
2019年是文旅融合深入推进的一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3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着力将旅游演艺培育成更好的文旅融合载体;7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提出,鼓励和引导曲艺项目进入城市和乡村旅游演艺市场,拓展更大发展空间。随着文化和旅游部进一步完善激发文化和旅游创新创造活力的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加快文旅融合体制机制建设,文旅融合不断深化,文旅产业正成为投资重点、消费热点和开发亮点。
2、数字文产
数字文化产业迈入新时代,当前新数字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空间。云计算、虚拟技术、物联网、软件定义、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逐步形成了数字创意产业的基础架构,将有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内容的数字化、渠道的数字化、用户的数字化。11月28日,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批准“数字化艺术品显示系统的应用场景、框架和元数据”标准(标准号H.629.1),这是继手机(移动终端)动漫国际标准(标准号T.621)后,我国自主原创、主导制定的又一数字文化产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全球范围内的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正在融合形成以网络为依托,以数据为关键资产,以高度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带动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新型数字文化创意产业。
3、5G+文化
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进入5G商用元年。诸如世界移动大会的5G+8K电视节目信号传输、5G 试验网络商用终端外场通话、三大冬奥会场馆的5G建设等实践显示出5G强大的应用空间和支撑力量,其将成为推动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5G带来的数字技术创新将促进文化要素在跨领域传播中优化组合,“平台+技术+内容+垂直运作”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基本生态结构,为文化产业赋予更多的新内涵。
4、AI科技赋能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文化产业+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向文化领域深度渗透和应用的过程,也是提升文化科技附加值,提高文化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人工智能在众多文化领域的应用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但其中涉及的机器人法律主体资格、创作物版权保护以及个人隐私和数据保护等问题也值得重视,这些问题不仅会决定 “文化产业+人工智能”领域投融资的积极性,还会影响文化产业的科技智能化水平。文化产业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对加快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助力文化产业发展意义巨大。
5、区块链技术
去中心化的区块链技术从产生到现在一直是互联网领域最炙热的话题之一。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巍指出,区块链技术与文化生产的结合,将改造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各个环节,形成丰富的场景化应用,这种新的数字世界与物理社会平行、交互,将构建新的文化生态。政策的扶持,为区块链吹来了加快发展的“东风”,文化产业也加快了与区块链的应用融合发展,区块链技术在未来将主要集中应用于文化产业内的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文化资产交易去中介化;文化产品权益资产化、货币化、证券化;供应链管理;教育就业等领域。
6、文博文创
2019年,博物馆文创接轨数字经济,搭建跨界文创产业链。众多互联网企业深入布局博物馆文创产业,全面贯穿用户调查、产品设计、推广营销等文创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文创生产实现数据共享、速效反应、精准营销,打破了传统文创产业高成本、低产出的困境。“线上购买+线下参观”模式保证了从购买到售后整个用户服务链的质量。博物馆文创逐步实现工业化生产、电商化营销,跨品牌合作、跨区域运营、跨媒体宣传,“科技+文化”现代化文创生产体系逐步形成。
7、夜间经济
2019年,中国夜间经济发展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从“上海味”到“夜津城”。中国各地对夜间经济扶持力度加大,着力营造起高品质夜间营商消费环境。夜间经济可以提高消费水平、增加社会就业、带动城市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和激发新的经济业态、加快城市风貌改善、繁荣城市文化,提高城市的对外吸引力和整体竞争力,为城市形象的宣传创造新的机遇。从线下“不夜城”到线上新零售,以夜间消费涵养文化习惯、促进城市形象宣传、形成个性化的城市品牌,有助于开发夜间文化消费新市场,打造新时代特色城市形象,为后续城市文化产业的产销时空维度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新思路。
8、城市品牌
依托新平台,挖掘城市文化软实力,塑造城市品牌,成为2019年一大亮点。在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等媒介载体的助推下,“百威城市电音系列活动” “抖 in city 城市美好生活” “聚划算城市欢聚日”以及腾讯和马蜂窝联合推出的“行走城市,发现中国故事”等城市品牌营销活动推出,城市的形象传播和故事书写变得更加立体鲜活。“线上带话题,线下体验”的模式,巧妙地将城市品牌信息植入年轻人的心里,从而加深其对城市品牌的印象。这使得城市的影响力更大,辐射范围更广。
9、文物保护
2019年11月13日,圆明园马首铜像捐赠仪式在国家博物馆举行,马首回归引发了全民关注热潮。近年来,各地博物馆建设迎来新潮,文物保护利用也备受关注,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进入了全新局面。1月份《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出台;5月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发布;10月16日,国务院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提出计划用4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主体功能区,将文物保护及利用提升到了新高度。2019年,各地切实落实顶层设计,在重点项目工程中基本包含了文物保护的利用领域,同时将文物保护提升到了城市发展的重要地位。
10、创意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集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形式,是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空间载体。我国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朝着“高、精、尖”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构建数字文化产业园区生态系统,将文化产业与新兴科技、产业政策、历史文化、城市社区交汇融合,推动文化创意的设计开发和落地应用,开发文化科技融合的衍生产品和服务,促进文化产业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发展,有益于实现文化创新生产力的提速换挡。2019年,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支持8个园区服务能力提升重点项目,惠及4.5万家企业。2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试验园区以及10家创建园区,聚集了文化和旅游中小企业约6.5万家,从业人员137.5万人;2019年前三季度,这些园区实现营业收入3373.6亿元。
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特征
1、产业较快增长与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5.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187亿元,同比增长7.6%,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增速为12.4%,分别比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快8.2和7.0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营业收入的占比达41.2%,比上年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则分别下降3.6和0.4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创收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文化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2、努力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围绕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文化企业税收优惠、服务业开放、旅游演艺、冰雪运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等领域部署工作重点。5月7日,文化和旅游部制定《文化和旅游规划管理办法》,从总则、立项和编制、衔接和论证、报批和发布、实施和责任等方面对文化和旅游规划体系进行统一,对规划管理进行完善,以提高规划质量。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制定,将成为今后我国实现“文化产业政策法治化”的重要举措,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3、融合发展面向更广更深
2019年,文化产业的融合性和渗透性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程度地体现。在广度上,文化产业与旅游、工业、农业、体育、教育、城市治理等领域发生着普遍的融合,形成日益延展的产业链和日益密切的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基于多产业载体,体现出对于跨产业融合的内涵化、创新化、品牌化、集约化的促进作用。在深度上,以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的融合为主要代表。2019年8月,科技部、中宣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要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创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并进一步转化社会经济效益提出更高要求。文旅深度融合依托现代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节庆、文化古迹修复等文化资源要素转化为深受大众喜爱的品牌,催生出旅游演艺、旅游文化园区、文化节庆、研学旅行、文化主体体验游等新业态。
4、优质内容赢得市场认可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文化产业要生产和传播优质文化内容”。在引领5G时代的风口上,传输什么样的优质文化内容更是文化产业应当关注和探索的问题。2019年,国产电影《流浪地球》开启“中国科幻元年”;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49.74亿元荣登年度票房榜首;音乐综艺《乐队的夏天》在2019年的夏季掀起音乐的浪潮;《长安十二时辰》《庆余年》《鹤唳华亭》等网剧以高吸引力大大提升网民付费积极性;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献礼作品百花齐放,呈现出年轻化、多样化新趋势。文化消费市场的反馈表明,文艺创作需要避开取巧弯路,投入更多的真诚与热情,并且勇于回答时代课题,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
5、新技术赋能文化产业
随着5G等新技术日益成熟,以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AI(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科技正在推动文创产业的变革。“数字”赋能让文创产业得以拥抱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最终实现“文化+科技”的全面融合发展。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壮大数字经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从舞美设计到文物保护,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化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愈加强劲。
6、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
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数据显示,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3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3%;占全部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24.6%,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传播、消费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快,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科技为支撑的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成为驱动文化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7、新技术与新业态激活新动能
我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文化产业作为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重点,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稳步向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迈进。文化赋能各行各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服务”、“文化+金融”已经成为各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亮点和特色,文化、科技、创意、服务的互动与融合,不断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推动文化产业新发展。
8、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扩大
2019年文化消费市场在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14亿人的市场内需不断扩大: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比上一年提前22天突破600亿元大关;中国游戏产业以379亿美元占据世界游戏市场的头把交椅;国内旅游人数前三季度达到45.97亿人次,同比增长8.8%。此外,网络上看视频、听音乐、读小说所进行的线上支付和社交,使知识付费和打赏也不断增加;在结构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征,不断向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延展:从线上到线下,从白天到夜间,从城市到乡村,体现出群众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得益于《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着力关键点的引导。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化消费市场中文化设施和场所不足、周边交通及餐饮配套不足等“硬性门槛”,服务开放时间、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及创新性等“软性门槛”,这都将发挥文化消费加强商品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连接,反向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9、短视频深耕社会创新
2019年,社会传播进入到视频化表达和智能化引领阶段,以短视频挖掘社会创新的生态目标愈加清晰。短视频不仅把更高的传播价值赋予日常生活场景、传统文化项目,而且将一批优质人才引入文化领域,不断壮大新型文化业态的创新力和活力,不断提升传统文化业态的可再生能力。作为全新的传播平台,短视频与文创的协同发展是一种新型文化业态,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重塑了中国文化传播力与社会创新力,为我国文化产业注入新形式、新活力。
10、文化产业成为拉动就业主力军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旨在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从互联网创业、自由职业者到传统手艺者、非遗传承人,文化产业因其行业覆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关联效应好、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对于吸纳众多门类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促进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为大学生、研究生等知识阶层就业和创业创造了广阔的空间。来源|文化产业新视界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