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公园与戏剧艺术双视角下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分析报告

戏剧演艺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Mar 25, 2022 3:35:18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本文在中国文旅主题公园和戏剧艺术这两个视角下,从项目特点、项目优势、潜在风险等三个方面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并据此论证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形成了一种名为“戏剧幻城”的全新艺术形式,这一创新性突破是未来中国主题公园、文旅演艺发展和戏剧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主题公园与戏剧艺术双视角下的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分析》

一、 引言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另一方面,当前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政策背景下,相关重大战略的相继实施,推动着文化与旅游产业加快融合发展,文旅融合跃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思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下国内的各式文旅产品层出不穷。

在各种文旅产品中,主题公园作为一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的旅游形态,市场热度日益高涨。国际大型主题公园的引入和国内本土主题公园的崛起,使得中国文旅主题公园数量增长迅猛。虽然其市场看似繁荣,但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根据AECOM数据显示,截止至2020年,有53%的国内主题公园仍属于“无明显主题”的状态,主要以游乐设备为主,其内容大同小异。在剩余有明确主题的公园中,以奇幻卡通人物、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分别约占总量的16%、13%;以动物、自然景观、影视媒体或其他类型为主题的公园分别仅占个位数的比例;以文旅演艺或戏剧艺术作为核心主题的中国文旅主题公园,数量为零。

在2021年6月5日开城首演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是中国首座全景式沉浸式戏剧主题公园,其既不同于传统主题公园涉及过的主题,又不同于文旅演艺在传统主题公园中的存在形式,打破了以往戏剧演艺的固有模式,突破了此前一个主题公园内只上演一部演艺作品的局限。基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本文对该项目展现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融合主题公园和戏剧两个角度展开分析,总结出这一项目的特点、优势,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本文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具有的特点和优势,使观众、相关从业人员更深入地了解该项目。第二,本文针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未来发展展开讨论,为后续戏剧主题公园的发展拓宽思路与方向。

文章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从不同维度总结“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具有的特点。第三节详细说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相较于其他文旅主题公园的优势。第四节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讨论。最后一节总结本文内容。

二、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特点分析

本节从项目主题、文化主线、核心产品、戏剧作品特征角度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特点展开分析,得到其具有“以大体量戏剧为主题”“中原文化贯穿主线”“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沉浸式戏剧作品”等4个主要特点。

(一)以大体量戏剧为主题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下简称为“幻城”)园内设3大主剧场,18个小剧场,围绕特定的主题或剧情有机的黏合在一起,同时上演20多个剧目,单日演出总时长达5000余分钟,形成了占地622亩、可同时容纳1万人观演的世界最大的戏剧聚落群。这正是它与中国其它主题公园相比最大的创新之处——大体量、高纯度的戏剧艺术作品作为被消费的主体,戏剧是文旅产品的核心牵引力。也就是说,其一,它以戏剧艺术作品作为主体,这区别于传统主题公园中戏剧演艺仅依附于景区,作为项目中配套的一部分或者揽客的卖点之一的形式。其二,它打破了戏剧演艺在空间上只有一座剧场的固有模式,园内剧场的数量甚至比许多城市中剧场数量的总和还要多。其三,它突破了此前一个主题公园内只上演一部演艺作品的局限,目前园内的剧目数量和累计演出时长是此类文旅项目中的世界之最。

(二)中原文化贯穿主线

如此规模的戏剧聚落群,聚合则为完整一体,分散又独立成诗,将其有机黏合在一起的,是一条清晰明确的文化主线,一个在这座“幻城”坐落的河南土地上发生的关于“土地、粮食、传承”的故事。“只有河南”,这里的戏剧文化基柱顺理成章的立于河南历史、河南文化、河南精神。无论是“幻城”内的户外空间、建筑陈设的场景构建,还是历史人物和故事的戏剧性凝练,都在多个维度上高度提炼、展现出了河南的地域性历史文化要素,并用承载和孕育着生命的“小麦”、“黄土”作为主要元素,贯穿其中。由于河南文化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文化又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所以这里的“黄土”,同样是黄河文化的建筑符号映现;这里的“小麦”,同样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延续的养料。不同于主题公园传统的游乐模式,王潮歌导演的目光不止于河南文化,把视野扩大至黄河文化、中原文化,甚至是整个华夏文明。并且,在时间跨度上跨越了从夏商西周至今这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一方面,这种民族化思维使得戏剧作品的文化基底十分绵厚,创作立意占位在一定的高度,充满了中国情感和中国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其在注入了当代的观察和哲理思考的时,“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又兼具现代化、国际化的表达手法,使其覆盖的观众群体更为广泛。所以说,“只有河南”讲的不仅是河南的故事,而是黄河、民族的故事,更为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让世界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

步入百亩麦田,穿越千年而来的风卷动着滚滚麦浪和萦绕在身旁的白雾,就如同穿行在时空隧道,把观众送至千年以前的中原土地,故事就此开始发生了。行至绵延数百米的夯土高墙前,曾经生活在这里的祖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时空裂缝,带领人们踏入历史的记忆,与他们同行,重新奏响曾经在这里响彻山河的赞曲烈歌。进入“幻城”目光所及之处,从城郭街巷、大院庭宅、亭台楼阁,到装置道具,台阶铆钉,无一不体现出对导演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度洞察与思考——“一砖一瓦一片瓷皆为史诗,一枝一叶一抔土都是故事。”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大部分演出中,始终贯穿着时空的对话,通过过去与今天的对话,将这片黄土地上承载的历史片段以戏剧艺术的形式一幕幕重现、再创作。

三大主剧之一的幻城剧场,依靠最前沿的科技手段,在呈现视觉奇观的同时,通过古今的交流对话,以奇幻辉煌的表述方式为观者讲述了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不同时代的历史伟人,文人墨客穿越至此,时而严肃时而俏皮,以不同以往的戏剧形象和诙谐逗趣的对话,唤起历史记忆深处的悲鸣沧桑,引发观者深度思考。灯火流转,一明一灭间,是前人的诉说和对后世的盼望;层台累榭,高低错落处,有挥毫的骚客和盛世的君王。千年前创造的文化经典,历经了百代人的传承,如今的人们依然可以和遥远的祖先对答如流。宏大时空碰撞中激荡起文明传承中绵厚磅礴的力量,唤发出不可磨灭的声音震动着无数观者的内心。

除了核心项目戏剧之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其他细节方面也围绕着、服务于这条明确的文化主线。在如今复杂的文旅市场环境下,各种促进消费的手段和招式层出不穷,“只有河南”难能可贵地保持了戏剧业态的纯粹。偌大的公园内,餐饮、住宿、零售等商业配套涵盖全面且严格控量,价格“良心”;文创民艺、非遗体验、园内宣传等文化产品与“只有河南”密切关联,制作“走心”。观察其中散落各处的重要细节,它们连成主线,编织成面,无一不体现出王潮歌导演的“用心”,以及对艺术创作的原则和追求。

(三)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

如果说“中原文化”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根”,那么“人”便是它的“魂”。使这座“戏剧幻城”拥有生命和温度,并且能够引起观者更深一层共鸣的,不仅仅是象征着中原地域的静止符号和“中原文化”这个看似束之高阁的抽象概念,而是它拥有深度的文化内核和张力——探讨和关注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本质、人的思考——这是这座“戏剧幻城”与其他主题公园相较,作为核心差异竞争力的“魂”,也是艺术创作的目的所在。

中原辽阔大地上,无数生命在此消逝,又不断有新的生命孕育生长,繁衍不息跨越万年岁月。这片土地上滋养的亿万生灵与千百代人的生命历程,凝结成“中原文化”的缩影。文化的沉淀是历史的发展传承,这个过程中两者背后的驱动力皆是人。我们与这片土地深入骨血的联结,是人与黄土、小麦不可分割的交互;是人不会随着时间而消散的亲情、爱情、友情,是人在这里历经风雨阳光、离合聚散时所产生的情感;是人在自我与大义的抉择取舍面前所锤炼出来的永恒不灭、感天动地的精神;是人代代相传、矢志不移的信念;是人性在至暗时刻闪烁的耀眼光芒和在浩荡历史长河中燃烧出的炙热温度。可以说,这些不可言状的联结正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至今的伟大之处,也是历史和祖先留给后人的财富和底气,更是中华儿女流淌在血液里的声音。因此,王潮歌导演把戏剧的聚焦点放在“人”上,“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真正打动观众的是“人”的故事,带给观众的是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哲学思考。

火车站剧场,用行进式的观演方式让观众跟随一位先辈重返中原大地那惨烈的1942年。面对饥荒的生死灾难,受命守卫粮仓的李站长经历了自我、家庭、职责、大义等种种矛盾交织的内心撕扯后,在灾民至亲的命运与自我生命的抉择中毅然选择了牺牲小我,大义为先。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使观众震撼感动的同时不禁思考叩问中原文化中,人的精神和信念究竟有多少的磅礴伟力。

李家村剧场的剧情延续李站长的故事线,讲述李家村灾后恢复生产背后的苦难故事。李家村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选择集体赴死,将生的希望——粮食种子留给后代,才有了如今的“喜看麦田千重浪,无数英雄出河南”。这里的故事不关乎于众所周知的王侯将相,而是一个个普通人,那些不曾被人知晓的无名英雄的悲壮故事。也许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在历史长河的翻涌滚动中仅存一个名字,也许什么痕迹都没留下。但是,当观众坐在刻印着不同李姓名字的坐席上,感受先辈用生命承托起来的如今的美好生活,当逝去的老人们坐着秋千从舞台上方缓缓而落,相信每个观众都对“无足轻重的普通人”有了新的理解。正是每一个具体的生命让文明延续,正是河南普通群众无私的精神、坚定的信念以及对土地、对小麦的深厚情感,汇聚成一重重“中原文化”悠扬深远的历史钟声,余响萦绕,久久不散。

每一件物品背后的历史真实岁月,每一段历史的背后有情感的个体。戏剧把不同的时空编织在一起,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物出现在舞台上,像观众诉说着他们在这里创造的历史。如今,我们取代那些早已灰飞烟灭的历史人物重新在这片天空下忙碌着,在大地上创造着,其中唯一不变的,是这片天空、大地和这个世界不停轮转的动势。陷入“幻城”的时空里,每一个人都能深刻的感受到生命个体被翻滚涌动的历史长河裹挟着急速流动,这使人不禁思考起三大哲学终极命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笔者认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文化主题提升至哲学思考的高度——用戏剧艺术的形式带给每一位观众,即每一个生命个体,一个关于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把视野放在整个人类的宏大背景下,在“幻城”的时空对话中观众重新审视自己作为一个渺小生命个体,在自己所生存的世界中的定位,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定位。相信每一个人答案不尽相同,而这座“幻城”的答案,也许是告诉观者,“苦难不全是沉重的,劫后重生更令人释然。”要怀着感恩之心活在当下,因为当下就是未来的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四)沉浸式戏剧作品

1、新·观演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中绝大部分的戏剧演出的场地和环境,并没有拘泥于常规剧场和镜框式舞台,而是在非常规剧场与特殊场域中的浸没式戏剧作品,因此,不同于传统镜框式舞台的“对向式”观演关系,“幻城”的特殊观演关系使其“沉浸感”十足。

首先,在演出空间范围上,非常规剧场的浸没式戏剧最大程度打破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壁垒——“第四堵墙”,演出空间不再有明确的区域划分,而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如小剧场戏剧《张家大院》的演出场地并不在常规剧场的传统舞台上,而是在夜间的户外街头,是由公共空间的开放环境改造的固定演出空间,是创作者为之营造的戏剧环境——全剧围绕着一场特殊的豫商晚宴展开。舞台与观众席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演员与观众的活动范围空间得到延展,身着旗袍的貌美夫人们与观众擦身而过,观众仿佛作为一个角色置身与这场晚宴中,与剧中人一同经历在军阀割据的动乱年代下的抉择与牺牲。这使得观众与演员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被缩小,让更多人参与到戏剧环境中交流,将“有国才能有家”的豫商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观演距离的缩短和观演互动的增加使观众的沉浸感、体验感更强。如三大主剧场中的火车站剧场和李家村剧场,采用行进式的观演方式,这使得观众摆脱了固定方位的“第三方视角”,单纯的听和看。换言之,观众不仅可以“零距离”、“面对面”的观看演员表演,还可以作为追随演员的见证者,也可以成为某个情节的参与者与之交流互动,甚至可以作为戏剧的一部分参与到整个演出中。火车站剧场,观众跟随“村民”随机进入不同房间,每个房间内都有上演着不同的情节——在大饥荒下,每户村民家中都有着不尽相同的不幸和苦痛。这种特殊性和不确定性激发了观众想要了解其他剧情的欲望,增加了戏剧产品的二次上座率。随着剧情发展,观众同“村民”一齐奔跑抢粮、因李十一的壮烈牺牲而震撼静立时的一切动作与表现都构成了戏剧表演的一部分,此刻的观众便是李家村饥民中的一员,观与演的对立关系被打破。并且,在这样的观赏距离下,演员的表演更具冲击力与感染性,观众配合演员完成情绪的表达并做出直接的反馈,激发了观众的主动参与和表现。

再次,沉浸感体现在“演员”的范围上。“幻城”的“演员”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演员”,这个空间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演出的构成者、参演者:建筑景观,物品道具,一草一木,甚至观众也是“演员”。“幻城”内随风浮动的麦穗、严肃厚重的夯土高墙、古色庄重的建筑和眼前可见的一切,都是“戏剧幻城”的有机构成部分;园内所有的色彩、造型等内容与形式都为围绕着既定主题表现。“接下来出场演员就是你们自己,因为您需要完成我们‘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赋予您的第一个动作,选择往左边走或往右边走,是继续向前,还是倒回去重新再来一遍,因为您的每一个选择意味着您将会看到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戏剧,在边走边选择观看的过程中,您也是演员,也在被别人观看,也是在完成您自己的人生戏剧。”这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总构想、总导演、总编剧王潮歌在其作品发布会上的讲话。

小剧场戏剧《红庙学校》,带观众进入学生时代的课堂,可以说是“幻城”中最具互动性的戏剧作品。当观众在“老师”的引导下配合“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时,也成为了“表演者”之一,共同完成戏剧表演的呈现。在这一过程中,观众的身份属性更加丰富,从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主动探索的参与者,成为整个空间和作品的有机构成部分,成为戏剧《红庙学校》的核心。“观众不仅是演出的对象,也是演出的参与创造者。”观众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使得每场演出效果独一无二,观众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其现场性和真实感使得无数观众在演出结束时感叹,“仿佛回到了那段青葱岁月”。

2、幻·空间

“幻城”的戏剧演艺空间,从剧场延伸至特色建筑,延伸至街道的每一个角落。戏剧空间的结构形态影响着演员和观众的参与方式,也同样影响着观众的参与的程度。每个空间既独立又相互连结,承载着不同的时间坐标,却都体现着过去与今天的对话,历史与当下的交叠。因此观众在“幻城”之中穿行,移步换景间撞击历史,哲思当下,放眼未来。

由于观众介入到演出的框架范围内,可以受表演区包围或者两者交错、渗透或叠合,形成了包围式、道行式、复合式等演出空间,并且“幻城”内每个非常规剧场提供的演出空间具有环境气氛,所以观众的身体与心理更易沉浸其中,达到观演体验的一致性。如小剧场戏剧《下沉岁月》,使用下沉的长廊作为主体空间设计,观众站着二层连廊上俯视观看演出,戏剧表演与铺满led屏的地板上呈现出的变幻莫测的画面完美配合,其独特的观看视角和视觉效果给观众带来新奇的体验。再如小剧场戏剧《覆斗书场》的演艺空间呈下沉的覆斗状,中心式剧场形成包围式空间,观众彷佛置身民国戏院感受当年的爱别离。

“幻城”的戏剧空间,除了真实空间,还有虚拟空间。小剧场戏剧《前生来世》、《天子驾六遗址坑》等作品在时空处理上,打破了传统舞台时空的幻觉性,使观众的思维和意识不受客观现实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当物质空间与想象空间并置,整个场域便成为了一个超越真实与想象的虚拟空间,在这个真实的场所并置了现实与虚拟、事件与想象、历史和故事、叙述与残片、过去与现在,赋予了生命更为丰富的时空经历。所以说,“幻城”的“幻”,便在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交错中展现。

3、融·科艺

除了独特的观演关系和戏剧空间,数字科技的参与也加强了观众的沉浸体验。“幻城”的“幻”,还体现在科技和艺术的相互融合与“物质”和“虚拟”相融并存共同营造出的奇幻感官体验。不得不提的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做到了极致的舞美,主创团队用先进的演艺设备、前沿的舞台科技、特殊的物质材料,打造出一场舞台艺术的视听盛宴。虽然运用了大量技术手段,但并没有因此喧宾夺主,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让观众忽略了技术本身。

在舞台灯光方面,“幻城”内的所见空间内“见光不见灯”,景观照明、建筑外立面照明、室内照明等基础照明和演艺灯光,在保留建筑整体风貌的同时呈现最佳戏剧效果,在不同时间段创造出不同的视觉画面,打造出全景式沉浸体验。如小剧场作品《乾台》,在作为主要演出空间的户外小亭台中隐藏着上万台定制灯具,其四周地面无缝拼接的灯光工艺与景观完全融为一体。白天是坐落在棋盘上中国韵味的亭台景观,夜幕降临,配合灯光效果和武术演员的表演,即可瞬间变幻为动态玄妙的舞台,流光溢彩间展现出光阵与太极的互动、意向与具象交融,引人哲思。再小剧场作品《光与影》是一场由“光”出演的戏剧,光线色彩、形态、节奏的变幻构建出具有现代美感的光影空间,科技本身便可成为艺术作品。

在多媒体技术方面,主创团队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将现实与想象的事物通过影像呈现出来,除了led屏,还将静态和动态视频画面投影在墙面地面、山体草木上。或者在非常规介质上进行视觉创作,如流动的水、浮动的烟雾、破碎的镜体、移动的人群等。甚至在不可能成像的介质上呈现复杂的影像演绎,如吸光性的黑丝绒面、极细的铁丝网、无实体的空间等,能够达到亦真亦幻,虚实难辨的效果,神奇的感官体验给观者带来沉浸体验。如闭园秀《文明之光》将《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以投影的形式幻化在328米的夯土墙这个巨幅“画卷”上,奇美壮丽的画面与天幕、远山和整个“戏剧幻城”融为一体,视频投影技术变成现场的“表演者”。

在舞台机械装备方面,主创团队应用了大量前沿的舞台机械装备辅助、参与表演。舞台机械作为艺术表现的基础载体,通过成熟的舞台机械技术与其他演艺装备密切结合,如与灯光、视频和水雾烟火气等特效技术的密切结合,甚至直接作为一部分参与到艺术表演中,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演出效果。如李家村剧场中车站剧场智能翻板配合56道机械麦穗吊杆通过智能控制呈现波澜壮阔的麦浪翻滚。幻城剧场中,通过各式升降台、旋转台、机械臂等舞台机械设备使辉煌的宫殿不断旋转起落,象征着王朝的兴替和时空的转换。同时,配合视频技术与构成了色彩与影像变换的幻影空间,千年往事如同过眼云烟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其身历其境般的沉浸其中。

三、“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优势分析

本节从时代背景、地理位置、表现形式、受众群体、经济文化等角度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优势展开分析,得到其以下结论。

(一)时代风口,区位优势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具有“天时地利”的条件优势。其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抓住了时代的风口。从国内看,在过去的十年当中,我国文化建设全面快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不断巩固拓展,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在不断提高与增强。一方面,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的政策背景下,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加快融合发展的相关重大战略在相继实施。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在此时代背景的风向下,它的出现恰到好处,此为“天时”。

其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地理位置上的区位具有一定优势,此为“地利”。一方面,“幻城”位于河南省会郑州,郑州作为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交通便利且辐射道德地域广,这意味着此地消费人口基数大,有着良好的客源市场条件。另一方面,目前中国超过三分之一的主题公园分布在华东地区,而华中地区主题公园的数量相对较少,“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避开了竞争激烈的市场。最重要是,河南的文化底蕴相当的深厚,以此作为创作基点的作品也同样具有相当的文化厚度。目前河南缺少代表性的文旅作品,“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出现填补了河南主题公园的市场,有望成为一张河南文旅的“金色名片”。

(二)覆盖群体广泛,满足不同需求 

除了“天时地利”,“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还有“人和”的优势。目前国内市场中部分公园主题雷同、产品单一,缺乏个性特色和文化内涵,而“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主题策划上具有很大创新性。它具备全新的主题和模式——演艺作品不再只是主题公园的配套项目,戏剧作为被消费主体。高质量、高含量的创新产品开发出一部分没有被传统游乐主题公园挖掘的新消费群体,也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和的新型的主题公园消费方式。既有个性化,又有普遍适宜性的“只有河南”对所有年龄段的游客都极具吸引力,因此覆盖的观众群体十分广泛。其中的戏剧作品既有沉浸的感官体验,又兼具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对应并满足观众不同的游园需求。正如王潮歌导演所说,“浅者看了不深,深者看了不浅。”

著名主题公园研究专家董观志教授认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不仅超越了主题公园传统的造园理念,而且颠覆了主题公园经典的游乐模式,是凤凰涅槃式的强势迭代和深度蝶变。”

(三)立体式沉浸氛围,个性化特色体验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立体式沉浸氛围,符合当下消费者喜好和休闲娱乐的趋势——不止于单一的游乐项目、景观打卡,更多游客享受多元化沉浸式体验。“幻城”全景沉浸式的形式与此趋势相契合,通过戏剧艺术在沉浸体验上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有的表达,辅以高科技含量的配套设施和整个园区内将沉浸感贯穿始终的建筑景观,予以消费者个性化、多元化的独特沉浸体验。

(四)集散型演出模式,产品灵活度高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作为一个大型戏剧演出的聚合体,其优势在于它集散型的演出模式和高灵活度的产品。公园核心区域呈“大棋盘”型,其内划分为几十个独立且相通的格子空间,剧场建筑在其中分布的紧凑有序。园内演出的形式和类型丰富多样,从白天到夜晚,从室内至户外,皆有不同规模和演出,观众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行进观看,搭配组合不同的剧目,随机多线的行进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观剧体验。多样化、个性化的线路特点保证了产品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可体验的厚度,在给予游客自主选择的弹性空间的同时也契合当下流行的“盲盒式”沉浸体验。

(五)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合理搭配 

相较于传统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其更具竞争力。首先,园内演出涉及的内容丰富广阔,演出时间长。其单日演出总时常可达4050分钟,理论上讲,看完所有演出需要三天的时间,这使得游客停留时间被延长,再通过联合餐厅、酒店、商铺等场所,带动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消费。除此之外,沉浸式戏剧每场次的独特性和季节性活动的创新举措,也可以提升项目的重游率。其次,公园不以门票收入作为主要收入的经营盈利。也就说“只有河南”不但内容丰富、体验感强,而且门票价格实惠,可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群体。

(六)文化深度活化,中国特色公园

在“娱乐至死”的时代,商业气息过于浓厚、娱乐属性相对强烈、对于文化的发掘明显不足,是目前国内主题公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深挖中原文化,通过戏剧艺术的形式,将文化深度活化,展现出民族文化价值、文化自信,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文化属性。同时,其内容弘扬中国历史文化、爱国主义,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可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是一座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另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对戏剧艺术和地方文化的广泛普及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它将过去被打上“精英”、“门槛高”标签的“小部分人的戏剧艺术”变成了随时可以体验、令更多观众接受且共鸣的艺术,将普通观众和此前从未接触过戏剧的观众变成了戏剧爱好者,也让更多的人认识河南、了解河南。

著名演艺策划人郭洪钧认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彻底改变甚至颠覆了旅游受众直观面对传统“旅游演艺”产品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感受。毕竟审美体验才是人与自然、与世界、与社会、与消费产品的最高获得感维度。没有审美标准的体验,只能是低档次的“无感”体验。”

四、“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潜在风险分析

“只有河南 戏剧幻城”在多个方面做出突破与创新,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定风险和挑战。笔者认为目前该项目存在以下几点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或应对。

第一,当下,首要面对的是疫情的影响。自2019年新冠疫情在国内爆发以来,疫情的反复给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受疫情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自2021年开园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已经历了三次闭园。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如何面对疫情反复侵袭保证项目不受重创、如何增加客户粘性以备疫后迅速恢复运营等问题,是运营者需要积极、妥善应对的问题。

第二,虽然“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展现出了旅游演艺集聚化发展的实操性和生命力,但这建立在高额的土地成本、建筑构建成本、演艺设备购置成本、规划设计费用等一系列大量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所以,相应也面临着前期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的挑战。

第三,“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巨大的项目容量需要大体量的演职人员、工作人员的支撑,专业演艺设备也面临着损耗和更新,这些都使得其运营的成本十分高昂,因此需要大量客流带来的经济效益来支撑,这是对运营能力提出的重大挑战。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指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如能进一步丰富旅游度假配套,结合周边更丰富的住宿和休闲娱乐等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消费场景,提高人均客单价,有助于提升项目的效益。”

第四,作为河南戏剧主题公园的开拓者,“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虽在一些方面具有区位优势,但同时也受周围资源环境条件的制约。不同于其他的文旅演艺产品可以依靠所在景区的资源和客流为上座率做保障,“幻城”所在中牟县的周围既没有大型景区、也没有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这就需要“只有河南”凭借一己之力吸引大量客流。对此,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表示:“戏剧幻城和附近的电影小镇,以及开封清明上河园连动,可以延长游客在河南旅游的停驻时间,丰富旅游线路上的文化体验。”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在后期的宣传营销上,可以利用全媒体时代的特性,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等宣传媒介结合的方式推广文化与情怀,再辅以衍生品来构建完整的市场生态体系。

第五,在文旅市场愈加繁荣的今天,园内的演艺项目必然需要不断更新换代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如何将固有产品不断的创新和突破,也是“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面临的挑战之一。

五、结语

本文首先就“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的特点展开探究,从项目主题、文化主线、核心产品、戏剧作品特征等不同角度进行论述,得到其“以大体量戏剧为主题”“中原文化贯穿主线”“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沉浸式戏剧作品”等4个主要特点。其次,本节从时代背景、地理位置、表现形式、受众群体、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项目的优势,总结出6方面优势。总的来讲,从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方面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作为大型的文旅演艺聚合体,构建了崭新的、可持续的文化产业生态体系,必将为当地带来大量的长期就业机会,吸引游客来到河南,促进河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整体的社会经济和福利。从文化传播看,“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戏剧为主题,将中原文化蕴含其中,使来到“幻城”的人们接触到戏剧艺术,在体验中感受中原文化的精神,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自信。最后,本文还提出了项目的潜在风险,主要有疫情因素、成本因素、运营能力、周围配套、创新发展等。

毫无疑问,“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诞生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既开创了中国主题公园的新模式,也形成了文旅演艺作品的新品种,其取得的创新性突破已经不能用传统的“主题公园”的概念来概括。“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叫做“戏剧幻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特点、优势、风险将为后续国内主题公园和戏剧艺术的融合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启迪、指引着未来新趋势。

来源|数艺网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586篇文章  |  412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