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要持续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传承、利用工作,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要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用实际行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重要的文旅资源,在时代推动和时势促成下,当经数千年积淀的数以万计的历史文化遗产与每年近50亿人次的国民旅游市场相遇,二者的碰撞将激发出一个充满无限想象的空间,近年来,众多文化遗产通过旅游实现了广泛传播,实现了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共赢。
从旅游业角度来看,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往往表现为面对游客的文旅产品的生命力,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代文明建设,都要面向时代需要、国家战略和人民期盼。
兼具深厚文化积淀和
普遍社会共识的文旅产品
更具有鲜活的感染力
“厚积而薄发,博观而约取”。文化遗产活化路径首先建立在发掘文化中蕴含的独特的、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叠加广泛的社会共识,从而提高文旅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红遍大江南北的舞蹈剧《只此青绿》为例,是对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千里江山图》的创作转化和现代演艺。
2017年《千里江山图》原件在故宫中轴线上的展厅全卷展出,引起社会轰动,引发了打卡热潮。2019年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以此名画为蓝本,经过一年半的创作打磨期,呈现出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作品。从2021年8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即成“爆款”,掀起了一阵“青绿浪潮”,所到之处一票难求。
(《只此青绿》剧照)
《只此青绿》的成功“出圈”,同样也离不开运营模式的创新。项目按照企业化运营模式,大胆引进市场资本,联合文旅演艺(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院线平台(中演院线四海一家和保利剧院),精准定位、科学规划,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首轮演出票务销售率高达100.4%。同时,推进文创产品开发IP授权,推出“只此青绿”数字藏品纪念票等联名产品,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回馈。
此外,在传播形式上也进行创新尝试,既利用人民网等权威媒体矩阵进行品牌传播,也利用新浪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增加网络声量和曝光度,还积极参加《国家宝藏》、B站跨年晚会、央视虎年春晚等,借势进行传播,为《只此青绿》打出了知名度和影响力。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舞动的“青绿”,让千百年来珍藏于深宫中的艺术瑰宝呈现于世人面前,唤醒了观众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可以说,《只此青绿》是让文物“活起来”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尝试,也诠释了只有兼具深厚文化积淀和普遍社会共识的文旅产品才具有长久地生命力和鲜活的感染力。
能够充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
文化体验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繁华不只为追忆,万丈红尘最温暖”。文化不能只是文化人的文化,文化不能是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的文化。所有的文化及其载体,都是历史上人类直接从事生产、生活的空间,只有让历史文化遗产直接与当今人类日常生活产生密切联系的机会,这样的文化及其载体才会发生且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智化寺,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和“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京音乐,近年来积极探索“非遗+旅游”活化模式,既成为北京市民的休闲新场所,也带动了文化遗产的创新传承,智化寺从一个文博单位,发展成北京市民新的文化休闲空间,从千篇一律的明清古建筑,变成可游可看更可听的文化体验地,依托古建筑,打造“智化寺京音乐”旅游IP,是智化寺文旅融合实践的核心思路。
(图片来源:智化寺)
二十年来,智化寺主要从“常态化公众展演、多元化展陈空间、数字化遗产保护、平台化传播路径、主题化节庆组织”多个方面完成了文旅融合的蝶变之旅,通过旅游赋能促进“非遗”活态传播,让京音乐被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为“非遗”在当代更好地传承下去提供了新的土壤,更新着民众的个体生命体验。
凭借博物馆展示、活态音乐展演、“非遗”技艺传承等多维度活化理念,智化寺拓宽了“非遗+旅游”的途径,通过日常开展的一系列沉浸式的文化节庆活动,增加了与游客的交流频次,彰显了文化体验只有融入日常生活才能获得持久生命力的特征。
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
保障文旅产品的持续的吸引力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是中华民族创造博大精深、绵延不断伟大文明的重要保障,现代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倒逼主政部门和文旅从业者必须与时俱进,运用新锐、艺术、时尚的先进理念和现代化手段创造新的文旅产品,引领潮流文化生活方式,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金陵灯彩,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的美誉。明清时期,位于熙南里街区评事街的北端的笪桥一带作为南京灯市的“主场”,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期,明清时达至鼎盛。时至今日,盛极一时的笪桥灯市逐渐衰落。但随着熙南里街区开发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熙南里恢复当年的笪桥灯市。
将文化与灯彩有机结合,让传统中秋节节日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可沉浸、可体验、可消费,彰显传统节日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笪桥灯市就是要让人们感知到中华节日文化不仅有厚重感,还有人情味儿、烟火气,更有与时俱进的新风尚和新人气,让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时尚结合起来。从2019年大板巷隆重出场,到2021年鱼龙巷再造辉煌,再到2023年鼎新坊的如期而至,笪桥灯市更像是一种平台媒介,链接了《南京喜事》和“熙南有戏”等沉浸式演艺和场景体验、引领了南京老城空间实现创新消费的多元发展、推动了老城南特色夜经济商圈加速形成、实现了产城融合带动城市有机更新的重要探索。灯市不仅吸引了人流,更能对城市形象营销,第三产业的拉动产生正向作用,因此笪桥灯市被赋予了“南京城市形象的绘制者和南京故事的讲述者”的高度评价,以民俗为根,以烟火入魂,笪桥灯会的每次创新,都会牵动和吸引游人关注的目光和源源不断的拥趸。诠释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是活化传统文化,提升文旅体验的重要途径。
(图片来源:南京旅游集团)
根据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或许不存在能够永恒不衰、持续繁荣的文化及其衍生的文旅产品。然而,只要执政部门、旅游从业者遵循文化发展的自然规律,积极主动适应旅游消费需求变化,不断提升游客的文化旅游体验满意度,持续强化研究市场动态和消费者行为,不断探索跨界合作,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创新,持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撑。唯其如此,我国文旅事业必将为赓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文旅中国:最佳创新成果|《只此青绿》:一场传统文化的创新浪潮
[2] 中国旅游研究院主编杂志:《中国旅游评论》 2024 第一辑
来源 | 言之有范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