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与科技创新驱动下的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最新动态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Jul 1, 2024 4:54:33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推动新时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当前,文旅融合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已成为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文旅融合在体制机制、内容生产、产品和业态迭代、公共服务、社会参与等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间,科技创新则是推动其深度融合的重要动能。

 

文化和旅游部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推动旅游业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变革。《“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指明科技支撑和融入文旅发展的重要方向。产业实践中,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中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例如,视听技术、通信技术等科技的发展使得文化产业具备了大量投资、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特点;同时,以信息技术、高速交通等为代表的关键性技术促进了旅游业实现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而5G、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更是为文旅融合赋能了新动力,在文旅产品迭代升级、文旅数字营销、文旅新业态培育、文旅消费方式提质等方面作用凸显。总体而言,文旅深度融合和科技创新的飞速发展,正成为引领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双重引擎。在此背景下,探究文旅融合在何种程度上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增长,以及科技创新在文旅融合赋能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门机构改革以来,文旅融合已成为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的焦点,学者们就文旅融合的关系机理、动力、模式、路径、效益等方面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在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方面,无论是“灵魂载体说”“诗和远方说”还是“资源市场说”,都指出文旅融合内在逻辑的天然统一性。文旅融合包括渗透型、延伸型、重组型等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博物馆旅游、旅游演艺、夜间旅游、红色旅游等典型业态。文旅融合的基本路径包括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从增强文化旅游吸引力、加强文化展示性到延长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是文旅融合的渐进式融合路径。大量文献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之间的融合程度和空间关系进行研究,总体表现出融合程度偏低和空间非均衡特征,而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因素包括消费需求、市场供给、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文旅融合表现出突出的文化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通过文化挖掘、旅游利用、城乡流动的方式助推乡村振兴,对产业建设、社会福祉、文化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尽管已有研究对文旅融合进行了细致且深入的研究,但文旅融合如何影响旅游经济水平的定量评估却鲜有涉及,同时缺少关于科技创新如何影响文旅融合的旅游经济效益的关系探讨。此外,已有研究主要从全国和省域层面出发,或以比较发达的城市群、都市圈研究为代表,缺少全国范围内城市尺度的实证研究。

鉴于此,本文采用2009-2019年共262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对文旅融合、科技创新、旅游经济增长三者关系的理论探讨,构建面板门槛模型对文旅融合、科技创新如何影响城市旅游经济增长进行实证检验。与既有文献相比,本文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内容上,将文旅融合与科技创新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不仅剖析了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分析科技创新对文旅融合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调节作用;(2)方法上,采用耦合协调度和面板数据门槛模型,探明文旅产业融合程度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非线性关系,弥补以往基于线性关系研究的不足;(3)空间尺度上,选用城市层面数据,相比省域数据使得本文分析更加深入。

 

理论机理与研究假设

(一)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旅游经济质量提升是旅游经济效率提高、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旅游生态环境改善的综合过程。文旅融合在旅游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对旅游经济的消费端和供给端产生诸多影响,从而推动旅游经济质量提升。

第一,文旅机构融合促使形成良好的旅游经济发展制度环境。在不断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背景下,从顶层设计层面对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健全文旅部门的行业管理职责,进一步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增长。

第二,文旅资源融合释放旅游消费乘数效应。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的过程是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双向转化与运用的过程,文化创意要素与旅游要素融合、渗透。在旅游场景中融入文化资源、在文化场域内创造旅游吸引物,打造优质且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有效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能力,释放新产品和新业态的旅游消费潜能。文化和旅游资源融合是以供给侧融合拉动需求侧融合,通过促进文化消费旅游化和旅游消费文化化,扩大旅游消费规模,带动旅游消费有序升级,吸引入境游客到访,形成新的旅游经济增长路径。

第三,文旅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产业结构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大众旅游消费方式从传统观光旅游逐步上升到文化和精神消费阶段,倒逼旅游产业提质升级。文旅融合向纵深化发展催生行业转型升级,以文化产业附加值高、变现能力强的特点与旅游产业消费感染力、经济拉动力强的特点相契合,实现产业双赢,激发产业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满足大众日益增长和愈发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效益。同时,文旅产业具有的产业包容性和带动性,促使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体育、医疗、养老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布局优化,推动城市旅游经济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

第四,文旅业务融合有利于旅游企业韧性建设。企业是文旅融合的践行者。通过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相互之间的业务拓展与融合,将文化和旅游业务共同纳入作为自身主营业务范围,建设成为更具韧性、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文旅融合型企业,提供一流的融合型产品和服务,从供给侧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

第五,文旅理念融合推动旅游发展环境改善。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推广,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文化和旅游理念融合引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这有助于推动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旅游消费需要和城市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文化和旅游理念融合进一步推动文旅与生态发展相协调,改善旅游生态环境。通过创新传统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走文旅生态融合发展路径,持续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可持续增长。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1:文旅融合能够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增长。

(二)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

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是各类创新主体开展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成果并作用于旅游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过程。随着文旅融合集成应用、跨界协同特征进一步凸显,利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加速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突破边界、深化创新融合,支撑和引领其发挥旅游经济增长效应。科技创新作用于文旅融合发挥旅游经济效应受要素投入、成果转化、环境支撑的影响。

第一,科技创新投入为文旅融合发挥旅游经济效应创造势头机遇。充足的科技创新投入是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研发活动需要持续的资金和资本支持。高强度的科技创新投入能够让政府、企业、区民和游客感知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有助于各主体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尤其有利于培育文旅融合型市场主体,激发文旅企业拥抱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为其进行数字化转型、业务创新等活动奠定稳定的资金保障,在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干中学的过程中,提升行业内部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科技创新投入只有作用于社会发展,通过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转化为生产力才能正向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科技创新产出为文旅融合发挥城市旅游经济效应奠定技术支撑。科技投入资源不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并赋能文旅融合发展,激发其经济效应、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增长。具体而言,一是科技创新产出深化文旅产业融合,推动产业链延伸。科技创新推动下有助于培育文旅融合型新业态。科技创新应用于传统的文化和旅游资源,驱动文旅资源融合,线上演播、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交互式体验等新业态孵化出新的商业模式,延伸和改良产品功能,催生出独具异质性、更具竞争力的服务和产品,丰富供给市场,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二是科技创新产出加快文旅消费融合,创造文旅消费热点。通过数字技术充分展现和激发文化魅力,丰富博物馆等传统文化场馆的旅游内容,重塑消费场景、优化消费体验、创造消费热点;通过数字采集、云端服务和智慧技术等前沿科技,进行文物数字化建设,实现文物的合理利用和永续保存,提升文物保护效率,降低保护成本;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文创产品销售渠道,帮助创造营收和扩大影响力;带来游客消费决策变革,倒逼旅游供给转型升级,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经济增长点。三是科技创新产出激发文旅要素融合,提升旅游经济效率。科技创新利用核心技术和先进研发设计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要素流动和结构变动,以新科技要素代替传统要素等路径节约投入成本,提高生产率。科技创新支撑文旅数据生产、服务经济发展。通过整合、应用移动通信运营商、在线旅游平台、用户生成、交通等各类文化和旅游大数据,进行更为精准的偏好识别、产品打造、服务营销、价格制定,降低行业间要素错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加速旅游经济活动规模化,从而促进旅游经济效率提升。

第三,科技创新环境为文旅融合发挥城市旅游经济效应营造良好氛围。科技创新软环境是科技投入和产出转化的重要支撑保障。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形成“尊重科学、尊重创意、尊重人才”的氛围,进而转化扩散为相关成果赋能文旅融合充分发挥经济效应。科技创新环境对激发文旅融合效应的作用主要在于,形成文旅融合型商业思想体系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推动形成文旅融合型商业思想体系。树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思维和意识,以思想作为行动的先导从根处实现思想观念融合、形成新型的商业思想体系,才能真正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效应。二是推动培养文旅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引领下,能够为融合型专业人才引进提供优惠政策和待遇机制,重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渠道,营造更好的人才创业和成长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创造才能,服务于产业发展。因此,受到城市科技创新水平的调节作用,文旅融合与城市旅游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的关系。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2:科技创新能够正向调节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综上,本文的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设计研究

(一)模型设定

1.耦合协调度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容量耦合系数模型,采用熵值法测算耦合协调度,分析旅游系统和文化系统之间的耦合关联效应及协调发展水平。首先,采用熵值法来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通过各项指标数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重,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具体步骤如下:

(1)综合功效系数

其中:U1、U2分别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综合效益评价函数,ai、bj两系统的指标权重;xi、yj是两系统内无量纲化后的指标数值;m、n是两系统的指标个数。

(2)耦合协调度

其中:C表示协调度;T表示发展度,即两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α、β表示两系统重要程度的权重,由于本文旨在考察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因此设定α=β=0.5;D为耦合协调度,D越大,表明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程度越高。

2.门槛模型

门槛回归模型核心思想在于捕获门槛变量可能发生跳跃的临界点或临界区域,在该点或该区域处模型系数改变,更能解释现实的某些经济现象。本文采用面板数据门槛模型,以城市科技创新作为门槛变量,检验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假设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而建立单一门槛模型,然后将其扩展到双重门槛模型和三重门槛模型,具体模型形式如下:

其中:下标i表示个体(1≤i≤n);下标t表示时间(1≤t≤T);本文n=262、T=10,对所有数据取对数化处理,lntgdpit为被解释变量;μi为262个地级市的个体固态效应;lncoorit为核心解释变量;lninvgit为门槛值;lnzit为控制变量;I表示示性函数;括号内为真时取值为1,反之为0,其值取决于门槛变量(lncoor)和门槛值(γ);e为残差项,并假设e服从零均值和有限方差σ2的独立同分布。

(二)数据说明

1.被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tgdp)。旅游收入作为外生变量反映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常用人均旅游收入或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值来表示旅游经济发展质量。2019年我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比重为11.05%,旅游导向型经济增长(TLGH)在中国依然成立。旅游经济增长能够有效改变和优化地区产业结构,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城市协调发展。旅游经济效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旅游生态环境改善体现了旅游业与国民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仍然是衡量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据此,本文采用旅游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旅游经济增长水平。

2.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coor)。结合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和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包括双遗产)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标;选取旅游总人次、AAAAA景区数量、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包括双遗产)作为旅游产业发展指标。

3.门槛变量

本文的门槛变量为科技创新。学界关于科技创新的度量方式较多,主要有投入型指标、产出型指标和支持环境指标。第一,城市科技创新投入(Input)是基本保障,主要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知识的投入。人才投入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已有研究表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能够为旅游业提供技术服务,形成旅游金融与投资,促进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创新,提高旅游业的附加值,从而打通旅游业内部创新系统推,动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科技财政支出是科技创新的保障,地方政府科技财政支出对本地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因此,本文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科技财政支出绝对值共同衡量科技创新投入。

第二,城市科技创新产出(Output)是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也是科技支撑环境发展的关键所在。专利作为衡量创新产出水平指标得到了广泛应用,是衡量创新活动的可靠指标。作为创新要素投入活动的结晶,专利产出降低了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标志着科技创新由研究开发阶段进展到了应用阶段,真正对经济发展调结构、转方式、换动能起到促进作用有。研究采用专利申请数量考察创新产出水平,但是专利中可能存在一些未转化的创新成果,因此考察专利获得数量是对衡量创新产出的一种改进,相比于专利申请数量更能代表创新产出水平。因此,本文用每万人专利获得数量表征城市科技创新产出。

第三,城市科技创新环境(Envir)是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保障支撑,是在创新过程中各种影响创新主体活动的外部环境因素的总和。构建围绕科技产业上下游生态链内在需求的配套环境,需要包括产业服务体系、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人才创新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邮电业通过以智慧通信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定制化、泛在化的信息通信服务,创新连接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推动虚拟化、弹性化、人本化、数字化产业转型体系,邮电业收入能够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地区通信业务发展的总成果。高等院校在校生数量反映当地人力资本状况,是地区持续创新发展的源泉。因此,本文用邮电业收入、在校大学生数量共同表征城市科技创新环境。

4.控制变量

本文引入如下控制变量:(1)政府的投资规模反映“看得见的手”对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干预程度,选取地方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城市政府规模(gov);(2)进口和出口都会影响经济增长,用实际利用外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外商直接投资(fdi);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用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结构(indus);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是城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用实际投资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基础设施投资(inves)。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2022年相关的旅游数据较过去年份差异较大,会影响估计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本文所用数据截止至2019年。综合数据可获取性等因素,本文使用2009-2019年除三沙、拉萨、日喀则等之外的262个地级市相关数据。为消除异方差影响,本文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化处理。数据主要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地级市政府公报等,缺失数据用插值法外推补充。

实证检验

(一)基准回归

在多重共线性检验中,解释变量VIF值均小于10,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问题。基准回归结果如表1中模型(1)所示,核心解释变量文旅融合对被解释变量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明显,控制变量中城市政府规模、城市产业结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被解释变量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表2)。

(二)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从4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文旅融合是资源、产业、市场、消费等多方面的融合,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变量之间可能因存在内生性问题而导致估计的偏误,因此采用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以减少模型的误差。模型(2)采用工具变量-广义矩估计(IV-GMM)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同时采用异方差稳健标准误进行假设检验。工具变量通过了不可识别检验、弱工具变量检验和过度识别检验。

第二,既往研究除用旅游经济发展体量来衡量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以外,也有学者采用人均旅游收入来衡量旅游经济增长水平。因此,模型(3)中采用人均旅游收入替换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衡量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水平。

第三,影响旅游业发展的不仅有时间因素,每个地区发展阶段不同旅游业发展状况也不同,所以模型(4)中进一步采用了时间固定效应、地区固定效应、省份-时间联合固定效应。第四,从实践来看,文化和旅游融合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滞后性,因此在模型(5)中采用变量的滞后一期进行回归检验。模型(2)到模型(5)表明,无论是采用工具变量、替换被解释变量、省份-时间联合固定效应还是采用变量滞后一期的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始终显著为正。

(三)异质性分析

本文进一步分析与讨论不同样本下,文旅融合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关系,鉴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本文基于地理区位、旅游资源禀赋将样本进行分类。异质性分析有助于深入探讨文旅融合的旅游经济效应,同时进一步验证估计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如表3所示。

模型(6)(7)(8)分别对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文旅融合对不同地理区位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正向影响。比较而言,估计系数绝对值呈现出中西部(0.21)>东部(0.19)的特征,中西部地区文旅融合对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显著。这主要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设施等因素导致旅游可进入性和舒适性次于东部地区,但优越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禀赋使得中西部地区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文旅资源的融入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更突出。

模型(9)(10)分别对旅游城市和非旅游城市进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文旅融合对两类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估计系数绝对值中非旅游城市(0.28)>旅游城市(0.21)。这表明文旅融合促进非旅游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相对更为明显。近年来,非旅游城市利用文旅融合、产业集聚促进城市旅游发展表现突出。在城市自助游兴盛之际,城市的经济、社会、设施、景观、交通等“非旅游要素”越来越成为游客关注的焦点。

(四)门槛效应

模型检验的结果如表4所示。可见,以城市科技创新投入为门槛变量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科技创新投入在转化为生产力之前难以对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以城市科技创新产出和城市科技创新服务为门槛变量时,单一门槛自抽样P值在1%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确定为单一门槛。证明文章假设成立,即科技创新影响文旅融合和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结构关系。

从科技创新产出的门槛来看,科技产出在整体上对文旅融合影响旅游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在科技产出水平位于第一门槛区间时,文旅融合能够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且这种刺激效应随着科技产出水平进入第二门槛区间持续增强。科技创新产出技术应用于文旅融合,由此带来的正外部效应驱动旅游经济不断发展。具体来讲,在供给端,科技创新产出帮助文旅企业生产丰富、大规模、可复制的文旅产品,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所创造的虚拟空间大大扩展文旅融合产品的线上传播渠道,成功将文旅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同时,科技产出所创造的新的生产技术、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能够增强文旅企业生产效率、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消费端,数字技术开启的图像和视频时代,极大扩展了各类人群参与文化创作和消费的规模,突破了消费者自身文化资本、财富资本和闲暇资本的束缚,提高了旅游者消费潜力。科技产出下供给端和消费端的改变,使得文旅产业具备了大量投资、规模生产、持续财富的能力,不断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文旅融合与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验证了前文科技产出的调节效应。科技从过去较多地应用于制造业等“硬技术”,到逐渐渗透于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对文旅融合的旅游经济效益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

从科技创新环境的门槛来看,科技创新环境在整体上对文旅融合影响城市旅游经济增长起到正向促进作用。当科技环境处于第一门槛值,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显著为正。当跨越门槛值,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正向影响作用下降。在科技创新环境持续优化的情况下,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收益递减规律。具体来讲,在科技创新环境水平较低时,社会产业结构、产品形态、基础设施层次较低,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单一,此时旅游经济增长更多通过文化赋能发展,故而文旅融合的影响作用较大。当科技创新环境水平较高时,社会形成高度发达的文明和物质生活,旅游目的地品牌多元化,文化赋能、文旅融合的作用相对下降。同时,科技创新环境所带来的其他相关产业消费扩大,相应挤占了文旅产业的市场,一部分抵消了科技创新环境进步带来的旅游经济收益。总之,在科技创新环境调节作用下,文旅融合对城市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收益递减的规律。

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文旅融合、科技赋能始终是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十四五”阶段,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我国旅游业也在竭力谋求高水平投入、高效益产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科技创新正是旅游业、文化产业优化与转型的内生动力,对文旅融合、旅游经济增长产生关键而深刻的影响。本文以计量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在探讨文旅融合推动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机制的基础上,引入科技创新作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文旅融合与城市旅游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关注科技创新在文旅融合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面板门槛计量模型,以2009至2019年全国262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缺乏微观研究样本的不足。

研究发现:(1)文旅融合能够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增长,并在地理区位和旅游资源禀赋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西部地区和非旅游城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限制和“非旅游要素”的缺乏,文旅融合在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研究结果在变换样本、替换变量、调整测度方法和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依旧稳健。(2)文旅融合与城市旅游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科技创新的调节作用。其中,科技创新投入并不能直接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环境对文旅融合发挥旅游经济效应具有促进作用。表明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只有创新成果转化扩散才能真正起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3)科技创新产出成果直接应用于文旅融合,能够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且这种刺激具有强化作用。而科技创新环境对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经济增长正向促进作用存在边际递减作用,与文化赋能促进城市旅游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替代效应。

(二)讨论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提高科技生产力转化能力,推动文化和旅游的信息化建设。包括推动科技在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产品生产、过程服务的全流程渗入,发展面向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特定技术,提升旅游目的地智慧化建设,构建文旅市场信息监管体系。应当看到,当前科技创新在文旅融合应用中面向服务和生产全流程的少,技术原始创新少,应用尚未发挥最大化效应。第二,大力发展现代文旅产业,激发文旅产业发展活力。运用交互式、沉浸式的数字文化内容,发展文旅新媒体产业,改善数字文旅的立体式体验,提升文旅品牌的影响力。推动科技成果在夜间经济、冰雪旅游、博物馆文旅、民宿、研学等方面的融合应用,推动文旅融合新业态培育和繁荣发展。第三,关注社会文明变化,探索现实与虚拟的新框架。科技改变传统的文旅场景,带来社会行为、认知的改变。关注虚拟世界、人工智能在重构文旅产业和消费场景中可能带来的社会文明变化与冲突,打造文旅融合中现实与虚拟、主体与客体的新逻辑与新框架。关注新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人文情感打造,关注游客精神生活和权益的满足,实现价值与工具相统一。

本文从文旅融合和科技创新的交互视角为旅游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和经验证据。然而,本文也还存在不足之处,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一是本文仅探讨了文旅融合和科技创新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未来研究可以从多维度、多视角构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量化分析和综合研究。二是受限于数据可得性,本文通过测度文化发展和旅游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来表征文化和旅游融合质量,该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以探索更为精准和科学的测度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宋昌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顾嘉倩,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张琪,萨里大学酒店与旅游学院;厉新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教授

 

来源 | 言之有范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556篇文章  |  29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