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 | 如果莫高窟有一天永久关闭,我们如何探索这个世界遗产呢?

工艺美术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Aug 23, 2019 10:08:42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今天,在数字敦煌的网站上,我们不仅能看到300dpi的图片,还能看到360度的三维全景漫游。
1_03.jpg

  1900年6月22日,

  对京津之外的大清国普通人来说,

  只是不太平的年景里普通的一天。

  这天,莫高窟的守门人王圆箓道士,

  继续着他的“装修”工作:

  把石窟上的古代壁画刷上石灰,

  让它看起来“干净”一些。

2.jpg

  也不知道以佛教文化为主的莫高窟,

  为什么会让一个道士当家。

  刷着刷着,帮工告诉他,

  好像墙壁是空的,也许里面还有洞穴。

  两个人就又挖了一阵,

  没多久就挖出来一个满是经卷的洞窟。

  这个读书不多的道士不知道,

  他不只打开了敦煌学这门学问,

  也把莫高窟送上了屡遭劫难的荆棘之路。

       01百年劫难

  如果没有王道士,

  今天的莫高窟很有可能只是个普通景点,

  绝不像今天这样,

  成为旅行者们非要朝圣的地方。

4.jpg

  这不是诋毁莫高窟,

  而是在王道士的年代,

  莫高窟就已经沉寂了几百年。

  这片在鸣沙山上的佛教奇迹,

  诞生、兴盛和沉寂的时间都相当早,

  加上气候和战乱,

  以至于到了最后两个封建王朝,

  人们仿佛忘记了它的存在。

5.jpg

  在沉寂的600年里,敦煌是真实的“西出阳关无故人”

  可王道士这一挖,

  首先是先把文物贩子吸引了过来。

  七年后,英国人斯坦因沿丝绸之路来到敦煌,

  只用了200两银子,

  就换走了24箱经卷和5箱其它艺术品。

  1914年他又用很低的价格换了570段敦煌文献。

6.jpg

  除了斯坦因,

  法国人、日本人、俄国人纷纷来到敦煌,

  名义上“买”走了敦煌经卷的最精华部分,

  仅剩6000余卷残卷。

  当时国内学者无不叹息:

  而这还只是文明的方式,

  上世纪二十年代,

  敦煌来了一大批被革命的沙俄旧军人。

  他们还毫不顾惜地在洞窟内生火做饭,

  莫高窟内的很多壁画被烟熏火燎得面目全非。

  更令人愤怒的是,

  这些丧家之犬对大量泥塑断手凿目,

  对壁画胡乱涂抹,乱刻乱描。

9.jpg

      02与时间赛跑的敦煌修复者

  当敦煌撑到新中国,

  除了特殊年代受到了小程度的损坏,

  就再也没出过什么人祸了。

  但人祸之后,天灾又成了大问题。

  敦煌的修复人员在长期修复过程里发现,

  在认识到这些深层问题之前,

  他们只是做抢救性修复:

  找出有脱落危险的地方,用胶水先黏上。

14.jpg

  后来大家发现,不解决壁画的“病”,

  就谈不上是修复,

  尤其是壁画的“癌”:酥碱。

  岩体里的可溶性盐遇水之后会溶解移动,

  在洞窟壁画地仗中积聚。

  积聚的盐反复出现结晶收缩再溶解,

  这就是酥碱病,

  会导致壁画大面积脱落。

15.jpg

  酥碱病的关键就在于水,

  但越来越不正常的气候,

  让这个问题变得越发严重,

  尤其是今年,

  敦煌接连两次受到强降雨影响。

  虽然水灾并没有直接冲毁文物,

  但对于洞窟内的环境影响无法估计。

16.jpg

  2019年7月敦煌水灾/莫高窟参观预约网微博

  除了天灾,

  旅行者们的一呼一吸带出的水蒸气,

  也在时刻影响着壁画的生存,

  而随着人数增多,

  这种影响也越来越大。

17.jpg

  面对这种情形,

  敦煌的修复者们只能与时间赛跑。

  98号窟从1998年开始,

  花了接近20年才完成修复。

  可在修复人员看来还是有些仓促,

  但他们也不得不加快步伐,

  因为他们总感觉,

  修复的速度根本赶不上石窟出问题的速度。

18.jpg

  而且敦煌还是壁画修复界的“黄埔军校”,

  其它地方的壁画要是出了问题,

  都要找敦煌求救,

  这在无形之中给了他们更多压力。

       03不去敦煌看敦煌

  在巨大的修复压力前,

  人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20.jpg

  人类再厉害,也抵不过时间的力量。

  所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第一代敦煌保护者就尝试永久保留敦煌遗迹,

  而最简单的永久保留方法,

  就是把壁画临摹下来。

21.jpg

  解放前,张大千就曾经进入敦煌临摹

  直到今天,

  人们仍然保留了这种效率最低的方式,

  不单是因为它简单,

  而且在壁画受损特别严重的情况下,

  人们还能运用对同时期壁画的理解,

  合理复原线条和色彩。

22.jpg

  上图:阿弥陀净土变局部,莫高窟第220窟,初唐;下图:杨东苗临摹品

  但今天人们找到了更加高效的方式,

  来记录人类的伟大遗产——

  在人们刚提出要把敦煌数字化的年代,

  数码相机都没有普及。

  1999年,敦煌人开始了第一次尝试:

  用135胶片相机拍摄石窟,

  再将交卷送到美国冲洗拼接扫描。

  后来有了数码相机,

  但第一代的分辨率只有75dpi,

  都无法做出原始大小的图片。

  直到2006年,图片才能达到壁画原始大小。

24.jpg

  更先进的数字化采集

  虽然这是人类不得不选择的第二方案,

  却实实在在给普通人带来了便利。

  今天,在数字敦煌的网站上,

  我们不仅能看到300dpi的图片,

  还能看到360度的三维全景漫游。

  敦煌二五四窟漫游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

  我们能带着VR眼镜,

  在家里就能感受到莫高窟的壮丽。

  说起来也有趣,

  “数字敦煌”这四个字,

  原本只是为游客电子指南命名。

27.jpg

  针对游客的数字指南,现在已经升级成了更逼真的球幕电影

  当时的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觉得,

  莫高窟的客流太大,

  如果大家能先在洞外看看电子指南,

  就能更好地了解莫高窟,

  顺便缩短了游客在洞窟内停留的时间。

28.jpg

  后来数字化工程沿用了这四个字,

  也让这四个字超越了电子指南,

  既成为了开放给全人类的宝库,

  也成为保护莫高窟文化的最后堡垒。

  敦煌217窟主室北壁。下图是全景图右上角区域的细节

  而面对今天敦煌的处境,

  我们或许也应该摒弃一些旧观念,

31.jpg

  毕竟你今天在电脑上能看到的壁画,

  比你在洞里看到的还清晰,

  你还可以在电脑面前放肆呼吸,

  不用担心损伤壁画,

  何乐而不为呢?

  来源|那一座城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3,824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