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文化生态园演绎建设发展新故事

福建文创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May 21, 2018 3:36:13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5月 7日,为期10天的墨香诏安中国画作品展,在南山文化生态园内的新三馆落幕。50岁的本土画师沈逸舟携作品《喀纳斯湖上的雄鹰》参展。

南山文化生态园(福建日报记者白志强摄)

5月 7日,为期10天的“墨香诏安——中国画作品展”,在南山文化生态园内的“新三馆”落幕。50岁的本土画师沈逸舟携作品《喀纳斯湖上的雄鹰》参展。

其间,作为东道主,他带领来自五湖四海的画者,于南山文化生态园完成了一场城市生态文化之旅。

市博物馆、艺术馆、规划展示馆构成的“新三馆”,以闽南古厝元素——燕尾脊为设计母题,融入水仙花、九龙璧等本土文化元素,被视为漳州文化新地标;伫立七孔桥上,千年古刹南山寺、布观音庵、三角梅主题花海与修复一新的南山湖尽收眼底,生动展现“碧水环青山、花海拥古刹,丹霞伴秋色、乐活享南山”的生态图景;依托旧厂房成长起来的创业基地,正诉说着工业乡愁与现代文创的故事…… 眼下,位于九龙江西溪南岸的南山文化生态园,俨然漳州城市新空间。从规划建设到开门迎客,不到两年时间里,这里上演着关于生态修复、文化复兴、产业再造、城市生活方式变革的系列故事。“生态+”理念,则是引发变革的背后逻辑与动因。

历史上,南山与丹霞山是漳州城的南大门,素来有“朝丹慕霞”“南山秋色”的说法。这里还是漳州工业的发祥地,曾密集分布着国营面粉厂、油脂厂、制药厂、香料厂等,俗称“十三厂”,繁华程度不言而喻。名声在外的片仔癀、水仙牌风油精,便诞生于此。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由于城市功能的变化等复杂因素,这里逐渐沦为被城市遗忘的角落。湖水污浊、厂房闲置、房屋破损、违章建筑林立。复现记忆中的城南旧事,是人心所向。 “漳州高新区建区不过才3年多,缺乏足够的城市吸引力与产业基础,亟待通过打造环境来集聚地气、带动人气,构建全新的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漳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管理局局长谢伟宏说。

城市建设者们形成共识——以生态为其底色,视文化为其内核,重视民生与人文关怀,导入新业态作为驱动力。 这正是对“生态+”理念的生动解读。在谢伟宏看来,所谓“生态+”,关键是要做好融合文章,让生态建设与产业、文化、民生、旅游、城建等深度融合,让生态投资成为有效投资。去年开始,“生态+”便作为高频词,不断出现在漳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各个领域。以南山文化生态园为代表的“五湖四海”项目,是践行“生态+”理念的先导与示范工程。 2017年初,南山文化生态园项目开工建设。当地在原有南山湖面基础上扩宽延伸,与蜈蚣湖连通起来,将山、湖、江、寺等有机串联,配建桥亭、栈道等基础设施。在这个过程中,“生态+”理念有了大量具象体现。

“我们推翻了‘推倒重来’的以往建设经验,遵循低影响、低开发原则,深刻尊重当地环境肌理,亮出生态底色。”谢伟宏表示,为彰显原生态,当地践行生态修复、功能修补的“城市双修”理念,“不搞大拆大挖大建,保留周边自然山体,梳理、整合、提升零星水网和绿网,构建‘山江湖寺桥’相融合的休闲环境”。 在生态底色上,这里汇聚着禅文化、漳州传统文化、早期工业文化——千年古刹南山寺的周边环境整治一新,国药经典片仔癀的厂区近在咫尺,漳州水仙花原产地就位于不远处的圆山脚下,老“十三厂”沿袭了闽南红砖古厝的传统建筑风格并经过保护性修缮,“新三馆”迎客四方来,全国性文化展览接连不断…… 生态与产业同样实现深度融合。除了因环境改善带来的文旅可能性,当地还引进并运营甲骨文双创基地,依托片仔癀规划健康医疗产业街区,依托片区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丹霞驿、桥南美食家等项目。其中,甲骨文双创基地将集甲骨文技术实训与软件产品于一体,为创新孵化企业和产业升级提供一站式、全流程诊断咨询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admin

41篇文章  |  311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