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篇|这些文化企业凭什么成为全国“30强”(上)

企业库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Dec 7, 2018 8:49:11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伴随着文化产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旗舰”成长起来,一个文化板块正在资本市场崛起,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伴随着文化产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旗舰”成长起来,一个文化板块正在资本市场崛起,一个新兴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首届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期间,中宣部召开了全国“30强”文化企业座谈会,骨干文化企业负责人就如何坚持守正创新,肩负文化使命,推出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发言。

  因篇幅过长,此文为发言整理的上篇。

  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文化企业助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宣部副部长 孙志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8·21”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强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也为文化企业改革发展指明了科学路径、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化企业是文化市场的主体,是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力量,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力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文化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活跃繁荣文化市场、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全国5.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现在的“30强”文化企业主营收入3768亿元、净资产4569亿元、净利润421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 图片来源:《经济日报》

  面对新的形势任务,做强做优做大骨干文化企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文化使命,聚焦文化主业,以守正创新为根本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牵引,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切实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打造越来越多有较强实力竞争力的“文化航母”和有较强影响力、美誉度的知名文化品牌,助力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提升融合发展能力,培育发展新的动能。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开发潜能。广大文化企业要在运用新技术、培育新业态、拓展新模式上用劲发力,加快优化升级步伐。

  一方面,围绕“互联网+”,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抓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机遇,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新兴前沿技术的应用,大力培育发展移动多媒体、网络视听、数字出版、知识服务等新业态,积极抢占发展制高点。

  另一方面,围绕“文化+”,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寻找与信息、旅游、教育、农业、体育等相关行业深度融合的契合点,培育新的消费模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着力提升资本运营能力,高效合理配置资源。鼓励文化企业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有效对接,通过上市融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自身实力竞争力。积极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打造主业突出、产业链完整、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集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为打破行政区划束缚、推动资本与文化项目对接、实现文化融合创新发展开辟了广阔舞台和美好前景。鼓励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在符合政策的前提下,加强资本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着力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是企业不断壮大、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方面,按照公司治理的一般要求,推动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提高企业管理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双效统一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体现文化创作、生产、传播规律的管理架构和运营模式。

  进入新时代,文化产业方兴未艾,文化企业大有可为。广大文化企业要坚定文化自信,当好守正创新的示范者、深化改革的排头兵、转型发展的领头雁,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应有贡献。

  出版发行类企业负责人发言(14家,排名不分先后)

  以创新为引擎 强主业促转型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曹 杰

  几年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坚持以文化教育为核心,通过“传统主业提升与转型、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两轮驱动”两大战略举措,推动集团从传统文化企业向数字化平台企业转型,成为人们终身学习教育的集成商和服务商,在此基础上实现企业“善其身、济天下”的价值观。主要在四个方面着力。

  第一,创新党建机制,着力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一是全面加强思想建设,打造“巡回宣讲”品牌。及时向广大员工宣讲中央方针政策、省委工作要求、集团改革举措。

  二是全面加强组织建设,打造“党员360”品牌。借助企业内部平台大数据,对集团所有党员都进行全方位考评。

  三是全面加强作风建设,打造“下基层接地气”品牌。集团领导每月下基层与一线员工面对面座谈听取意见。

  四是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打造“巡察督查”品牌。成立四个巡察督导组,定期对各公司党建工作、经营管理、廉洁从业等各方面进行巡察监管。

  五是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皖新故事”品牌。以“季度皖新之星”“皖新好人”“年度优秀员工”的评选为载体,用平凡而闪光的故事感召和影响广大员工。

  第二,创新商业模式,打造共享书店,开启全民阅读新体验。集团不断创新实体书店商业模式,先后推出O2O智慧书城、图书馆与书店综合体等创新实践,2017年7月又推出全球首家基于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服务的共享书店。随着共享书店影响力不断提升,苏宁电器、绿地、合肥轨道交通等企业主动与集团开展合作,免费提供物业和装修引进共享书店,探索走出一条品牌输出、低成本扩张、共享引流的新模式。

  第三,创新服务理念,推进教育服务标准大提升,不断创造客户新价值。

  一是制定并推行首个中小学教科书发行服务省级标准。

  二是在“送书到校、分书到班”的基础上,推行“服务到生”,将教科书送到学生手中。

  三是多措并举探索数字化转型。共建中国科大—皖新传媒新媒体研究院,开发全球领先的“美丽科学”数字教材、《重现化学》初高中化学教学资源产品;联合以色列十分钟学校,打造自主品牌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皖新十分钟学校;参与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标准的制定,推出皖新K12教育云·智慧整体解决方案。

  第四,创新资本融合,加速资源整合,打造产业新“生态圈”。集团加快布局互联网教育、泛娱乐、新媒体等领域,探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一方面,以文化教育为核心的产业投资布局更加完善。投资国学教育头部企业“秦汉胡同”和喜马拉雅、十点读书等100多个泛文化企业,投资2亿元的微影时代与猫眼电影实现战略合并启动香港上市。

  另一方面,以产业基金构建投资生态圈已经颇具规模。发起成立若干投资创业基金,投资沪江网、学霸君等互联网教育平台,并关注和参与海内外泛文化、大教育领域的投资与并购。

  以资本力量助推企业发展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总经理、

  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彭 玻

  湖南出版和中南传媒高度重视资本的作用,2010年10月,中南传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IPO后不久,就确立了“文化与金融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发展战略,将资本运作作为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杠杆,有力推动了精品打造、融合发展、业态创新和文化走出去。

  在投融资平台上,着力打造“三驾马车”。2014年设立了文化行业首家集团财务公司,2015年设立了出版行业首家基金管理公司,构建了财务公司、基金公司和投资部门“三驾马车”。其中,

  财务公司是对内投融资平台;

  基金公司重点投资与中南主营业务有协同效应的领域,主要孵化中小企业项目,做股权投资、债权投资,力求发挥资本“以小博大”的作用;

  中南传媒战略投资部以主营业务为主要方向,聚焦重大性、战略性项目,主要做控股性并购。

  在投资方向上,着力聚焦三大领域。中南传媒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自觉对标国家的政治要求和我们的文化使命,投资始终聚焦出版主业、融合发展和文化走出去这三大领域的优质资源和优质项目。我们对博集天卷、上海浦睿等进行了投资并购,设立了重点出版项目、国际出版项目专项资金,不断厚实主业优势、推动精品打造。我们加大了对能够支撑和推动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媒体项目的投资。在走出去方面,我们大力推动与国际一流文化企业的资本合作。

  在投资手法上,坚持三段流程。为有效规避投资风险、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中南传媒一直秉持着审慎稳妥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对外的投资并购中,我们确立了“三段式”的操作流程,即在选定并购标的后,先进行一年的业务或项目合作,认为合适后再参股5%至20%,但要由中南传媒委派财务总监,这样再运行一年,评估合格后再完成51%以上控股。虽然过程较长,但最大限度地化解、降低了并购风险,所并购公司绝大多数发展超过预期。

  将改革作为破难题“利器”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郭元军

  近年来,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始终将改革作为破解制约发展难题和助推产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器”和“利器”,持续加大深化改革的步伐和力度。今年前10个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4.2%,利润同比增长11.15%。

  大刀阔斧推进全省新华书店体制机制改革。今年以来,集团对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进行了两轮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轮,实行分级管理,明确省、市、县三级新华书店发展定位与职责权限,统一规范全省市县新华书店机构设置和干部职数,128家市县新华书店中层机构减少了353个。

  第二轮,通过采取“市县区域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财务分级派驻和薪酬分配体系优化,有力增强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动力。

  在两轮改革的推动下,全省新华书店正在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服务“上网下乡”工程,充分链接和激活手机这个农民的“新农具”和新时代农民“文化娱乐机”,推动文化服务往网上走、往乡村走、往农民需求上走。

  全面有效推进企业监督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两个派驻、一巡一审”全覆盖制度,建立完善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一是强力推进派驻纪检监察监督全覆盖。

  二是强力推进派驻财务监督全覆盖。

  三是强力推进内部巡察监督全覆盖。

  四是强力推进内部审计监督全覆盖。

  积极探索集团下属一般经营性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集团以产权多元、混合新设为方向,有序推进下属非出版主业的一般经营性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展产业链、开发新市场,目前已成立混合所有制企业10家。今年与民营企业郑州中瑞实业集团合作成立了中阅和瑞实业有限公司,主要开展大宗贸易、文旅地产、金融保理等业务。

  深耕主业 优化结构 深化改革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柯继铭

  近年来,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深入贯彻落实“振兴出版”“振兴实体书店”“振兴影视”战略部署,取得一系列成果。

  第一,深耕主业、打造精品。

  一是以内容为核,振兴出版双效益显著。从精准定位、优化机制、严把导向、转变方式、狠抓落实5个方面强化路径引领,推动出版主业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今年上半年大众出版生产销售双双突破10亿元大关,盈利同比增长近30倍。

  二是以创新为擎,渠道转型亮点频现。着力强化自主创新,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现代服务网络,推动实体书店由传统卖场型向融合体验型转变。探索“阅读+地产”模式,“文轩BOOKS”九方店成为业界实体书店3.0升级版的标杆。

  三是以精品为旨,擦亮影视剧“新华制造”品牌。深入挖掘承载主流价值的文化资源,推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我的1997》等主旋律精品力作。

  第二,优化结构、创新业态。

  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目标,助推四川文化强省建设。集团主动融入文化强省战略,紧紧围绕做四川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者和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科学布局、细化项目,大力整合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完善区域产业生态,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二是以“文化+”为驱动引擎,再造新华主业。构建起以出版传媒、文化教育为战略核心,以文化金融、文化空间为战略支撑,以影视娱乐、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游戏电竞为新兴孵化的总体业务格局。

  第三,深化改革、构建机制。

  一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以资本为纽带,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组织架构。逐步建立“集团总部决策层—战略产业单元层—业务实施层三级管理层级”。

  三是创新激励考核机制,引进和培养优秀文化人才。实施编辑导师制、首席编辑制、“100名后备人才工程”等人才队伍建设举措,加强领导干部培训,打造一批专业复合型人才、运营管理型人才、业务创新型人才。

  打好组合拳 推进“文化+”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 民

  近年来,安徽出版集团着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深耕融合发展产业链。

  第一,坚守主业,推动转型升级。围绕出版求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从单纯的内容出版走向“文化+”的深度开发,建立一个“由视听到互联”“由立体到全媒体”出版的大格局,开创了主业突出、联动发展的创新之路。在削减产量的同时,着力推进“四轮驱动”。其中,“高峰办”负责打造精品出版物,冲刺“高峰”;“审读室”负责把握正确导向,守住“底线”;“主题出版”负责推出一批体现国家意志、彰显地域文化的重点出版工程和优秀作品;“原创出版”负责把好选题关,着力打造“拳头产品”。

  第二,跨界布局,打通产业链条。突出出版抓融合,创新呈现和传播形式,向全媒体、立体化延伸拓展。推进“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以国家融合发展重点实验室为抓手,大力发展融合出版、立体出版和全媒体出版。在立体出版上,投资“懒人听书”项目,与深圳广电集团合资设立影视公司,把文字转化为音频、视频,把版权资源转化为IP。在平台建设上,积极谋划在上海建设国家数字内容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一个以上海为中心、长三角地区为支撑、辐射全国、影响亚太地区的“亚太次世代出版高地”。

  第三,优势互补,产生乘数效应。推进与北京电影学院的深度合作,架起出版业与影视业的合作桥梁。用好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势要素,谋划实施一批“文化+”特色项目,打造、创建、培育、发展新兴业态。发挥文化企业的优势,盘活优质资源,做实文化产业的投资和运营。集团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基金,扶持和奖励融合发展项目,重点支持主题出版、原创出版和重大项目。强力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已选拔培养三期共90名“四个一批”(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市场营销、青年英才)人才。

  用好资本平台 实现融合发展

  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董事、总经理 蒋国兴

  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8月20日,由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全资设立。浙报控股旗下子公司浙报传媒(现更名为浙数文化)于2011年9月成功上市。近年来浙报控股各项经济指标始终保持逆势增长。

  第一,发挥资本平台优势,聚集媒体融合要素。

  一是集聚用户资源。以边锋用户和浙报集团600万读者资源为基础,建起数据库业务部,加大全媒体数据仓库建设,建成同类媒体中最大的自主可控的互联网用户平台。

  二是集聚技术资源。收购边锋不仅充实了技术力量,也使我们不断加快优秀人才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三是集聚媒体融合生态圈。上市后即创立国内首个新媒体创业孵化器“传媒梦工场”,引入互联网创新孵化机制,打通传媒、技术、资本的路径,努力建设类型齐全、功能强大的新媒体生态群。

  第二,发挥资本平台优势,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以上市为契机推进转企改制进程。

  二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以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为核心的总部管控治理体系。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三是二次重组完善媒体融合机制。2017年4月,浙报控股向上市公司回购新闻传媒类资产,共57家业务主体。重组后,我们着手建立“一体化管理、两分开运营”的媒体及公司治理模式。

  第三,发挥资本平台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转型。通过上市和重组,我们加速推动向包括新闻资讯、数字娱乐、智慧服务和文化产业投资的“3+1”综合传媒服务体系转型。

  一方面,从单向的媒体供应链模式转向构建以互联网用户为基础的智慧协同模式,不断延伸传媒产业内涵,构建大传媒产业服务体系,探索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创新。

  另一方面,着力建设国内领先的互联网数字文化产业集团,深入探索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娱乐产业升级进程,致力于打造多元化、高品质的数字娱乐平台和专业化、差异化的高端竞技直播平台。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是“破、立、优”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 刘伯根

  最近一段时期,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集团新时代的工作主线,并发布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在发展中,我们认识到,当下边际收益递减现象出现后,要把结构优化、新动能培育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为主攻方向,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主要目标。

  当前,制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生产能力不足、要素投入不够,而是对新需求把握不准、对新渠道掌控不力、对新传播方式运用不精,根本上则是我们对市场新变化反应迟钝而带来的供需失衡。这种迟钝和失衡,既反映在产品结构上,更反映在投资结构、资产结构、业务结构、营收结构、人才结构等方方面面。因此,抓住优化资源配置这个重点,整体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以适应、满足和引导新时代的新需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是破、立、优。

  所谓“破”,就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止损的就止损,坚决拔掉“输液管”“呼吸机”,实现去无效低效产能、去无效低效库存、去无效低效杠杆,为优质企业、高效板块节省资源。

  所谓“立”,就是树立起创新这杆大旗,通过创新补齐资源短板、品质短板、人才短板、制度短板,通过培育新动能,为可持续发展不断形成新的增长点。

  所谓“优”,就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优化政策供给、优化绩效评价等,进一步降低内部摩擦成本、提升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政策滞后成本、提升政策支持效率,降低内部分配成本、提升正向激励效率。

  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出版企业,是集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标志。我们提出要“坚持一个统领,打造三型集团”,其内涵就是通过高质量发展最终建成世界一流文化企业,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增强人民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任何的宏伟蓝图,最终都要落实在具体指标上,出版业要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要突出产业特殊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突出结构性,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改革发展中关键的结构性问题,推动结构优化和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要具备引领性,指标值设置既要考虑宏观环境,也要考虑产业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瞄准世界一流的定位来设置指标。

  锤炼品格品质品牌 着力做专做深做强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梁勇

  近年来,凤凰集团加快推动从扩张品种规模向专业化、垂直化、品牌化转变,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知识服务融合发展转变,从书店图书零售向营造多元文化消费空间和线上线下互动转变,不断创新内容、创新业态,在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发展中,我们努力以“三品”“三做”为目标,提升精品生产能力。

  一是锤炼品格,形成凤凰旗帜鲜明的政治导向、文化品位和艺术主张,强化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体现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形成凤凰出版的时代特色、江苏特色和人文特色。

  二是铸造品质,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注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提高产品品质和服务品质,倡导把图书作为投资产品来做,树立只有读者消费才能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理念,以读者需求为导向,以引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完善精品生产体系,把图书作为艺术作品来做。

  三是做亮品牌,努力打造一批出版社品牌、图书产品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着力做专、做深、做强,就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各阶段的精神文化需求,依据各自的专业方向和人才优势重新定位。

  一是进一步做专,从扩张图书品种规模向专业细分领域垂直拓展,确定主攻方向,压缩图书种类,做精专业产品,逐步在专业领域内形成特色、产生影响。

  二是进一步做深,围绕畅销图书进行深度开发,推进向全媒体转化,实现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策划向影视制作、舞台作品、动漫游戏等其他艺术呈现形式转化,形成多元系列产品,提高优质资源使用效率。

  三是进一步做强,选择一批基础好、有优势的出版单位,加大人才和资源集聚力度,有效扩大生产规模。

  同时,我们注重以融合发展为路径,架构共享融通框架,逐步做到纸质出版与数字技术手段融合,纸质内容、数字内容与数字技术、平台融合,内容资源、大数据采集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内容、数据、技术与教育创新理念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特别是充分发挥“凤凰”教育内容优势,将教育出版数字化作为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多维开发视、听、读产品,深度开发在线教育、在线课堂、在线服务,成为新型教育服务提供商。

  以数字出版助推传统出版企业

  做强做大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鲍洪俊

  洞察国内国际出版业的发展形势,我们深感推进数字出版发展已经成为出版业凤凰涅槃的重大机遇。传统出版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定海神针;数字融合是我们壮大事业产业的必由之路,是发展未来。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发展数字出版认识清醒,起步较早。近年来,集团启动融合创新项目近百个,一批重点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然而,与全国数字出版市场井喷式发展的实际相比,集团数字出版还处于起步期,现有的数字出版项目规模小,资源综合运用度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这些困难和短板,有些是传统出版原来就存在的,有些是在互联网环境中衍生的,二者相互交织,加大了发展的阻力。

  为促进数字出版发展,集团将融合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确定推进数字出版转型的总体目标:努力发展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从内容生产商向内容服务商转型,到“十三五”末,基本形成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新兴出版产业链,新兴出版产业链经济体量占比达到30%以上。

  为加强顶层设计,集团确定“双层多元”的数字出版发展方式:“双层”是指主体责任上分成集团和子公司两个层面,“多元”是指出版主体全覆盖,还指推进手段上采取多种方式,形成的产品和服务以多种形态呈现。

  在集团层面,制定了数字出版转型指导意见,建立健全了项目扶持机制、规划引领机制、综合服务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确立了并购较为成熟数字出版平台、打造超级客户端的战略目标。

  在子公司层面,要求各单位按照移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出版流程,设立独立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并依托各自的专业禀赋,围绕集团的主营业务,在内容服务领域拓展广度、夯实厚度。集团将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将业态相近、具有资源整合可行性的部分二级单位整合,改变点多面广但规模偏小、资源分散的局面,推进数字出版扩盘增容、提质增效。

  这几年发展迅速的知识付费领域,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和PGC(得到APP)、UGC(知乎)、PUGC(喜马拉雅FM)等明晰的内容生成模式,印证了在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过程中,人类知识生产、知识服务、知识消费的碎片化、便捷化、全息化、立体化已成趋势。集团将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标准,发挥在传统内容生产领域多年耕耘的优势,把握“知识服务用户”的数字出版大逻辑,建立数字出版内容、流程标准,形成适应从内容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的体制机制,努力在移动终端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更加优质的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

  全力打造出版高地和文化品牌

  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总裁 王岚

  近年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围绕全力打造出版高地和文化品牌,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实现了“双效统一”。社会效益方面,《布罗镇的邮递员》获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数名列全国前茅;“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2018年度国家出版基金拟资助项目、2018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拟资助项目入选总数均位列全国出版集团首位;入选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经济效益方面,2017年,集团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31亿元,同比增长9.6%;利润总额2.10亿元,同比增长3.27%。2017年末,集团总资产达77.91亿元,比年初增长20.06%;净资产达42.38亿元,比上年增长8.78%,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作为国家主题出版骨干项目的承担者和全国最大最重要的主题出版内容提供主体之一,今年以来,集团围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浦东开发开放28周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出版了一批高扬主旋律、弘扬正能量的世纪精品。在2018上海书展上,集团集中展出了13000余种图书,组织了240余场阅读推广活动,并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出版集团共同承办了“2018长三角主题出版论坛”,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

  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次忠

  山东出版集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引领,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规范管理,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集团连续14届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17年集团(合并)实现营业总收入95.96亿元,同比增长15.53%,实现利润总额14.1亿元,同比增长57.3%。

  在发展中,我们努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同步做大做强集团公司和股份公司,同时做好自身积累增长和资本市场并购,加强规范管理。以集团为主体,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实现运营效益最大化;以新地投资公司为主体,构建文化资本运作体系,形成了集文化投资、融资租赁、私募基金、债权投资为一体的完备投资业态;新昕、新源、新力公司加快由管理资产、经营资产向多元发展转变,积极打造可持续发展新业态。股份公司在做强做大出版主业的同时,以上市为动力,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迅速扩大营收和资产规模,提升山东文化的实力和影响力。在全系统陆续开展“规范管理年”“学习创新效能年”和“一推双降”(推行全面预算管理,降库存、降费用)、“僵尸”企业清理整合等工作,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强基固本 创新求变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义国

  近年来,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进一步突出主业发展和创新发展,着力强化党建引领、基层基础、规范管理和人才保障,努力实现做强主业和做大产业相结合,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协调,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2015到2017年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集团2018年1—9月营业收入172.6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6.97%;净利润6.24亿元,同比增长15.34%。

  在创新发展中,努力创新内容形式,做到一个内容多种创意、一种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个形态。加强新旧媒体融合,在细分领域形成特色。搭建网络原创出版平台“长江中文网”,开展数字、影视、有声、出版、游戏全版权产业链运营,截至2017年底已有签约作品13800余部。同时不断创新形态业态,加快推进转型融合,围绕“出版+”“文化+”,努力打造以主业为核心、辅业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圈,依托特色内容、品牌资源,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探索产业链延伸、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此外,注重创新体制机制,将“绿手指”项目部、“绘森活”工作室、“诗歌中心”等新项目的孵化基地作为“社中社”或公司化运作,并在出版社设立首席编辑工作室。

  围绕立德树人做强做优教育出版

  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总经理于春迟

  近年来,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确保教材反映新时代,体现国家意志,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2018年,集团再次入选中国文化企业30强。

  在发展中,我们一方面做好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编辑出版和培训工作,另一方面,做好高校“马工程”重点教材修订出版工作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件的编写、制作工作。中教华影电影院线是由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教育电视台参股,于2017年5月发起成立的一家大型国有传媒企业。公司依托“全国校园电影院线”,致力于打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新阵地,构建全国电影市场新补充,创建服务师生的多元文化综合体,打造校园文化新生态。为大力支持新疆和田地区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2018年10月集团组织所属出版社向和田地区教育局捐赠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图书,总计捐赠图书29.4万册,价值640余万元。

  改革创新促融合 优质发展壮主业

  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董事长赵东亮

  近年来,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面对新时代,拥抱新时代,自觉适应供给侧改革需求,以内容为王、平台为要、科技为先、资本为力,探索走出一条创新引领融合发展之路。

  一是促进出版与科技的融合。打造行云国际出版平台、版权互联网交易平台、互联网教育平台、出版传媒物联网平台等四大平台,围绕产品链、价值链、产业链的延伸抓融合;实施出版主业“10+N”工程助推转型升级,实现经营业态由传统的编印发等向新平台、新媒体等新业态领域延伸。

  二是促进出版与资本的融合。率先推进“版权+科技、版权+金融”模式,为文化企业的上下游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提供全方位的支撑。目前,集团直接投资+发起基金规模累积约80亿元。2018年3月,智明星通完成股份制改造,成功挂牌“新三板”。

  三是促进出版与市场的融合。以并购重组为路径,不断拓展全球市场发展边界。集团总募集资金40余亿元用于智明星通、美国意联等10个文化科技型新业态并购标的,并购的企业业务在超过40个国家的市场推广,提升集团现代出版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并购世界领先的物联网技术公司美国意联,增强集团在全球物联网研发技术及专利等领域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国家出版融合发展(中文传媒)重点实验室已建立,并牵头制定全国出版业第一个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来源:光明日报)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450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