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民营企业座谈会为文化民企送去“春风”

前沿观点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Dec 3, 2018 11:40:03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占据了文化企业的半壁江山,但规模小、成长难、税负重等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掣肘。

民营企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占据了文化企业的半壁江山,但规模小、成长难、税负重等问题一直是其发展的掣肘。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各级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中产生强烈反响。连日来,全国各省市相继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学习贯彻讲话精神,陆续出台相应扶持政策。这个冬日,全国民营企业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王军

    文化产业靠民营大军作支撑

    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领域得到越来越多民营资本的青睐,形成了一股风起云涌的民营文化企业创业及发展浪潮,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民营文化企业近30万家,占文化企业的比例高达2/3;从业人员有400多万人,占国内文化产业从业人数近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文化企业已达120余万家,每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日前又发布了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调查数据,调查对象为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6万家企业——2018年前三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35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3%,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已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民营文化企业4万多家,占比约73%,营业额贡献率约占83%。

    据各省市统计,截至2017年底,四川省九成以上文化企业为民营企业,浙江省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4万余家,重庆市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占比高达95%以上,民营文化企业已是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规模偏小 成长困难多

    目前,规模以上民营文化企业数量仅为民营文化企业总数的5%不到,并且近95%的民营文化企业仍为中小规模。放眼到文化行业九大门类去观察,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小微文化企业很多。

    同时,据《中央专题调研报告》显示,美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9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3.7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仅7年至8年;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约10万家,而中国有100万家,是美国的10倍。

    我国中小企业之所以难逃“各领风骚两三年”的宿命,纵然有商业模式的错位和市场竞争的残酷,更为重要的是,民营文化企业由于其天然的小规模、轻资产特性,成长非常困难,面临着成本大、利润低、抗风险能力弱、融资难、政策壁垒高等共同问题。

    从目前来看,国家财政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杠杆撬动作用尚不强。尽管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在逐年加大,仍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依然偏低。尤其民营文化企业、中小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相比,在获得中央文化产业财政支持上还存在明显的不均等。这主要由于两方面:一是部分政策条件要求太高或过于笼统,二是资金申报及使用程序透明度不高。

    文化产业的税收政策不完善、不成体系,也成为一大掣肘。我国对扶持和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激励政策比较零散、不成体系,临时性税收扶持多,尤其对民营文化企业的税收激励力度不大。一是因法规“扶而不明”——民营文化企业相关税收政策,均是从国家“税务大法”中找“关键词”和“依据”。近年来,文化相关税收政策仍以鼓励或“应急”为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等问题。二是手段上“扶而不全”——就当前而言,缺乏扶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一致的税收优惠处理方式,没有通过税率、纳税期限、征收管理、减免税、出口退税、成本核算、税项扣除、亏损弥补、投资抵免等多种手段来全面、规范地激励文化产业大发展。三是政策上“扶而不公”——文化产业税负相对偏高,政策公平性也不够,比如目前对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有所限制,并不适用所有文化企业。

 

    

     民营文化企业普遍资金缺乏,陷于融资困难。大多数民营文化企业具有缺乏质押实体、抗风险能力弱、收益不确定及不易衡量、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虽然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强、市场敏锐度高、吸纳就业人数多,但恰是这些中坚企业却得不到高效的金融支持。比如,它们通常会遭到“区别对待”。许多金融机构会对文化产业望而却步。以以往数据来看,2016年我国国有和集体企业贷款占全部企业贷款的61%,而民营企业及其他企业只占39%。这方面他山之石或可攻玉:美国进出口银行被美国政府赋予为中小型文化产业提供信贷担保和风险担保的重任,其还向外资投资者提供贷款优惠政策;许多地方证券交易所为扶持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文化企业也提供融资帮助。

    目前,国内也没有专门出台针对文化产业的土地政策,现有的相关政策存在较突出的问题,这也对民营文化企业形成较大压力。在土地使用、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扶持政策;土地、房产等方面政策也没有具体落实的细节和措施。比如,国家近年来在土地等政策上重点支持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等示范项目,但一些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缺乏统筹规划,民营企业引驻量小,既违背了文化产业政策的初衷,又浪费了国家的土地资源。

    上下合力 打破“三门”

    日前,民营企业座谈会的召开,再次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的基本方针,并且对于打破“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等隐形壁垒、解决中小企业融不到资等问题,起到了“定心丸”的作用。

    连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金融机构均在认真学习贯彻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围绕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六方面,纷纷拿出“真金白银”和“干货实货”,其中不乏支持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政策。

    11月16日,国家税务局印发了《关于实施进一步支持和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针对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税收“堵点”“难点”,提出包括减税降负、优化营商环境、精准帮扶、严格规范税收执法、加强组织实施等5个方面共26条具体措施,其中“减税降负”为首要目标。11月20日,四川省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从6个方面提出20条政策措施。可以预见,一批实质性减免税政策将陆续出台。

    融资难等问题也有望得到缓解。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毫无疑问,这一政策的落实将大大增加民营企业融资资金的供给,缓解民营企业的资金饥渴。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江苏南京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纷纷出台务实举措,力挺民营企业大发展。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在旅游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财政部门、旅游部门积极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旅游领域PPP项目建设,不得设置限制条款或任意提高门槛。时隔半年,又联合印发《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文化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

    民营企业也将得到更多财政扶持。工信部日前表示,将进一步发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作用,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扩大小微企业股权融资规模,为更多创新型中小企业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同时,安徽将启动民营经济发展“十百千”行动,即新增10亿元专项资金,设立100亿元纾困基金和200亿元发展基金,到2020年新增民营企业银行贷款2000亿元。四川省成都市拟开出“4个100亿”的“真金白银”奖补政策,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

    业内认为,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将会全面优化,比如司法部就为此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的意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表示,要坚持竞争中立原则,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规则中立、税收中立、债务中立,对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等。未来,针对行业的精准扶持也将更凸显。比如,落地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掌阅科技、思维造物等文化科技类重点民营企业,近日获得北京朝阳区包括政务服务、产业发展、人才服务三个方面的精准“服务包”。

    在国家重点关注民营企业的这个冬日,全国民营企业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众多企业家信心倍增、整装待发。(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405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