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钰:文创产业成为资本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

智库观点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Apr 15, 2019 8:59:48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文创理念凸显了对文化创造力与文化多样性的追求,是在当代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也是与当代日趋青年化的时代文化特征相适应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胡钰近日在《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了题为“胡钰:当代文化发展的新观念”的文章。文章阐述了文创理念对当代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什么是文创理念?文创理念对当代文化发展具有多大意义或者影响力?你将从文章中找到答案。

  一、文创理念的内涵与形成

  文创理念凸显了对文化创造力与文化多样性的追求,是在当代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也是与当代日趋青年化的时代文化特征相适应的。

  1、文创理念的内涵

  中国的文化发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非商业性的文化事业发展,另一部分是商业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在这两部分中,前者由政府主导,在建国70年来处于稳步发展状态,而后者由市场主导,在改革开放40年来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包括企业、非商业性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进入文化领域,推动了大量公益性或半公益性的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的多主体参与带来文化发展的多样性视角。政府视角、企业视角、社会视角在看待文化发展上各自拥有不同的理解。与此同时,在全球化深度推进的条件下,各种异文化视角、文化工业视角、创意产业视角、版权产业视角、内容产业视角的引入,更是让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突破了单一视角、单一形态,呈现出愈发多彩的形态。

1.jpg

  整体来看,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发挥影响的有四种重要力量:一是政府力量,文化自信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国家文化安全、文化软实力受到政府高度重视;二是市场力量,文创产业成为资本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通过文化获取商业利润、打造新商业模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技术力量,新媒介、新技术等改变了文化产品的呈现形式,也改变了人们获取文化内容的接触方式;四是国际力量,国际经验、国际元素、国际市场日益成为国内文化发展看重的因素,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发展意识日益增强。

  在这种新的环境中,围绕文化发展的理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向着更加开放性、创新性的方向转变。2016年,有学者首次提出“文创理念”的概念,认为“其核心特征是创新与跨界,以一个更广阔、更多维的视角推动文化发展,实现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文件中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和“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核心原则。在同年召开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创理念是在当代文化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新观念,也是新时代的新发展理念在文化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其根基在“文”,即文化;其关键在“创”,即创意;其目标在“新”,即基于文化传承与文化融合的文化创新创造。

  文创理念作为当代文化创新发展的指导理念,以积极的姿态吸纳、鼓励多主体参与文化发展,推动政府力量、市场力量、技术力量、国际力量在文化发展中形成合力,探索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内容、新机制、新业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2、文创理念形成的时代文化特征

  文化发展是为了文化传递,让文化在一代代族群中传递,成为身份认同、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但当代文化传递的代际间沟通出现了崭新的现象,即全球化、技术化、信息化的社会趋势已经使得年轻一代可以轻易知晓老一代的世界,而老一代却并不完全知晓年轻一代正在经历的和可能经历的一切。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认为,“代际之间的这次决裂是全新的、跨时代的:它是全球性的、普遍性的。”过去,老一代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在今天的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

  玛格丽特·米德对人类代际之间交流的前喻(pre-figurative)、并喻(co-figurative)、后喻(post-figurative)三种文化类型进行了极富洞察力的描述:“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她并且明确提出,“我们今天则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年轻一代在对神奇的未来的后喻型理解中获得了新的权威。”

  在这个后喻文化凸显的时代里,大众传媒、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全新的教育传播手段,全球化生产、数字化生存、城市化生活已经成为全新的青年存在状态,仅仅让年轻一代重复老一代的文化内容与形式,显然已经无法大规模、持久性地打动年轻的心。换言之,在代际的文化传递中,仅仅展示单一文化而没有多样文化的比较、仅仅固守传统形式而没有现代创意与技术的介入,其效果都是有限的。

  文创理念关注文化创新创造,是与进入后喻文化时代的当代文化特征相适应的。这一理念强调的正是适应年轻一代文化接收与接受行为的新规律,推动传统文化与年轻一代文化需求的代际间对话,最大限度地吸收年轻一代的热情和创意加入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创造中,让传统文化积极与新媒介、新技术融合,让中国文化在广博吸收不同文化的过程中成为具有时代特征、世界意义的当代人类文化中的引领性内容,让中国年轻一代成为中国文化的坚定传承者与有力创造者。

  3、文创理念形成的产业实践

  观察人类的文化产品创造有两个维度:一是生产者的维度,另一是使用者的维度。早期阶段,不论是中世纪欧洲还是封建时代中国,文化产品都是“小众生产、小众消费”的格局,此时的文化生产是以个体性的资助、定制行为为主。进入工业化时代,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文化产品形成“小众生产、大众消费”的格局,此时的文化生产是以文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行为为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文化产品出现“大众生产、大众消费”的格局,此时的文化生产愈发强调以文化创意化、创意文化化行为为主。

2.jpg

  “以创意和文化理念为基础的发展战略于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在全球繁荣起来。”随着创意在现代的新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创意”则成为一个热词、好词,成为学术界、产业界、政策界里具有普遍搭配功能的流行词,如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ies)、创意城市(creative cities)、创意集群(creative clusters)、创意劳动(creative labour)等都成为新术语。用英国著名的文化研究学者雷蒙德·威廉斯的话来说,“没有一个词能像创意这个词一样,自始至终都受到正面的评价。”

  对文化产业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当代的“文化创意产业”(CCI)的概念和产业形态。201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首个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文化时代:第一张文化创意产业全球地图》(Cultural Times:the First Global Map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提出,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对收入、就业与出口产生影响,有助于为全球创造美好的未来。报告中数据显示,亚太、欧洲和北美成为全球文创产业的前三大市场,亚太占据全球文创市场收入的33%、就业的43%,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一些文创领域的领军企业,其中包括腾讯、CCTV。

  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3%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已经达到4.2%。引人瞩目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超过10%,且增速远高于GDP增速,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转型,而地方政府围绕文化创意产业新兴业态制定的发展规划与政策体系也具有很强的引导性。

  在文创产业实践的蓬勃发展中,围绕如何有效推动文创产业发展的观念逐渐清晰。文创产业不是标准化、规模化的工业生产,需要个性化、多样性的创意引领;不是单纯的文化传播,需要金融工具、市场机制支撑;不是狭义的文化内容,需要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融合。这些理念的形成都逐渐体现在各地出台的支持文创产业发展的政策内容中,从近些年的各地文创政策来看,愈发体现了对文创产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入。根据北京市2018年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两个聚焦”:聚焦高端、高新和高附加值,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升级、业态创新、链条优化;聚焦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构建中的九个新兴业态,即创意设计、媒体融合、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博非遗、艺术品交易和文创智库。

  二、文创理念的文化主体意识

  文创理念的根基在文化,这种文化是由文化基因决定的,是基于民族历史传统形成的文化共识,尽管“日用而不知”,但却深刻决定文化选择与文化意识,也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深层营养与根本动力。

  1、文创理念与文化自信

  提出文创理念的目的是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进而为世界文化发展和人类新文明建设作出中国的贡献。这一理念具有鲜明的文化主体意识,文化创新创造的根基是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其内在逻辑是文化自觉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并通过自主性的文化创新创造实现文化自强。

3.jpg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成琪/摄

  楼宇烈先生认为,“所谓自觉的文化主体意识,就是对传统的认同、尊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信,我们才有可能平等地跟其他的文化比较、交流,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文化的不足和其他文化的长处,反之亦然。”这种文化主体意识对于当代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交流与发展至关重要,换言之,这是一种身份的主体意识、能力的主体意识、方向的主体意识,有了这种意识,才能进行文化建设上的主动选择。

  文创理念作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观念,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事实上,中国的深厚文化底蕴要在新形势下进行大力度的转化与发展,才能释放出其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吸引力,才能让国人更加具有文化自信。培养并运用文创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都将展现出全新的面貌。

  2、文创理念与新轴心时代

  近代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以来,西方文明以武力、科技、宗教为依托一统天下,“文明”一词具有很强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而在“二战”以后,西方殖民体系解体,各民族独立身份逐步确立,汤一介先生认为,“自己民族的独立文化正是其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可以说21世纪将形成一个文化上的新的轴心时代。”

  “新轴心时代”是一个战略性的判断。这一时代是否能够出现,取决于各种文化能否找到自己的本源、实现自主的发展。单一文化的强大不可能形成一个“新轴心时代”,只有像公元前500年那样,欧美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共同而自主发展,再加上当代的拉美文化、非洲文化也同样自主发展,才能形成人类文化异彩纷呈的新局面,才能出现一个新轴心时代,建设起体现文化多样性、平等性、开放性的人类新文明。

  汤一介先生认为,在新轴心时代,“各种文化将由其吸收他种文化的某些因素和更新自身文化的能力决定其对人类文化贡献的大小。”从这点上看,中国文化无疑具有极强的优势。中华文化的内敛性、包容性强,历史上鲜有对外族布道传教的意识,但吸收外族文化的能力很强,所谓“杂取种种、自成一家”。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来说,在坚持包容性基础上广泛吸收各种异文化的内容是必需的,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坚持自主性基础上的创新创造。事实上,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文化是土壤,创意是种子,本土文化是土壤,外来文化是种子,只有充分吸收本土文化、传统文化的营养,多样性的创意种子才能扎根、开花。

  从建设文化上的“新轴心时代”的角度看,中国文化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以及巨大的挑战,既要融入文化多样性的时代,又要保持文化独特性的发展,以全新观念加快文化创新创造,目标是形成新的中国文化,同时,也是形成新的世界文化。

  三、文创理念的观察视角

  以文创理念观察当代文化发展,可以发现,文创发展的实质是把大众的无形需求有形化、个性需求共性化。为此,就要敏锐地把握当代文化的特征,以多视角来推动发展。从当代中国文化看,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表现出很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并存的特点。法国批评家波德莱尔把现代性描绘为现代城市生活的碎片化体验,人们追求“当下的新”与“稍纵即逝的时刻”。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则把后现代简单定义为“对元叙事的不信任”。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推动当代文化发展,可以从创意视角、科技视角、生活视角来观察,如此,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会更加活跃与多样,更加贴近时代与青年,更重要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更加具有吸引力。

  1、创意视角

  创意视角是一种个性化视角。没有创意的文化是重复的,没有文化的创意是单薄的。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态是“超市型”的存在,即多样性的文化产品与自主性的个体选择并存,而在后喻文化时代,引领“文化超市”消费方向的是年轻一代,因而标准化、重复性的文化产品缺乏魅力,而个性化、差异性的文创产品才能吸引关注。传统的文化发展是一种精英主义的视角、前喻文化的视角,由少数人创作、多数人接受,但是,“在许多作家看来,后现代意味着转向民主和开放的文化的真正倾向,并最终结束精英主义和封闭的现代性。”

  当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的、大批量生产的传统产业结构转向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定制性生产的现代产业结构,由此带来公众素质结构与文化需求结构的转变,被动地、规模化地接受单一文化内容被排斥,主动地、个体地选择多元文化产品成为普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众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也成为文化的生产者,比如中国网络文学的兴盛就是鲜活的体现,数以千万计的网络写手已经成为重要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不竭推动力量。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裴小阁/摄

  从中国文化的传播来看,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播来看,让“传统”成为“时尚”,让“中国”成为“世界”,真正流行起来,需要很强的创意能力。本世纪初开始流行的“女子十二乐坊”,以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等中国民乐乐器作为演奏乐器而走红东南亚乃至世界,其创意组合与设计成为重要因素。同样,青年摄影师陈漫,聚焦在当代中国背景、当代中国人物以及五行、四大天王等中国传统文化题材,成就许多流行时尚摄影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其个人创意无疑具有关键作用。博科娃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通过创新与创意实现包容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去直接体验其他‘活态遗产’的机会,从而感知人类无限的多样性、生命力和创造力。”

  2、科技视角

  科技视角是一种现代化视角。没有科技的文化是边缘的,没有文化的科技是乏味的。描述当代社会行为的普遍特征时,互联网与手机使用无疑成为最具典型性的存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互联网已经与空气一样重要,成为各种公共场所的标配,而手机已经成为“人体的器官”,侵入人们所有的私人空间,从接触程度上看也成为每个人“最好的朋友”。媒介化社会、数字化内容对于当代文化发展来说,已经是基本的时代背景,换言之,没有进入现代媒介、进行数字化呈现的文化内容,严重缺乏了时代气息与传播能力。

  早在1948年,梁思成先生曾在清华大学做过一个讲演,题目是"半个人的时代",谈的就是文、理分家导致人的片面成长问题。当代文化要融入当代社会,必须融入已经高度科技化的当代社会。从文创产业中最具显示度的电影来看,随着后期制作技术、数字特效技术、智能影棚等的普及,对先进影像技术的使用要求越来越高。媒介技术的改变带来文创产业形态的改变,在互联网普及的条件下,传统电视网已经愈来愈式微,而各类网络音乐、网络剧、网络电影等大规模兴起。同样,在各类主题公园、实景演出、舞台表演秀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成像、人机交互等先进的娱乐设备和技术的使用更是迅速而自觉。

5.jpg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宋雅静/摄

  这些先进科技手段在文创产业中的运用,得益于最重要的推手——资本。究其原因,资本为了打造具有盈利可能的文创项目,具有强烈的引进先进科技手段进入文创产业的冲动,而这种科技与资本的结合也成为好莱坞、迪士尼等发达文化工业产品体系得以全球扩张的重要力量。用美国批判学者丹·席勒的话说,“互联网构成了跨国程度日益提高的市场体系的核心生产和控制工具。”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科技手段的引入不仅带来文创产品物质形态、表现手段的变化,也形成了文创产品内容中的科技意识,事实上,近些年来经常出现的科幻题材、未来题材等不断成为文学、电影等的热点。

  3、生活视角

  生活视角是一种社会化视角。没有文化的生活是无趣的,没有生活的文化是无力的。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大众在物质丰富之后的精神需求上升,换言之,文化需求已经不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文化消费成为消费热点,文化选择成为情感需要与身份认同。

  与物质紧张时代不同,当代人对生活的审美意识愈发凸显,对饮食、穿衣、日常用品、活动空间等的文化特征要求愈发提升,这种日常生活审美化可被视为是唯美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叠加,尽管大众对审美感与文化感理解的角度不一、深度不一,但“诗意栖居”“快乐生活”愈发成为一种共同趋势。

6.jpg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裴小阁/摄

  文旅小镇是当代中国文创发展中的典型形态,在地化、生活化、艺术化成为普遍特征,就地取材、渗入日常的设计理念让接触者充满亲近感。国内首个以戏剧为主题的文旅小镇是坐落在中国女子越剧诞生地浙江嵊州的“越剧小镇”,在保持天然山水田园风貌的基础上,打造集戏剧、文化、生活于一体的生态园区,以越剧为核心,以包含戏曲、话剧、舞蹈、曲艺、音乐剧等在内的常态演出为支撑,以剧场、戏剧工坊、艺术教育、非遗体验馆、工匠艺术村落等为板块。事实上,从文创理念看文旅产业发展的内涵,是树立“好好生活”理念,推动城市再生、乡村再生、心灵再生。

  同样,从文创产品开发比较活跃的博物馆行业来看,与日常生活用品结合、让文物“活”起来成为共同特征,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的馆藏文物主题设计与笔记本、手机壳、马克杯等紧密结合,获得很好的市场反应,故宫日历等成为常销、热销产品,故宫博物院也成为博物馆文创发展的引领者之一。

  四、文创理念与文创赋能

  文创理念对于以文创赋能各个传统行业、打造新型文化业态具有指导意义。按照这一理念,可以形成包括“文创+旅游” “文创+乡村” “文创+制造”等的“文创+”的生态体系,有效引领产业升级,推动乡村振兴,助力城市转型。文创理念以文化为根基、创意为关键,这就要求在文创赋能过程中,以创意来推动赋能对象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呈现与转化,其着力点在于故事、体验与授权。

  1、着力点之一,故事(Story)

  好莱坞著名电影人塞西尔•德米尔曾说过,“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是讲故事的艺术。”讲故事是人类的重要能力,其原因在于,听故事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在一定意义上,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正是靠故事传递的,《圣经》、《论语》等人类经典历史文化文本中都充满了生动的故事。从实质上看,故事是文创理念的最好体现,好故事是文化内涵和创意表达的紧密结合。

  旅游产业中的文创赋能最能体现挖掘故事的重要性。对旅游地点的历史文化的梳理、知名人物足迹的再现、文化象征意义的凸显等,都能让观光式的旅游成为文化式的旅游,增强旅游的文化感与获得感。同样,在制造业的文创赋能中,对于产品的文化意义挖掘就更具有提升产品品牌附加值的特殊作用。瑞士IWC万国表业在推出其新款产品TOP GUN时就借用了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壮志凌云》的故事,将产品与顶级飞行员的卓越成长历程与“壮志凌云”气质联系在一起。

  情境故事法是文创产品设计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与传统的设计师导向的产品设计理念不同,“情境故事法则是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透过一个想象的故事,包括使用者的特性、事件、产品与环境的关系,仿真未来产品的使用情境,透过使用情境的模拟,探讨分析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文创赋能中,这一方法突出的是文创产品设计中使用者的中心位置,重点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的文化环境营造和使用者文化心理接受。

  2、着力点之二,体验(Experience)

  体验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关注功能性的产品开发不同,强调通过设计与服务让使用者获得好的感受。体验产业与文创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使用者的非功能性的主观感受。“所谓体验产业,是指那些设计、创作、生产、加工或除了具备一般性功能之外,能够给人们带来体验感受的产品或服务的生产部门,主要代表部门可以包括如旅游、体育、音乐、互联网、电影、广告设计等部门。”因此,在文创赋能中,体验感的设计也成为重要着力点。

  体验感设计要考虑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场景的真实性,任何场景的设计都要符合该场景自然存在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主体的参与性,让进入场景的使用者具有沉浸感、互动感。前文提到的瑞士IWC万国表业在2012年日内瓦推出其新款产品TOP GUN时,将展台布置成一比一航空母舰模型,配置指挥中心岛、飞行甲板、蒸汽弹射器、机库、飞行控制器和飞行员更衣室,现场也是由身穿白色制服的地勤人员负责办理嘉宾登记手续,加之持续播放海军空战部队精英飞行学校训练短片,整个现场营造出极为特殊的航母场景,带给参与者极为特殊的心理体验。

  在中国,文创赋能乡村振兴带来了大批高学历的青年乡村创客群体的出现,带来了热气腾腾的“乡创”实践的兴起,围绕新乡村的建设,如何以“不旁观、不破坏”的姿态沉浸在乡村中,成为有机融入的“外来原住民”,通过自己的深度体验,打造出具有良好体验感的乡村文创空间和文创活动,成为当代乡村文创的重中之重。

  3、着力点之三,授权(License)

  从国际经验看,要培育“文创+”的新型文化业态,核心是基于文化IP的品牌授权业发展。要注重挖掘各类文化品的核心情感元素、价值元素,将其名称、形象等形成IP并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全球范围看,品牌授权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400亿美元,而中国的文化资源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授权资源,中国的市场更是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中国的授权市场以年均9.2%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品牌授权市场,远高于美欧年均1.7%的增速。

  近年来,包括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中国的博物馆行业越来越重视创造文物IP,开发周边创意产品,吸引了大量年轻粉丝。在今后的中国文化发展中,不但要进一步发掘文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老IP,还要善于通过当代文学、动漫、电影等创造新IP。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将这些IP进行更广泛、更多样的商品转化,形成新型文化业态,比如国产动漫电影《大鱼海棠》、国产原创动漫形象阿狸等通过IP开发与转化,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国际品牌授权业协会前主席赛丹杰认为,品牌授权业务本质上是一个跨界的过程——通过商品,将娱乐内容、生活方式、企业品牌和零售融为一体。它凝结了包括市场营销、会计学、法学、电影学、工业设计、心理学、建筑学和计算科学等多个学科的集体智慧,是一种差异化、交叉型、移植性的创新思维结晶。他认为,中国在游戏、电影等内容产业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市场,中国的文化元素、文化品牌也在进入美国等世界各国,从某种意义上说,品牌授权将成为文创行业内最高的那块天花板。在中国,品牌授权业有着巨大的空间,对现在和未来的文创产业发展都非常重要。

  推动文创发展,从根本上看,还是要培养具有文化使命感和文化创造力的文创人才。文创理念的核心特征是创新与跨界,对文创人才的素质要求也是复合型、交叉性的。2001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创意产业学院”,旨在整合表演艺术与创意艺术、媒体与传播、设计等不同学科,为新知识经济中的创意产业培养毕业生。从文创人才培养的专业上看,有三个专业成为重要支撑:媒体(media)、艺术(art)、设计(design),恰巧,这三个单词首字母合起来就是MAD(着迷的),这也暗合了文创发展给人带来的喜悦感和冲击力。

  文创理念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和国家形象塑造都具有重要作用,既能够通过创意性传播来展示中国的文化形象,又能够打造新型文化业态来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创理念的年轻一代将成为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体现。运用这一理念,中国的经济增长、文化自信、社会和谐、生命质量都将持续改善,具有鲜明人文精神特质和深厚历史底蕴的中华文化也将在当代世界多样性文化表达中更具魅力与活力。来源|清华大学文化创意评论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2,611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