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武 | 到2028年,文化或将成为中国在全球最显著的区分性优势

智库观点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Nov 22, 2019 9:11:49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日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武在2019中国文化经济学术论坛上,发表题为“文化经济中的文化和科技双引擎”的演讲。

  日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张树武在2019中国文化经济学术论坛上,发表题为“文化经济中的文化和科技双引擎”的演讲,站在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的高度,深刻剖析了文化经济要实现“双引擎”平衡发展的必要。以下是其发言实录整理,略有修改。

1.jpg

  敦煌月牙泉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黄子瑛 摄

  中国文化是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的一个财富,但是也是很大的一个包袱。我们在做文化科技融合工程的过程中,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地方,新兴的文化产业一个都找不到,找不到和科技的融合的点。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化经济中的文化和科技双引擎”。

  1、对文化经济的认识

  从文化发展角度透视文化经济

  去年在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培训班上我做过一个讲座,对未来网络经济的变革和文化科技的发展了做了一个分析,提出了文化经济4.0的概念。文化经济4.0是四种形态,不是四种阶段。

  (一)改革开放的开始,文化的发展就是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文化经济v1.0。

  (二)改革开放过程中,传统的文化产业不断的通过科技的力量进行数字化的升级,文化经济v 2.0。

  (三)随着科技力量的这种发展,一些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成新的业态,文化经济v 3.0。

  现在是三者并存,体制内的是在做文化事业或者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已经改制的企业在做传统文化产业的这种数字化的升级,社会上文化科技企业包括因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成的企业。

  (四)文化与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创新中国现代文化 ,文化经济v4.0。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文化体系能够打开一些,能够和现在的社会结合得更紧密一些。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剖析文化的作用,中国一直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有区分性优势。

  劳动力成本优势

  1978至2008年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一直是区分性发展,做中低端的制造。在全球分工过程中,有自己的定位的。我们的最大优势是劳动力的成本优势,用工非常便宜,整个制造业的成本非常低,所以那个时候低端制造业发展非常快。

2.jpg

  图片来源:张树武在2019中国文化经济学术论坛发表演讲PPT

  广阔的消费市场优势

  2008年以后,我们的成本价格优势已经没有了,我们拥有的是广阔的消费市场的优势。因为像印度、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在人力成本上已经把我们替代了。我们由于发展了三十年之后,我们的消费能力起来了,在2008年到2028年这个阶段,我们在全球的最大优势就是消费市场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能忽视中国这个市场的存在,而不是中国人力成本的存在。谁都想占领中国这块市场,虽然现在我们还有一个竞争比较激烈的对手印度,但它目前跟我们够不成消费的竞争。

  中国文化的有优势

  再过十年,2028年,印度的经济起来之后,人口资源可能会超过我们,可能印度的这个消费市场优势就形成了,那么到那个时候我们还有什么优势。

  在整个过程中科技一直是一个优势,但是科技并不能构成我们中国的区分性优势,科技是一个全球的。到那个时候,你的区分性优势,应该是什么?我们回过头来再深思一下,就只有文化优势了。

  现在为什么美国文化这么流行,是因为它引领了全球,它的财富已经积累到一定的地步,它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是渗透到全球各个地方。

  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百年未遇之大变革”,而不说是一个科技的变革,大变革是指的各方面在全球的影响力的一个变革,是一个文化向全球延伸或者各方面向全球传播的一个变革。

  不抓住这个机会把文化经济做得非常好,那么就会失去这个优势,所以我们提出来在2028年以后,其实中国只剩下文化的优势。

  所有的制造产品,所有的经济里都应该含有中国文化的元素,中国文化的烙印,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大力提倡要把中国文化跟经济深度的结合,能够形成文化与相关产业的经济,能够深入融合,能创新出一个中国文化来。

  文化与相关产业经济深度融合,创新“文化中国” 整个目前文化的格局,不论是做事业还是做产业,文化人自己基本上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边在做,如果不把它开放起来,至少在国内开放起来,形成一个融合的局面让文化跟经济深度融合的话,未来可能会失去这个机遇。

  所以,未来的文化,不是自己发展自己,是经济能够创造新文化,是新文化的一个策源地。比如我们现在很多的大飞机、高铁,这都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表征,你不能说这个东西就是制造业,跟文化没有关系,所有的中国文化都是传统文化,都是五千年的文化,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对文化经济的认识

  原来的文化产业的分类是文化的范畴。文化核心产业是原来做文化的一些东西。但是文化跟经济的结合就是文化赋能产业。以科技为例。科技没有产业,是服务国民经济社会的各个产业,为各个领域赋能。文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它的更大的作用是在赋能这一块。

3.jpg

  图片来源:张树武在2019中国文化经济学术论坛发表演讲PPT

  文化作为产业,是各类相关产业的一个环节,要对这个经济发展起到更大的赋能作用,那么怎么能做到这个赋能?

  首先要提炼出文化的精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精华,有很多的糟粕,而且甚至糟粕大于这个精华、多于精华,那么怎么把它提炼出来、形成一套能够传承和弘扬并且跟现代文化能够融合的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文化人去做的。这也是我们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一直提倡的,去做中华文化传统的元素的价值评估、素材的标识、提炼文化传统符号等。

  第二个,是打通渠道。

  第三,赋能经济。

  这是对文化经济的一个简单的认识,时间关系我就说这么多。

  真正的文化赋能,通过文化赋能,能使我们国家的这种实体经济,能够提质增效,通过增加了文化的元素,使得它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把文化经济看作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延伸和发展,它是核心产业和这个赋能产业的组合。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加强科技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认定了一大批的基地,也支持了很多的文化科技的项目。

  现在这十几年,业内都形成了一个共识了,就是文化的发展必须要通过科技的支撑。科技其实只是一个手段,它并没有场景和经济紧密的结合,所以我们提出来科技是支撑文化跟经济结合的一个桥梁,它不是一个终极,它终极是要跟经济结合的。

4.jpg

  故宫博物院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单叶玮 摄

  2、文化经济中的几个问题

  在跟经济结合的过程中,我们还是有很多的问题。

  问题一:文化绩效如何评价

  以科技为例,十三五时期对科技的绩效评价,有很多数量的东西。就是总体效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这个贡献度达到60%以上。但是这个也比较难考量,因为它是赋能。

  文化经济中,对文化人来讲,要服务经济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的问题,绩效是什么。我们要研究的到底怎么去评价文化绩效的问题。

  比如说我那天到银行去办银行卡,普通卡十块卡,故宫卡一百块钱。如果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加了那么一个故宫的这种形象,这会产生很多的乱象。时间关系我们不去展开了。

  问题二:文化在经济活动中的定位-服务

  其中最需要处理的问题,就是“文化大家化”与“文化大众化”的冲突。原来我们的文化作业方式,大都是艺术化、高端化,所有的东西都是手工化,都属于手工业的门类。

  现在既然要纳入到经济环境里边,一定要摆脱原来的大家化的这种思维,一定要体现一种大众化的操作方式。

  包括我们现在文化体系一直在做的非遗等,其实基本上还是摆脱不了“大家化”或者说是孤品,绝版的这种思维方式,包括一些这种专业化的演出。

  现实社会上的文化都是一种大众化的网络文化。

  所以怎么摆脱这个东西,总是掌握在少数几个人手里的话,那就是一个瓶颈,形不成经济规模,实现不了和经济的结合,就是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定位上我们一定要为经济服务,实现它的大众化。

  问题三:文化如何盈利

  现在无论是文化经济还是网络经济都是一个畸形的经济,我在一篇文章里做过分析,我们现在把原来的链式经济,已经变成了圈子经济或者环形经济,环形经济就是平台经济,就是网络服务经济。

  但是在文化经济里,电视剧是一个造星经济。造星经济和平台经济同样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它价值分配不公。

  平台的经济的定价权不是在生产端,而是在平台端,所以财富集聚在很少的一部分人的手里,大部分的人是普遍贫穷的。

  很多人发展文化经济的动力就失去了,那么我们怎么改造这种经济?

  未来要通过区块链、社会治理、形成社会化监督机制的一定是个通证的透明网络经济。在这种透明经济环境下,经济协作会更好一些。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不再展开。

  3、文化科技的双引擎

  这两年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做得非常好,产业效应已经出来了。比如说七十周年的国庆,其实是一批文化大师和科技大师共同去做的一件事情。

  还有这两年电影的技术派的兴起。今年科幻电影、动漫电影等非常火爆,说明了文化和科技两波人都在一起了。

5.jpg

  3青岛东方影都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宋雅静 摄

  其实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一强一弱”的问题还非常严重。比如说我们的实景演出很炫但是没有文化内涵,我们看完了之后没有留下东西。

  这说明要么是文化强科技弱,要么是科技强文化弱,还是存在不是对等融合发展的问题。包括全媒体时代。

  整个文化领域的科技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了,未来怎么发挥文化和科技的双引擎作用?

  刚才讲到的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赋能作用,那么我们还希望,文化和科技一起对经济发展起一个双引擎的赋能作用。

  怎么去做,现在也是抛给大家的一个题目,也希望大家把圈子融合起来,让大家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态体系这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做。

  我们只是把这个议题抛给大家,让大家去深思、去找路径、找方法。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2,851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