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丨如何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创新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前沿观点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Aug 19, 2024 5:09:49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中华文明新形态就是走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我们不仅要从形态上认识中华文明,还要从文明源流上深入认识中国历史,更要从文明认同与传播上深入认识中国价值。知名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第二十三届白马湖文化交流活动暨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十五周年恳谈会上发表了题为《文明发展与文化创造》的主旨演讲,现将全文整理如下。

 

近40年来,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当中走的是区别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关键就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即中国式现代化所呈现的文明形态,这是中国正在创造并仍然不断构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论述,是重要的理论创新,它和“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些重要理念深刻联系,形成了完整的系统。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既是整个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国现代的奋斗史的历史延伸,也是当下中国的发展呈现的形态和昭示的前景。其中凸显的是中国的文明形态对于全球的贡献。

(巴黎奥运会各国运动员合影。来源: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微博)

中国发展具有高度全球意义。中国的发展和人类发展息息相关,也始终为人类发展做贡献。这既具有道义和伦理上的高度价值,也走通了具体的发展道路新形态。它超越了西方的现代化的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和新的发展路径。这具有巨大的启示,也在如“一带一路”实践中彰显了其作用,中国为乌兹别克斯坦,哈基斯坦等国的发展提供了助力。道义、文化上的高度和实践的成功路径都是它的力量所在。

中国的发展道路没有和西方现代化共生的殖民和掠夺,没有把单一和绝对的价值观强加于人。中国的发展具有道义上的优势,是和“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它具有和而不同、扶弱共强、以德报怨等和西方现代化模式非常不同的特点,它从救亡图存的奋斗到今天的发展,始终以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为目标,为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中国如何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以下几个特点需要注意:

(一)从形态上、理论上把握文明

文明形态的认知,其实是对于文明特征的整体性把握,需要发现文明之间的差异和特定文明的特质。世界上有不同的文明形态,中华文明的形态是在人类文明史中的重要创造,深刻认识中华文明形态,就是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和其普遍性意义,也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通过一系列对文明特征的分析来洞悉人类不同的文明形态,在多方面发现特定文明特点的基础上,透视决定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中华文明的形态产生更为深入的认识。

(来源:三星堆博物馆)

(二)从文明源流上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历史

文明的源流其实是民族生存发展历史的展开,如今人们去探索二里头遗址、三星堆遗址、良渚遗址也是为了从五千年历史源头上追溯中华文明,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精神来处和文明演化变迁历程,从中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从未中断过的历史的巨大意义,为文明发展提供来自历史的强大力量。

当前对中华文明源头的探究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考古中既有理论创新也有实践新发现。比如,西方对于文明发展的标准有三要素:文字、冶炼、城邦。但一些国家,如印度发展就没有文字,但仍然形成了极为灿烂的文化。而中华文明起源标准是以出现国家形态建立的城邦为基础,五千年文明由文字传承,从未间断。

(三)从文明认同和传播上

更深入地认识中国的价值

对文化和文明的认同是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文化和文明的传播则需要不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今天,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对于世界的贡献和中华文明的普遍性意义,这也是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扩展。

近年来“国潮”“新中式”热度持续走高,虽然在网络中有不同的定义,但总的来说就是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着装、妆容、日常生活,并且通过网络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要流量不能“唯”流量,要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将其与科技新发展融合。在平衡“国风热”中传统文化价值和流量热度之间的关系时,一要适度,在传播过程中不要猎奇,不要卖弄,要将传播主体落点在文化,要展示美而不是追求流量。二要创造创新,现代社会人人都有手机,而使用媒介就是创造者、发言者,传播过程中要勇于创新,要让中国美的意蕴得到好的发展。

文明形态的发展为文化创意创造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文化创意发展在数字化转型、传统文化复兴、文化创造活跃、文旅新消费崛起四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变化。

一、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不仅主导整个文化的变化,也主导未来的文化增长,如互联网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如今许多具有中国基因的平台在全球流行,比如抖音国际版Tiktok、拼多多国际版Temu、快速时尚品牌希音Shein速卖通等。世界各地的文化创意内容在这些国际平台上汇聚。小红书则在文旅推荐、生活经验等方面搭建起年轻一代的交流平台,将中国活跃的文化创造和美好的现代生活传递给世界。

(短剧APP Reelshort首页)

微短剧成为发展新空间。中国微短剧已经到了爆发期,国际国内全面发展。微短剧能够很好地将网络文学资源进行组合重构,将“霸总”“穿越”“甜宠”等流行素材传播给国际用户。微短剧和直播、短视频的新发展紧密连接,《逃出大英博物馆》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联系,将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故事用国际的拍摄手法创作。来自中国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学、微短剧等内容对于东南亚地区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表明中国的网络文学、微短剧等内容的发展与世界同步甚至领先,创造了许多新模式与新机遇。

二、传统文化复兴。如今,无论哪一个博物馆、景区都有汉服租赁场所;考古原本是一个冷门专业,如今转热;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等节目将汉唐风韵渗透到节目中。要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根基并转化为新形态,将其融入日常生活。

三、文化创造活跃。主要体现在影视剧发展方面。2024年春节档票房进入中国影史春节档票房前二。《热辣滚烫》塑造出独特的女性形象。202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49.15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460.05亿元。电视剧《繁花》《狂飙》等精品剧的出现再一次印证了文化创造的活跃。其中《繁花》还掀起了上海文旅的新热点。

(甘肃省博物馆售卖“麻辣烫”毛绒花束文创产品。 来源:甘肃省博物馆、奔流新闻)

四、文旅新消费的崛起。国内旅游火爆,文化艺术游兴旺。村超、村BA、淄博、尔滨、天水等一系列文旅现象爆火。烧烤随处可见,但是淄博让游客在吃烧烤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文旅新消费崛起,为世界提供新可能,新机遇,对于未来而言可以拉动经济,提高文化创造活力。

最近入境中国144小时免签的政策受到人们热议,外国游客通过短视频等途径传播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让世界对中国的治安、景色、人文都有了全新的了解。这是自媒体带来的新的全球效应、旅游的新机会,也是免签产生的效果。在这场全球参与的文化见证潮流中,中国凸显了独到的吸引力。

《诗经》中说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为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中华文化亦是如此,在五千年岁月流转中不断更新,不断持续。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表示,“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表明中国要不断向世界开放,融入新内容,追溯传统文化,创造一个新的文明形态,为中国、为人类创造新的文明之路。

 

来源 | 言之有范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560篇文章  |  11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