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浸”在眼前的博物馆有哪些可能性?

思想互动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Apr 17, 2020 3:04:06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近段时间,由于疫情原因,大量文博单位积极整合博物馆数字展馆资源,积极推出全国多家数字展馆,供移动端观众进行参观。博物馆数字化发展趋势势不可挡,未来更是不可预测。放眼未来,5G的潜能有多大是无法推测的,但从3G到4G网络的变迁来看是有迹可循的,从网络小说到有声读物、新闻快讯到短视频、线下消费到线上消费、有线电视到网络点播、赶集网租房到贝壳VR看房等等,无疑是互联网内容承载量大幅提升。

对于数字展馆、线上展馆做的比较好的平台只是链接了多个国内具有代表性的线上展馆,除了少数几个是实现了720度漫游,其他大部分都是以图片排版出现的,从我自身的感受来说体验感远小于噱头。

 

依照现在的科技水平和艺术处理手段完全能把沉浸式体验做的更好。比如对重要文物进行3D扫描重新建模,让线上参观者可以通过随意旋转和放大欣赏高度还原的文物;并像国家宝藏那样为文物还原前世今生,改变枯燥乏味的文字朗读;或者像“头号玩家”那样,穿戴VR设备进入博物馆的虚拟世界。那么随着5G的到来,AR、VR和MR的应用将会像现在智能手机这样普及。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会随着硬件和软件的普及而迅速发展。

 

 

5G博物馆的到来!

 

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看完故宫博物院的全部文物?

 

咱们得先来看看数据:目前中国按一、二、三分级正式登记在册的文物总数,大致在400万件左右。而故宫博物院最近发布的数据,总共收藏有1862690件(一百八十六万)文物。也就是说,故宫里有中国文物总数的40%还要多。但受限于场地、安保等因素,目前故宫每年大致展出的文物,不过是总藏品数量的0.5%不到。

 

 

如果按这个速度来算,以最理想的程度来说,一个每年都去故宫看展场场不落,而故宫也为他每次都更换不同的展品——那他看完总展品也需要百年之久。

 

 

显然,以现有的条件,故宫中绝大多数文物都将深锁于寂静的库房当中不见天日。但就在这新冠肺炎带来的寒冬中,一场技术革命已经悄然带着曙光降临人间,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迎来新的改变,艺术文化行业也同样不会置身事外:这就是5G时代。伴随着中国移动大力普及5G技术,5G时代“万物互联”,一场与科技革命同等分量的艺术革命,即将拉开帷幕。

 

 

前些年斯皮尔伯格导演一部《头号玩家》,为我们预示了一个由技术搭建的全新“世界”将要诞生,依靠那更高的数据吞吐、更快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短的延时,加之更加发达的VR技术,全世界的人类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虚拟世界”中,已经不再是个幻想。

 

这也为博物馆指向了新的方向——可想而知,新技术将为文物的展出提供一个无限的、最安全的网络空间。在这个虚拟空间里,哪怕将故宫这一百百八十六万藏品同时、全部投入展出,也并非不可想象的事,任意一件作品都可以随意变动、随意展览,全听观看者号令。让观众从视觉、听觉和触觉全方位去参观虚拟出来的数字博物馆,可想而知这样的体验,不仅仅是让观众们亲近我们的文化传统,它更会为文化艺术的知识生产专家们提供最佳的研究条件。

 

 

而这仅仅是一家博物馆,放眼世界,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将在虚拟现实中向所有人打开仓库。中国移动逐渐铺开的5G技术将提供基石,通过VR技术以理想中的“视网膜极限”参观全世界的博物馆。实际上,当下已经有不少博物馆开始数字化建设,受限于技术水平还达不到理想中效果。但我相信,这必然是未来的一个大趋势,人类生存在艺术世界中将不再是个梦想。

 

因此我们可以把5G,同时视作一片人类创造出的全新的“空间”。对所有的博物馆而言,将自己改造成5G博物馆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

 

 

不只是博物馆,对于艺术品而言,观看者的角度将被整体革命——艺术将不仅仅是“看”,更是参与、甚至与艺术家共同创作、共同完成。

 

实际上,观众参与艺术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而恰好是近些年艺术发展的趋势。

 

2010年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行为艺术之母玛利亚·阿布拉莫维奇表演了一场名为“艺术家在场”的活动。前后1500个陌生者悄然进场与艺术家面对面对视,而昔日恋人乌雷·赖斯潘的到来,更是引爆各大媒体,成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有史以来最轰动的艺术盛事之一。

 

阿布拉莫维奇这716个小时的静坐中,可以说是在跟观众共同完成这件行为艺术作品,缺少了观众的参与,这个作品是不可想象的。虽然表面看来,这场行为艺术并没有任何技术因素——但这场展览之所以能够如此轰动,遍布展览的手机、从一开始便在场的社交媒体、直播始终在聚焦现场。观众参与、观众观看、观众报道,他们把在场转化为光纤通讯,与艺术家共同完成一场文化狂欢。

 

 

从古典艺术一张张画的“单方面”观看,到现代技术的参与下观众全方位的参与,将是博物馆、艺术品可以预见的未来,而这种趋势将在5G时代进一步得到加强,低延时、高带宽、高数据吞吐的5G网络,将为沉浸式艺术创作和博物馆,提供更加广阔的雄心:更大的屏幕、更清晰的画面、更复杂的交互,可想而知,博物馆业延续数百年的经营模式也将发生深刻的转变。

 

而最令人着迷的是,这仅仅是未来一种可能性的方向之一。

 

技术的重大革命总是会反映到艺术当中,19世纪摄影术的诞生直接导致了流行千年的写实绘画衰落,逐步走向抽象的现代艺术在短短几十年内成为主流,乃至其后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接踵而至,与技术的加速前行同步的是艺术的改变。当带宽、速度、延时性这些技术瓶颈被打破,艺术家们的想象力也将插上伊卡洛斯的翅膀,当代艺术的概念很可能在短时期内再一次被重新定义。

 

 

实际上,过去几十年里,已经有非常多的艺术家开始以计算机图像的方式进行新的创作,著名的有像大卫·霍克尼这位以IPAD绘画办画展的大师。艺术圈外,还更多从事CG、插画行业的从业人员们,也在默默的积蓄着自己的力量。

 

 

而集体创作也在探索中,像去年一场由六国音乐家在世界各地,通过5G网络合奏巴赫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的演唱会,低延迟的高速网络将成为各行各业打破空间束缚的利器。甚至由AI技术创作的艺术品,也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德国艺术家马里奥•克林格曼(Mario Klingemann)发明的艺术装置《路人记忆一号》,于2019年成功在苏富比拍卖,这也是第二件在世界级拍卖行进行竞拍的 AI 艺术品。

 

 

我们几乎可以设想,当延迟消除后,艺术家们可以相互实时创作出数据量巨大的虚拟数字作品。甚至邀请全世界所有的网民参与,虚拟与真实、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将进一步被网络折叠,人由AI共同完成一部作品不再是想象。

 

艺术家的身份,也将摆脱传统印象中拿画笔的画家们——他们将身具社会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技术专家等种种跨界身份,与各行各业的专家们一起完成全新的艺术知识生产,为5G时代的人类提供精神生存空间。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当下最具创新性的技术之一,5G更是代表着人类锐意进取的先锋精神。这正是自古以来艺术家们推动艺术前行的必要条件,打破边界、探索未来,这就是5G为艺术带来的先锋精神。

 

在文博行业,中国移动的5G技术也将打破空间的束缚,实现VR、MR和AI等新技术带来全新的学习方式。

 

5G时代的降临,将为文博行业和艺术行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和无穷的想象力。在眼下世界因疫情而步入寒冬的长夜里,一场由技术掀起的春天将要降临。

 

 

5G一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我们期待已久的这场革命,

因为5G的到来,正向我们走来。

 

来源|雕塑频道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三星喜东东

71篇文章  |  2,329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