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基德制作朝鲜族民族乐器
(原标题:“赢得好口碑是最值得欣慰的”——记国家级非遗项目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基德)
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2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在我国举办的一系列重大活动中,只要有朝鲜族舞蹈表演,就少不了吉林省延吉市民族乐器研究所生产的朝鲜族民族乐器。1000个立鼓、800个长鼓、800个牙拍……至今,延吉市民族乐器研究所所长、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基德依然可以迅速说出2012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庆祝自治州成立60周年时,他们通宵达旦赶工做出来的乐器数量和名称。
这是赵基德的自豪之处。自他担任延吉市民族乐器研究所所长以来,在伽倻琴装饰、琴弦改良、鼓身改良、引入标准化制作乐器模式等方面摸索出的新做法,使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更加纯熟,乐器质量再上台阶,并开始大量出口国外,在国际上赢得了好口碑。
由于影视作品的传播,人们对朝鲜族服饰、朝鲜族饮食、朝鲜语等有所了解,而对朝鲜族舞蹈中所用的乐器却知之甚少。我国朝鲜族民族乐器大部分是靠手工制作完成,有打击乐器、竹管乐器、弹弦擦弦乐器三大类70多个品种,主要包括长鼓、手鼓、横笛、洞箫、伽倻琴等。这些乐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制作一件精美的朝鲜族民族乐器需要具备多年的经验。
“小时候学过简单的音乐理论,但是和民族乐器结缘还是在工作之后。”在赵基德看来,自己的从业经历并没有值得夸耀的地方。“那时候只知道要把乐器做好,从几千件到几万件的生产量,我们就是在边钻研、边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把朝鲜族民族乐器做起来的。因为乐器有特色,再加上音质好,很多地方的客户都来订购。”看到这么多人购买他们生产的乐器,赵基德内心也更喜欢这份工作了。
正因为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工艺很复杂,所以,传承这门技艺需要技艺精湛的老师来带徒。说到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就不得不提到延吉市民族乐器研究所的另一位国家级传承人金季凤。在他的带领下,很多失传的朝鲜族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被重新找回,一些现有的朝鲜族传统乐器也得到了创新和改良。如传统的伽倻琴是12根弦,每根弦下都有一个如大雁脚趾似的枣木做的琴码,称作“雁足”。在制作过程中,他发现,由于伽倻琴的第一个和第十二个“雁足”都是“出来”(靠边)的,在伴奏一些朝鲜族民歌时有个别跳跃音弹奏不了。对此,他们开始了大量的调查,在东北三省进行了3个多月的走访。在众多专家和老艺人的论证下,最终发现,古时就把伽倻琴的“码”放错了,“雁足”这样“出来”是不对的,会使演奏受到限制,音量出不来。于是,金季凤大胆地对伽倻琴进行了改革,除了不让“雁足”“出来”,又多加了一根弦。这样,不仅使原来弹奏不出来的“4”(发)和“7”(西)能够弹奏出来了,在伴奏朝鲜族民歌时也别有一番韵味。
尽管延吉市民族乐器研究所生产的朝鲜族民族乐器已经蜚声海内外,但对如何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赵基德依然忧心忡忡。他说,首先,研究所目前还没有固定的厂房。2010年之前,延吉市民族乐器研究所一直租用厂房,后经有关部门协调,将延吉百货大楼物流仓库装修改造后作为他们的生产基地,但这只是临时借用,并不是长期的。其次,研究所员工的薪资待遇不高,传承乏力。几年前,赵基德曾从社会招收了20多名年轻人进行培养,但由于经济收入不高,经他精心培养出来的年轻人后来都相继选择了其他的谋生之处。“目前,所里员工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要想使这门技艺发扬光大,必须吸引年轻人的加入。”赵基德说。(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