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圈粉”,场场爆满!这些红色文艺“90后”“00后”也爱

戏剧演艺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Aug 19, 2019 10:19:07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大型红色文艺电影《古田军号》的上映,让我们重新思考红色文化在今天应该怎么被传承。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艺创作和主流文化,大型红色文艺电影《古田军号》的上映,让我们重新思考红色文化在今天应该怎么被传承,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让我们看到红色文艺创作并不仅仅只有抗日雷剧、神剧的形式,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那么什么样的文艺创作才能够吸引到“90后”甚至“00后”这部分受众群体让其买单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时逢大型红色史诗电影《古田军号》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一位老共产党员兴冲冲到影院观影该片,却发现《古田军号》档期寥寥。老党员感叹:意识形态阵地如此拱手相让,文艺宣传阵地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并将感想整理成文,发布在人民日报“指南针”,呼吁“红色基因不能丢”、“不忘初心”要落到实处。一些县委书记、学者、老革命、老共产党员在看到该篇新闻后警醒发问,流露出对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传承的担忧。

1.jpg

  红色文艺是重要的精神食粮,是社会主义文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今天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红色文艺仍然是对抗浮躁和喧嚣、固守民族精神的有力法宝。然而,红色文艺难做,这也是业界公认的事实——由于腔调和形式感强、教育性明显,红色文艺创作容易落入从理论到理论、从标签到标签的窠臼,在大众心中留下“刻板”“生硬”的印象,难以辐射更广泛的人群。甚至有些所谓的“红色文艺创作”,为了突出人民英勇、群众机智,用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情节,夸大事实,曲解历史,戏说英雄,如此机械化地胡编乱造,观众用脚投票也成必然。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也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红色文艺。那么问题来了,怎样的红色文艺,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当代观众的心中引起共鸣?怎样的红色基因,才能唤醒“创意无极限”,“圈粉”更多年轻人?

  多元形式让红色文艺“活”起来

恰似百川归海,一个时代的精神中,有着昨天的思考、今天的探求和明天的希冀。如何让“红色文艺”飞入寻常百姓家?需要在保留其精神内核的同时,以当下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让红色文艺不流于空喊口号、高台说教,在真正融入百姓生活的同时,找到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红色文艺,可以用“影院式”的舞剧表演形式来呈现,透过价值观、样式感、人物关系的复杂性,让当下的观众在红色革命故事的叙事中找到情感认同。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获奖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大戏上演,用舞剧形式赋予了谍战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以全新的艺术呈现,豆瓣评分高达9.3分。

2.jpg

  该剧以发生于上海的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借鉴电影手法进行舞蹈创作。从开场的演员亮相,到中间随剧情发展角色的渐次出现,皆采用电影中文本与镜头并进的手法,创造出一种全新独特的“影院式”舞剧表现形式,被专家评价为“教科书”级别的作品,还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演出场场爆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红色爆款”。

3.jpg

  “80后”导演韩真说:“红色文化就像上海被百乐门、大波浪标签了一样,也被标签化了。创作者在挖掘人物时不够真诚,大量的作品才显得诚意不足。要完成的一个人性的传递,作为导演,你必须先把这些人物在你心里头长出来,这些人物才能够有血有肉立在舞台上。”

4.jpg

  红色文艺,同样可以海派杂技戏剧化创作为入口,把小人物被放进历史大背景,在小情感中融入了解放的大情怀,让观众在海派杂技富有张力的肢体语汇中感受“红色精神”。上海杂技团、上海市马戏学校联合创排的杂技剧《战上海》就显示了以杂技完整演绎故事的努力,成为海派杂技以红色题材对戏剧形态的首次探索。 全剧采用了17个保留和新创节目,涵盖了杂技、魔术、滑稽等样式,创新了9种全新的表现形式,并在杂技技巧、道具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创新,以海派杂技特有的富有惊险和张力的肢体语汇,多维度、立体地艺术再现了战斗时的壮烈场景和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

5.jpg

  面对解放上海这一宏大主题,该剧匠心独运从小处切入,从解放军小战士庆生的回忆视角出发,巧妙设计了七杀之令、血战外围、智取密件、暗巷逐斗、青春誓约、铁骨攻坚、雨夜飞渡、生死黎明等八个主要情节,由回顾当年城市内外的英勇战斗,完整地串联起70年前的悲壮牺牲及换来的当下幸福生活。

6.jpg

  红色文艺,还可以用沉浸式话剧的手段,让观众在身临其境中,和话剧中的人物命运一起沉浮,共同触摸那段烽火燃烧的岁月。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将话剧和博物馆讲解相结合,推出了广州首部红色主题沉浸式话剧。观众佩戴上广州起义标志的红布带,拿上镰刀斧头,从迈入广州起义纪念馆大门的那一刻起,便宛如回到20年代场景中。时而在枪林弹雨的天字码头,感受女兵班战士与数倍于己的敌人激烈搏斗的惨烈;时而在鲜红的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的庄严……观众与话剧中的演员一起,共同打开历史的大门,与革命先辈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7.jpg

  从“影院式”的舞剧表演,到富有张力的海派杂技剧,再到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话剧……事实证明,看似曲高和寡的红色文艺创作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精神的同时,同样也可以获得市场认可,得到了很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

  红色文艺“爆款”是怎样炼成的?

  红色文艺作品是时代精神的展现,与风云岁月相伴而生,在风云激荡中产生。伴随着时代的跃迁,红色文艺唯有飞入寻常百姓家,方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如何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对红色文艺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文艺工作者的职业素养,也是时代责任。

  红色文艺“爆款”是怎样炼成的?“文化产业评论”盘点了近期的“红色爆款”代表作,从中发现了这些作品共有的三大“亮点”。 年轻的力量,是红色文艺坚实生长的潜在基础。《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两位编导韩真、周莉亚都是“80 后”,他们希望透过今天“80后”的视角关注上世纪的同龄人,用作品感染当下的青年人,共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杂技剧《战上海》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4岁,这些“90后”“00后”的年轻人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手技、柔术、双人爬杆、男女对手、魔术手杖以及绳梯表演等多种高难度的杂技手法。营造渲染出战斗氛围的紧张、无畏牺牲的壮烈,感染力极强。沉浸式话剧《1927·广州起义》的主演4人平均年龄20岁,他们在剧本、道具、表演上都毫不含糊,受到了观众的如潮好评。 那一颗颗年轻的心灵,用心血和汗水在红色文艺创作的道路上持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践行着自己的价值,构成了红色文艺创作中一支不容小觑,且极富成长性与潜质的力量。这种年轻的动能,其实也是红色文化坚实生长的潜在基础。

8.jpg

  创新的形式,铸造打动人心的“红色精神”。《永不消逝的电波》用“影院式”的舞剧表演,在舞者的足尖传承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战上海》将9种杂技表演形式融于一炉,熔铸起上海战役的壮阔史实,也艺术地反映了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人物命运。《1927·广州起义》用沉浸式的体验让每一幕红色场景皆值得细品……创新是红色文艺的生命,但是创新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唯有深入思考观众的喜闻乐见,融入文艺创作者血脉、灵魂深处,才有可能锤炼出当代有质量、有特色的文艺精品。

9.jpg

  共鸣的情感,与观众建立真实的情感连接。“ 密密点点的摩斯密码,在泛黄的报纸上快速闪过,微弱却连续不断的嘀嘀声隐隐从背景音乐中透出,虽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它的存在,这红色电波是革命脉搏的有力跳动,诉说着英雄的故事。看哭了,泪目!” 有观众在豆瓣这样发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观后感,得到高赞。 在红色文化创作的过程中,情感共鸣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当“小家”与“大家”、“小我”与“大我”这些要素激荡出观众切己的代入感,人们便心甘情愿成为下一次传播的起点,真心实意为激荡人心的红色文艺加码。

10.jpg

  上述作品启示我们,以守正情怀与民心相应,红色文艺才能激励正能量;与时代同步伐积极创新,红色文艺才能焕发蓬勃生命力。广大红色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新时代的伟大创造,从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深刻反映新时代新面貌、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的红色文艺作品,从而让优秀的红色文艺成为指引提升中国文艺精气神、中国文艺前进方向的航标和灯塔。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2,717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