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斌杰:传承世界遗产 赓续人类文明

最新动态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Nov 15, 2021 5:17:14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中国的世界遗产也是人类的世界遗产,我们一定要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统筹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利用的伟大事业,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贡献当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专家视点】

传承世界遗产  赓续人类文明

——在《世界遗产的大众传播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文/柳斌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世界遗产的保护者和传播者:

由中国文物学会、清华大学文创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浙江广电集团共同主办的《世界遗产的大众传播专题研讨会》在这里开幕了,我首先向主办者表示崇高敬意,向与会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原因有三:

一是研讨会主题,“遗产走进生活遗产传承文明”,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别开生面,开拓了遗产传承新空间。新世纪之初,我在四川组织了电视直播三星堆遗址,影响很好,说明遗产传播也可走进百姓家。

二是动员传播力量,以实际行动落实在我国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精神和习近平主席对大会致词中提出保护、传承、利用的共同责任。

三是个人的兴趣和情感,我曾参加了四川省世界遗产申报的一些工作,2013年至2018年,先后多次主持修改了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有关法律,并多次组织这方面的修法调研、执法检查,全力支持遗产方面大型图文出版工程,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略知一二。今天出席会议也是情之所系,责任所在。

01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财富世界遗产是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实施的人类记忆工程之一项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组织评审项目:评审的标准是以独特价值(罕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人类学价值、地质学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传承价值为视角,选择人类实践创选的重大成果、自然界演进造化的重大成果和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重大成果,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保护、传承、开发、利用,造福人类。分别称之为世界文化遗产(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遗产。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风光独秀天下,人文历史活动久远,五千年文明史连绵不断,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文化和科学工作者、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下,不仅普查、修复、保护了大量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而且还积极开展了申遗工作,使一批遗产进入了世界遗产目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成为世界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不仅使国人增强了文化自信,而且大大提升了文明古国、美丽中国的国际形象。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敬意是由此而来的,他们热爱我们的文化和文明。两次世界遗产大会在我国召开,足以体现中国遗产的地位。因此,我们要珍惜历史,着眼未来,高度重视世界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借助新的技术,新的传播手段,让我国的世界遗产活起来、走出去,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的历史证物、跨文明对话和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进而使包括中国世界遗产在内的所有遗产,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传播传承中共生共荣,在创造转化中共享共振。

02

保护为先加大遗产传播的力度由于遗产是独有的宝贵资源,世界各国法律中都以保护为重点,防止人类活动破坏和损毁遗产,这是共识。我国立法和多次修法都在强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但我国不是消极地保护,而是与我们整个的美丽中国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结合起来,让遗产走向社会、走向公众、走向国际、走进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华民族振兴增添力量。

首先是开放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打造热点人文、自然景观,让公众在旅游、参观、学习、考察中深度了解和认知这些遗产的历史风貌和文化价值、科学价值、人类学价值,从而增强对自然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感和对自然创造力、人类创造力的通识。我国目前的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公共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就是遗产普及的方式。

其次是利用大众媒介、影视频技术和智能化的仿真技术、虚拟空间及沉浸式体验,传播各类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民大众,尤其是不能远足的人们,通过书报刊、影视频、在线在网在端欣赏和分享世界文化遗产,像《万里走单骑》、《我在故宫修文物》、《神奇的九寨沟》等等,都是受普通观众喜爱的,达到普及遗产的效果。

再其次,借助于国际文化交流和跨文明对话,大力使用世界遗产这是公认的权威的历史物证与世界各国人民沟通思想、拉近感情,推进民相亲、心相通。特别是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首先运用这些全球共知的世界遗产,可以提升我们的话语权、影响力,也便于在共同价值观上找到共识,把中国特色实践融汇于人类共同的美好向往和理想社会的追求中。

最后,市场化、产业化的传播。有些遗产使用和市场化就是最好的传播和传承。例如文创产品,就是很好的传播手段。非物质遗产,也是这样。大多数“非遗”是手工生产、个人艺术活动中形成的,例如绣品、京剧表演,要靠人传承。只有让他们使用这些技术,让这些产品和技艺市场化,才能延续他们的生命和活力。用起来,市场化,才更有传播力,才更有传承价值。

03

守住底线,转化利用不可造假失魂让遗产活起来,让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为国家现代化服务,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建设服务,进行合理利用,推动遗产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当然是必要的。许多实践案例证明,只要守住严格保护这个底线,科学而有序的进行开发利用,是有利于遗产传播和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利用,有的也是成功的。

但是,现在出现的一些严重问题,必须要在政策上、管理上、技术上、法律上加以重视,切实得到解决。看看那些世界遗产地门店里乱七八糟的“纪念品”,看看历史文化景点贩卖的不伦不类的旅游产品,真是感到羞愧难言。怎么能让外国人从这些东西上认识中华文化和几千年灿烂文明呢?难怪有人说,“过去是有钱人搞文化,越搞越高雅;现在是吃不饱饭的人搞文化,越搞越低级;真是糟踏了文化的名声”。

一是有形无神,失去了文化遗产的人文精神。文化的最终关怀是人,有形无神就是失去了灵魂;失去了自然美感,也是失去了灵魂。只靠技术包装、造型、伪造失魂的创意产品,其实都会是文化垃圾,绝不是人民需要的创意产品。传神是文化创意的核心要素。

二是穿越造假,脱离了遗产的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空间,失去了作为遗产核心的价值。例如城市改造、乡村城镇化,破坏了大量的历史街区、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特色文化村落,而搬迁又造了大量假的同类遗产。历史不认可,群众不认可。遗产就是真实的遗产,遗产造假争名争利是不可取的。

三是炒作谋利。曹操墓多处炒作,关羽造像一家比一家高大上,甚至连神话人物孙悟空、猪八戒都要争个“故居”、“出生地”在某省某地。这纯粹是商业性炒作,以谋利为目的传播垃圾文化。此风一长,不少地方胡编乱造,历史文化就没有什么尊严了,哪还有什么文化自信?

四是违背科学。科学价值是所有遗产传承价值的真谛,它保证了自然演进的科学规律和文化遗产形成的历史逻辑,人类学考据和文明演进都是选择的科学路线,以生产力水平为历史依据。而现在一些地方,急功近利、不讲科学,把真的变成假的、把活的变成死的,把美的变成丑的,把善的变成恶的。这些做法实际上破坏了遗产传承的科学价值,给人类造成不可补救的损失。历史的教训永远要吸取。要为子孙后代留住人类智慧和自然界伟力创造的真遗产,我们必须守住作为我们新文明创造的根基和永恒的价值之源。

中国的世界遗产也是人类的世界遗产,我们一定要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统筹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利用的伟大事业,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贡献当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 | 文创前沿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480篇文章  |  1,532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