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旅游新定位:摸清资源家底能做什么?

高端声音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Jul 3, 2024 5:43:14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山川湖海,日月星辰,祖国大地,皆是美景。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依托,正确认识、全面了解旅游资源总体概况,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已开展四次,我国现代旅游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却直到2022年才开始开展全国性的旅游资源普查。

 

旅游资源普查能摸清资源家底,评估发展潜力,全面梳理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方向和区域。有利于加强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以资源为基础,为旅游产业发展拓展新空间、新产品、新业态。有利于支撑顶层设计,为高标准编制各级各类旅游发展规划、动态管理旅游资源、宣传推介旅游项目等提供科学依据。

旅游资源普查政策背景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协同推进旅游资源普查工作。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旅游资源普查,要求原则上于2025年12月前完成本次旅游资源普查工作。从2022年开始,文化和旅游部建立中国特品级旅游资源名录,统筹安排,梯次推进,促进优质资源向优质产品转化。

2019年确定的7个全国旅游资源普查试点省份,部分已基本完成旅游资源普查,为全国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提供了样板和示范。

(图: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通知)

旅游资源普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国家标准不断完善。1992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发布,提出了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类型划分。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发布,明晰了旅游资源的分类分级标准及普查方法。2017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国家标准修订,更加突出实际操作,并对旅游资源分类层次和类型进行了简化,明确将旅游资源分为8个主类、23个亚类和110个基本类型。

普查试点先行先试。总的来说,地方标准在文旅融合、实用性、地方特色以及数字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程度的创新,但是在资源分类及评价方面创新不足。四川省分别制定了用于旅游资源普查的《四川省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25]和用于文化资源普查的标准(规范)。江苏省则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普查标准进行融合,制定了《江苏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浙江省制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试行)》(浙文旅资源〔2021〕42号),普查对象严格来说就是旅游资源,只是在文旅融合的视角下扩大了旅游资源的范围。

(图:《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中旅游资源分类)

新时代旅游资源普查的新要求

时代市场需求变化及新社会文化现象与新事物的涌现,赋予了文旅资源新内涵,衍生了文旅资源新类型。对旅游资源的认知是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旅游业正在经历由资源、市场、资本和政策共同驱动的革新历程,“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旅游资源的范畴也需要扩大,资源开发理念更需与时代的市场需求同频。在旅游休闲化、生活化、场景化等诸多新趋势下,乡村田园风光、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城市历史建筑、工业遗址、网红打卡点、绿道乃至节庆活动都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如乌镇戏剧节已经成为乌镇景区本身以外每年吸引客流的重要吸引要素。

(图:平谷区金塔仙谷)

内需的崛起引发了文旅资源评价标准及资源开发准则的新变化。符合市场逻辑是文旅投资的基本前提。此次旅游资源普查应该走出传统的评判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市场决定”的逻辑,重点普查可转化为与市场需求匹配的旅游产品的资源,尤其要重视农业遗产,工业遗存等看上去“普通”但受到主流市场认可、转化潜力较大的资源。对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不应是孤立单一的,资源价值体现在资源的吸引力、可开发性,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对于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资源及项目,坚决不予纳入。

科技赋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文旅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管理新手段。要研发体现信息化特色的文旅资源普查数字化技术规程,为文旅资源普查数据的采集、存储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方法工具。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试点工作中,综合运用GIS、RS、大数据、知识挖掘等技术,建立基于大数据和知识图谱的“室内+野外”调查模式,通过自主研发的资源核查补报系统、资源采集审核系统,下发基于大数据、知识图谱规则整编的资源预名录,野外实地进行资源核查、补录和属性信息采集,使普查流程便捷化、精确化、高效化,大大缩短普查周期,提高普查的效率与精度。

(图:四川省文化和旅游资源云数据)

从旅游资源普查到

旅游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

摸清资源家底的根本目的是加强资源科学保护和活化利用,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创新利用理念、利用场景和利用模式,打造内涵更加深刻、特色更加显著、体验更加美好的优质旅游产品体系,加快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一)走出资源开发与保护的二元对立,

树立“以用促保”的理念

保护不是简单的限制开发,而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确保旅游活动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老旧建筑“活”起来。大量高等级文物保护单位出现利用难,转化难,保护更难的困境。在老建筑的活化利用过程中,修缮维护和新业态植入是关键环节。济南多处老建筑“活”了起来,有的被作为纪念馆、博物馆对外开放,有的成为餐厅、剧院、书店,有的经过修缮维护作为民宿、茶社或进行商业办公,如王府池子街9号张家大院、曲水亭街15号院等。

沉睡文物“火”起来。要通过举办展览等形式,让文物走出仓库。大胆运用新技术、利用新媒体,挖掘文物价值、开发文创产品,提升展览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文物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文物保护更“简单”。建立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动态监测系统,定期评估环境变化和设施状况,及时进行维护和修复。如利用遥感、无人机巡检、数字化等现代技术对旅游景点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实时监测,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实现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

(图:数字化助力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

(二)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

优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目前几乎所有价值大、品位高的旅游资源已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利用。未来应在适应社会发展新动向和旅游市场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手段,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旅游资源开发的理念创新。全面树立空间思维、互联网思维,促进资源转化为产品。如旅游景区在售卖门票之外,也可以将这些景观作为其他消费的场景、背景,在这些场景和背景中植入新的消费业态,既提升了新消费业态的附加值,也拓展了原有景观的价值实现路径。

旅游资源开发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5G、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为旅游资源开发赋予了新动力,在文旅产品迭代升级、文旅数字营销、文旅新业态培育、文旅消费提质等方面作用凸显。如北京RE睿·国际创忆馆,通过720度沉浸式漫游、裸眼3D、VR/AR数字化虚拟现实交互的体验形式和创意设计,为公众呈现当代视角下文化遗产的全新魅力,入选2023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十佳案例。

(图:石景山RE睿·国际创忆馆)

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创新。近年来由于消费理念的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正逐步向新型的“文旅+”综合开发模式转变。针对旅游资源特色,通过“文旅+康养”、“文旅+乡村”、“文旅+科技”、“文旅+研学”、“文旅+演出”、“文旅+非遗”等不同模式,激发旅游消费新活力。

“摸清家底”才能精准施策,“如数家珍”才能更好利用。未来,我们要有效利用文旅资源数据开发成果,为地区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级、各类旅游规划,动态管理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旅游项目招商,旅游行业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助力各地区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来源 | 言之有范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556篇文章  |  27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