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艺术转型”|厦门艺术园区的喜与忧

文创园区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Feb 14, 2019 9:39:21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旧有的工业设施变成艺术创意产业的例子几乎遍布全球,例如法国的奥赛,伦敦的泰特,北京的798,上海的M50等,这些艺术园区等改造为原来的工业遗区延续了生命,并添增了新的活力。

  旧有的工业设施变成艺术创意产业的例子几乎遍布全球,例如法国的奥赛,伦敦的泰特,北京的798,上海的M50等,这些艺术园区等改造为原来的工业遗区延续了生命,并添增了新的活力。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将推出“工业遗产”系列专题,探访中国的工业遗产改造艺术园区后的现状,探讨这些“改变”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本期走访的是厦门的工业遗产与艺术园区。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升级转型的不断加快,体现了城市工业文明发展进程的大量工业建筑,越来越多地面临着闲置、更新和拆除重建的历史命运。这其中,通过将工业遗产改建成艺术馆、艺术园区,已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英国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法国等奥赛博物馆、这些艺术圣地,都是由工业遗产改造而来。

  而这样的改造案例,除了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外,在一些二线城市也有迹可寻。在福建,厦门、泉州就有着这样的案例。

  30年前,厦门特区发祥地湖里开启了厦门工业发展的辉煌时代;如今,时尚文化产业将重新“点燃”这座老工业区的生命。

1.jpg

  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

  联发华美空间文创园位于厦门市湖里区华昌路132号,

  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园区曾是华美卷烟厂。据说在80年代时,算是福建省中招商引资的第一个项目。其建筑均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

  整个园区由1个大空间厂房,2个高层仓库和5栋临街独立庭院式建筑改造而成,为艺术家和创业者们提供了发挥想象的空间,使他们可以对旧厂房充分利用,构造各种创意生活方式。

  20世纪40年代,LOFT首次在美国纽约出现,随着发展逐渐传入中国,现已成为当今时代流行的一种生活方式。如今的LOFT已不再是“阁楼”的字面意思,而是指那些“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墙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而联发华美内的两栋旧烟叶仓库,将改造成为创意办公空间,其4.8-6米的层高可以自由分割改造,用最简单的结构形式就能创建出LOFT风格的效果。老厂房中原有的燃煤锅炉房、电锅炉房、空压机房与员工活动中心等独栋建筑,正华丽变身为时尚艺文的交流空间。特别是11米挑高的包豪斯风格的锅炉房将被改造成“1981艺术中心”,诠释出LOFT的精髓——流动性、开放性和艺术性。

2.jpg

  锅炉房改造的锅炉咖啡

  联发华美艺术园区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因厦门政府对岛内有一定的规划,所以卷烟厂需要外搬到岛外。在经过考察后,决定将这片工业遗区改造成文创园。在厂房的改建中,为了采光,将厂房的顶都打通了。”

  走入园区,便可看到原来的一砖一瓦,感受到曾经的工业气息。

  据了解,园区共分为三个功能区域:时尚创意空间、文创商业体验区和创意办公空间,另有蝴蝶阶梯、时光轴、欢乐广场等具有文化氛围的开放式服务场所。联发华美空间重点发展文化、时尚和创意设计等产业。目前,联发华美空间签约入驻企业已有109家,其中90%为文化企业,涵盖了时尚设计、文化传播与传统文化以及生活美学等。

3.jpg

  旧物仓

4.jpg

  旧物仓

  行走园区内,不难发现,最吸引人的要属“旧物仓”,一所综合类的展览馆,里面摆放了80年代的物件,供人参观,休息,是文艺青年的打卡之地。“旧物仓”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平时,人员相对较少,但到了周末,可能一时间有200人的人流,馆内的位子可能都会坐满。”

  在“旧物仓”的不远处,则是一栋由包豪斯风格的锅炉房改造成的“锅炉”艺术空间,设计师对建筑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风,并未进行大改。一楼是体验馆,用于做展览,二楼是“锅炉”咖啡,既是咖啡馆,也是“卖”空间,用于举办论坛,演讲等。在馆内,记者看到,原先卷烟厂房里的大灯被用作摆放、陈列物品的容器。

5.jpg

  锅炉

6.jpg

  原先卷烟厂房里的大灯被用作摆放、陈列物品的容器

  然而,在拥有大面积的艺术园区内,除了坐落在园区边缘处的巴秋美术馆外,记者很难再找到更多有一定规模的纯艺术空间,看到更多的是时尚设计馆、生活体验馆等综合类空间。对此,联发华美艺术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厦门,将一个园区全做美术馆是不现实的。此前我们做过数字梵高展览,反响就比较一般。在上海或北京,城市的人口,体量基数大,只要抓准时机,在某些地方开辟园区,都会有一定的人流。从厦门市民的经济状况,生活状况来说,需要买单一些艺术展还是太累了,这样的(观看艺术展的)群体比较少,所以做生活类的艺术空间会发展得比较好。艺术馆对于厦门来说,一是太奢侈,二是太局限了。”

  或许,对于厦门的艺术园区来说,吸引年轻人流是关键。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与联发华美相比,位于厦门市的北岸艺术园和艺术西区规模要小许多,却也面临着类似的状况,而且,更为严峻。

7.jpg

  厦门艺术西区

8.jpg

  厦门艺术西区

  艺术西区是厦门沙坡尾避风坞边上兴起的年轻文化艺术区,位于厦门市沙坡尾60号,其原为厦门水产品加工厂,利用冷冻厂、设备房、贝类净化中心、工厂仓库等旧厂房改造而成,占地面积近万平方米。这是“沙坡尾海洋文化创意港”项目的第一个改造示范单元,是厦门首个年轻文化艺术区。在园区内包含了雕塑、陶艺、版画、服饰设计、手作木艺、动漫、影像等艺术元素,以工作室的形式免费向公众开放。此外,园区内还提供自由滑板、音乐现场、复古市集等城市潮流元素。

  西区所在的沙坡尾则是厦门最古老的港口,避风坞边上就是被岁月磨了痕迹的石板路,见证了几代厦门人的生活。同时,沙坡尾还是老厦门人心中真正的厦门港,其名来源是因为这是一大段沙滩的最末端,而且各处的沙子都会流到这里来。沿海渔船“朝出暮归,在大担南北采捕,风发则鱼贯而回”。走在街巷深处,依旧可以感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海鲜气以及厦门土著的气息。

9.jpg

  沙坡尾

  据了解,艺术西区接连着大学路和厦门大学,因此,当地政府希望结合渔村文化与大学文化,打造成文创的街区,一起推动文创类项目,并想借助人流,实现商品化运作。

10.jpg

  园区内未完全对外开放的NEON ART MUSEUM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如今的艺术西区已不如早年刚建成时那么繁荣,许多店面只在下午及晚上对外开放,园区内唯一的美术馆也并没有准时对外开放,工作日的参观人数也屈指可数。在园区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这里还是以打卡地为主,举办的艺术活动已不算多了。”

  更为重要的是,艺术西区所在的沙坡尾等相关的渔村文化也无法在艺术园区中找到延续。与厦门及其他城市的艺术园区相比,艺术西区这所“海鲜老厂房“并没体现出其应有的特色,而打着渔村文化的旗帜,却也无法让人感受到渔村文化体验。

11.jpg

  北岸艺术园区

  北岸艺术区位于滨北厦门行政文化中心地带,处筼筜湖以北,与体育路、金桥路相连,属于由筼筜书院、宏泰音乐厅、文化艺术中心、厦门市图书馆构成的北岸艺术生态圈的核心区位。艺术园区曾是“法拉电子”老厂房,边侧则是厦门最早的军用粮仓。

  记者了解到,在园区改造之际,挑高了楼层设计,将原来的三层厂房改建成了两层。如今,北岸艺术园区一层为近七米挑高,包括玻璃书屋、咖啡厅、千平大型展厅,可作为大型雕塑、商业展览、秀场等的展示空间;二层则是作为绘画、美术作品的常设画廊空间及More晶美术馆。自开幕以来,北岸艺术区举办了“灿烂的黑”王坤昭十年艺术作品展、达利真迹展(手稿)、厦门文联书画展等。

12.jpg

  《灿烂的黑》王坤昭十年艺术作品展、

  记者走入园区,发现园区内一层的艺术空间刚撤了展,展厅内的建筑垃圾零零散散,二楼的展厅及侧边的粮仓正在装修,园区内的创意咖啡店也少有顾客,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

13.jpg

  正在改建的粮仓

  厦门北岸艺术园区的负责人沈彦臻告诉记者,在对外宣传及城市形象上,厦门是文艺的、小清新的;但相对而言,厦门又是一座缺少文化沉淀的城市。谈及厦门,肯定是鼓浪屿和钢琴,文化名人则是钢琴家殷承宗和文学家舒婷。“对于艺术来说,厦门并没有北上广深那么多对文化艺术感兴趣的群体。”

  沈彦臻表示,“对于这样的文化艺术的匮乏是我们(厦门广电)承办文化园区的目的之一。但从一年多的办展、经营上来说,情况并不理想。”

  沈彦臻表示,在厦门,人们很少去掏钱看展,大家很少有这个概念。这或许要归结于从小的美学等相关教育。“像这种艺术展,市场蛮一般的,都是叫好不叫座。在厦门,高端的展览会放到高端点的商场来做,属于商场的加分项,同时,商场里有一定的人流可以关注到这些展览。这和北京,上海完全不一样。在上海,展览大多在美术馆里举办,那里有消费群体。在我看来,根本问题是城市问题,从经济、市场、再到人,是一环扣一环的。”

  据悉,在未来,北岸艺术园区将增加商业配套,将原来的粮仓作为二期工程出租出去,打造以餐饮为主的店铺,增加人流。同时,艺术园区的定位也将做相应的调整。“我们园区的压力很大,场地、改造费、租金都很大,人口基数少。这个地方是厦门中心地带,但不是商业中心地带,没有太大的吸引力,所以需要转型。”

14.jpg

  北岸艺术园区

  中国的工业遗产如何发展为妙?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秘书长斯蒂芬·修斯(Stephen Hughes)认为,中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它可以在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时候投入更多的资源,并且从其他国家的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当中汲取经验,在做规划的时候更加细致,更加妥善有效。

  对于厦门的艺术园区,在沈彦臻看来,其发展需要从产业基础入手,而非广求政策支持,否则迟早有断层的那一天。

  那么,厦门的工业遗产至艺术园区的转变,是否已到了瓶颈期呢?主打生活牌是否才是厦门“文艺”的正确出路呢?(内容来源:澎湃新闻)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933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