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江川:传承戏曲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戏剧演艺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Jan 9, 2023 4:54:31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伟大举措。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唤醒乡村居民主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拉动当地文化旅游,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传承戏曲文化   拓宽创作之路

——关于北京柏峪燕歌戏传承发展的思考

文/ 褚江川

(北京市门头沟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副研究馆员)

2022年11月10日,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燕歌戏“社员剧团”应邀走出大山,带着传统剧目柏峪燕歌戏《小锦缎》,参加了由北京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戏剧家协会、北京天艺同歌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繁星戏剧村承办的“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以下简称艺术节)。演出现场,村民演员们凭借轻松诙谐的爱情故事和戏曲行当齐全的原生态表演,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和专家们的好评,荣获艺术节“优秀剧目”,彰显出传统戏曲艺术的强大生命力。

历史与文脉

柏峪村坐落于北京西山山脉、长城脚下,是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最偏远的山村。柏峪村自古就是边关要塞,从元、明、清到民国,这里常年都有军人驻守,村民基本都是历代驻守边关将士的后裔,是典型的军户古村落。历史上各种文化形态在此交汇,多种民间戏曲在此蔓延和融合。

相传在柏峪村及周边古村落曾流传过多种戏曲,有燕歌戏、河北老调、山陕梆子、蹦蹦戏等,燕歌戏是一直流传至今的剧种之一。燕歌戏的题材较为丰富,戏码从王侯将相到庶民百姓无所不唱,唱词多融合了元曲之风,甚至有整段的引用,也会伴有俚语或白话,被称之为“南北九腔十八调”,深受百姓喜爱。经过一代代戏曲艺人的实践积累,燕歌戏在剧目、行当、声腔、曲牌、音乐、表演等方面得到了不断丰富发展,据说在鼎盛时期燕歌戏的剧目有百余出之多,每出戏的演出时长从1到6小时不等。

对于柏峪燕歌戏的历史起源,业内有不同观点。有资料显示,燕歌戏源自元代,由江南传入。《元史》载:元代有宫县,登歌乐,分文武,舞于太庙。称“燕乐”,民称“燕歌”。“其师世居江南,乐生皆河北田里之人”。由天津关戍边军士传之于此,并且落地生根,独居柏峪一村。另有资料称,燕歌戏可能是受江西“弋阳腔”影响而产生的“高腔”。据《门头沟区志》记载,柏峪燕歌戏始于明代,是由河北省易州传入柏峪村,并经长期演化、发展,同当地语音、民歌、小调融汇结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柏峪村享有“军户古村燕歌戏之乡”的美誉。

保护与传承

柏峪燕歌戏被专家称之为北京戏曲“活化石”,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但由于过去戏曲艺术的流传只是靠艺人们的口传身授,随着年代的变迁和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古老的燕歌戏曾濒临失传。近年来,作为北京西山文化带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柏峪燕歌戏的保护传承得到了北京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抢救性保护工作。首先是组织燕歌戏的老艺人回忆、收集、整理传统戏的演出剧本,到2000年已经整理出13部戏的演出底本,此时燕歌戏的老艺人仅有6位健在。2003年,在政府的资助下,为柏峪村成立的“柏峪社员剧团”,重新组建了30人的燕歌戏演出队伍。2005年,柏峪燕歌戏被正式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从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铺展开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画卷,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得益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扶持,柏峪燕歌戏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支持村里修建了燕歌戏剧场。戏曲文化设施是戏曲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各类戏曲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北京市和门头沟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从2012年开工建设到2014年8月落成,一座充满柏峪村古戏台特色、拥有800平方米面积、可容纳300余观众的柏峪文化剧场,在京西深山区柏峪村正式投入使用。这是北京市唯一一所村级具有现代演出功能的剧场,幕布、灯光、音响、字幕墙、化妆室,一应俱全,同时还给剧团配置了乐器和行头。自此,柏峪文化剧场成为柏峪燕歌戏传承发展的主要阵地。

二是扶持燕歌戏常年排练演出。演出是戏曲艺术传承的载体。燕歌戏柏峪社员剧团目前有正式成员42人,他们白天是从事劳作的村民,晚上是业余剧团的演职员。虽然给予的补贴不多,但大家出于对戏曲的热爱,几乎每晚都会集聚在剧场里排戏,周末为公众展演,受到村民和游客们的欢迎。剧团目前可上演的剧目有《小锦缎》《罗衫记》《牧羊圈》《孙举皋卖水》等15部完整的传统剧目和1部新编历史剧《天津关》。几年来,剧团每年演出40余场,至今已坚持演出了数百场,使得京西文脉上的燕歌戏得到了“活态”保护和传承。

创新与发展

为充分利用戏曲文化资源助力文化旅游,在门头沟区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近年在爨柏景区创办了“柏峪燕歌戏文化艺术节”。文化艺术节以戏曲演出为核心,以“文旅融合”项目展示为支撑,重点推出柏峪燕歌戏专场演出,配合推出燕歌戏古装游行、京西古代戏曲文化论坛、“柏峪燕歌”文化长廊、“南兵北戍”射箭体验等一系列文化活动,为游客提供多侧面、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丰富了当地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化了爨柏地区旅游的文化内涵。在项目实施的同时,柏峪燕歌戏自身存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例如,由于演职员老龄化致使武戏部分已经没人能演,由于没有新的剧目上演致使演出缺乏新意,由于传播面较窄不能有效吸引更多山外的游客来参与等,成为束缚柏峪燕歌戏持续发展的瓶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建设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伟大举措。而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唤醒乡村居民主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内在动力,也是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拉动当地文化旅游,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掘燕歌戏文化的资源优势,使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挥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就需要推动对乡村文化的再认识和再发展,要紧紧抓住戏曲文化发展规律,着力从演出、受众、传播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探索。

一是要在内容创新上紧跟时代发展。地方戏曲起源于农耕文化,传统剧目是受自然地理位置、历史习俗等文化影响而逐渐形成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开展,需要把握好乡村文化新生态与民间原生态戏曲的关系,拓宽戏曲的创作之路。一方面要探索燕歌戏戏曲本体的独有特点、演唱方法、演唱曲牌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吸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古老剧种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二是要从受众角度选择题材和舞台呈现。随着乡村振兴和文旅发展,燕歌戏的观众不能仅定位在本镇周边的老观众,需要更多关注当代年轻受众的新需求。一方面要探索对旅游受众的群体细分与精准定位,运用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实现戏曲演出的策划和运营;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融合实现多元化形态呈现,以创新性项目吸引当代观众,在讲好中国故事上展现出燕歌戏的新作为。

三是要打造戏曲文化传播的新载体。在全媒体时代需要强化与新媒介结合,开拓数字媒体这一戏曲传播的新空间。一方面要实现燕歌戏的演出及相关活动在线上线下互动,使地方戏曲的发展打破区域空间局限,逐步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借助新媒体实现戏曲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不断扩大覆盖面,提升社会认知度,扩大戏曲受众群体,带动区域文旅发展。

四是要以产业发展为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积极推动戏曲演艺文化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一方面要充分发掘地方文化特色资源,为燕歌戏发展提供本土文化氛围,留住乡村记忆;另一方面要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发展民间非遗研学游、戏曲体验游等新模式,逐步形成戏曲演艺、民俗活动、特色民宿等相关文创产业链。同时需要以重大文化项目为引领,建立和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增强乡村文化的经济价值,以此带动更多就业人口,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来源 |  文创前沿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480篇文章  |  261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