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全沉浸式体验”?

讨论分享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Oct 16, 2020 9:48:13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沉浸式体验”一词一经诞生,便迅速被各领域应用,特别是在文旅项目上,更是风靡起来。 开发者们钟情于此,希冀让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所以,我们看到了平面的展览、传统的舞台戏剧在“升级”,传统空间被注入“真真假假”的叙事元素,一场场“全沉浸式”的感官盛宴,让文化消费者的获得感愈加丰富。

 

开发者们钟情于此,希冀让人专注在当前的目标情境下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忘记真实世界的情境。所以,我们看到了平面的展览、传统的舞台戏剧在“升级”,传统空间被注入“真真假假”的叙事元素,一场场“全沉浸式”的感官盛宴,让文化消费者的获得感愈加丰富。

普罗维茨灯光节上的视听装置

 

01

故宫再“出道”

乍一听,“沉浸式体验”和VR、虚拟现实似乎走的都是“高科技”的路数。其实,从广义上讲,我们几乎每个人很早就参与过类似的体验。比如,在KTV里,暗下去的灯光、立体声的环绕,很容易带领麦霸们“嗨唱”起来;带上特制眼镜坐进IMAX播放厅,看一场科幻电影,逼真的图像呼之欲出,飘落的树叶仿佛会落到身上,又是一种奇妙又震撼的观感……

而如今,即便不出门,打开电视,也能感受“沉浸式”文化的魅力。这两年,长城、天坛、颐和园这些“出道”时长千百年的古老历史建筑,“摇身一变”,以更年轻时尚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原本多是大爷大妈“遛弯”场地的天坛公园甚至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引得众多年轻人纷纷前往。

这和近期推出的文化创意节目不无关系。它们使用了一种沉浸式文化体验的节目形式,通过让嘉宾或是角色扮演,或是游戏通关,或是设计文创周边,把依托这些古建筑及与文物相关的,看起来“曲高和寡”的传统文化拉近到观众身边,让文物“高”而不“冷”,接地气、有人情味,不古板、够新潮,观众听着故事、玩着游戏,一边乐一边就把史料知识记在了脑子里,把氤氲在古老历史中的文化气韵浸润在心田,“寓教于乐”这个课题在这些节目里迎刃而解。

自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播出后,故宫的姿态渐渐地年轻鲜活了起来。而《上新了·故宫》与之前解说式的节目形式有所不同,不仅不设主持人,让嘉宾成为“新品开发官”跟着故宫专家进宫识宝,了解历史文物的前世今生;还加入了文创环节,每期节目嘉宾都会与顶级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一起设计打造一款故宫文化创意衍生品。这种创新让故宫加入“国潮”行列,“古”与“新”、“传统”与“时尚”之间的碰撞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

与早就“进军”综艺圈的故宫相比,《遇见天坛》还是北京天坛综艺首秀。在节目里,嘉宾以天坛实习生的身份在天坛进行学习和考核,带领观众在“古代的中央音乐学院”神乐署学习古典乐器、体悟“中和韶乐”的魅力,在圜丘坛演绎“清宫戏”复现“鸳鸯尺”的历史典故……戏剧演绎、游戏考核与答题任务相结合,让优雅的天坛活泼起来,让历史典故从枯燥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影像,流量明星的实习经历也掀起了“天坛打卡”的热潮。

未来,这种兼具鲜明的主题性、参与的互动性、过程的愉悦性和内容的文化性的“沉浸式体验”,还会在文化类节目里掀起更多的浪花。

02

戴上面具“戏精”上身

这么看来,“沉浸式体验”往往以一个IP为中心来拓展开发,让体验过程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都是属于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IP,除了这些文化类综艺节目,“沉浸式体验”也已经在各类线下文娱产业中遍地开花,沉浸式的景区、剧场、展览,甚至还有沉浸式自习室等,各种借助沉浸式体验的文化项目大放异彩。

今年年初,中国沉浸产业普及者“幻境”发布了《幻境·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发端于2013年的沉浸产业经过7年的良性生长,沉浸体验项目已经达到了1100项。这其中的很多项目,很“高、大、上”。最早如2004年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山水实景表演“印象刘三姐”,山峰的隐现、水镜的倒影、烟雨的点缀、竹林的轻吟、月光的披洒随时都会进入演出,成为美妙的插曲;再比如平昌奥运会上的“北京八分钟”,通过互联网+与中国普通百姓互动,人们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参与表演,科技感满满。

“印象刘三姐”

还有的项目走在了“新媒体艺术”尖端,让静态的展览“动起来”。比如,北京国家博物馆的“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展”,利用360°全息全景超高清激光投影设备和VR逼真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梵高超200幅画作的全息视频影像作品,以不同的主题和体验场景,将名画3D还原,游客进入展区就仿佛走入了梵高的生活,可以听到画中人物的交谈,鸟鸣阵阵,风吹树叶沙沙作响;

去年,日本美术团队TeamLab在上海开办了无界美术馆,馆中50余件艺术作品并没有固定的展示房间,它们可以“串门”互换房间,也可以交错重叠,光影的美感与音乐的配合,产生出的丰富而随机、变化无穷又转瞬即逝的效果,足以提供一次难忘的体验。

TeamLab无界美术馆

现在,“沉浸式戏剧”这种艺术形式也火爆得很。其最早起源于英国,一改以前戏剧的线性剧情模式,打造出多条剧情线,并打破了演员和观众“你站在台上演我坐在台下看”的对立,观众可以行走于演员之间,自由地选择不同的路线,甚至可以和演员一起演绎剧情,这种高强度的沉浸互动,让观众对于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容易产生共鸣。

从2013年《又见平遥》开始,到目前已经在上海演出的改编自莎士比亚《麦克白》的《不眠之夜》,以及在沈阳上演的《幡灵迷境》,在各大评分平台上都收到了积极反响。

就拿曾经在上海演出的《不眠之夜》举例,出品方特别打造了一座1930年的麦金侬酒店供观众自由探索,酒店内结合灯光、音效以及烟雾等元素搭建了如卧室、教堂、墓地、酒店大堂等90多个实景房间,观众戴上面具,就仿佛“戏精”上身,可以探索任意区域。在这样趋向真实的场景里,观众很容易被里面的故事情节感染。

 

03

“新瓶”不可装“旧酒”

在旅游领域,“沉浸式体验”不只拘泥于单独的某个景区项目,而是把整个景区甚至是线上的宣传、交通工具、住宿配餐、游乐项目以及演艺演出全都纳入空间。

2018年,美国加州迪士尼星球大战沉浸式乐园开业,50万张票,2小时抢空。迪士尼推出的互动应用程序“Play Disney Parks”APP,整合了园区内的各项游乐设施,游客可以用它翻译园区里的银河语言,并额外提供交互式冒险和体验。同时,国内位于苏州的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也是致力于延伸电影IP的场景体验项目。还有今年爆火的西安大唐不夜城也是沉浸式夜游的典型例子。

不过,说实话,“沉浸体验”在不少景区被“滥用”,诸多项目都会被冠以“沉浸式”的头衔。仔细一瞧,一个美其名曰“印象xx”或“xx千古情”的演艺,灯光绚丽“耀眼”,音响震耳欲聋,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却撑不住干瘪的内容;穿上古装或者民族服饰,照个20元一张“到此一游”相片……体验是有了,但似乎和“沉浸”相去甚远。

山东也一直在探索“沉浸式体验”。日前,《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发布,明确将实施“互联网+文化产业”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AR、VR、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此前,在济南,就有商家推出沉浸式电影主题餐厅,还有“实景沉浸式推理馆”;在青岛,还举办过沉浸式艺术体验展。

8月1日,山东首个沉浸式夜游项目“金宝星夜”启幕。该项目从游客视角出发,以主题街景、3D全息、映像科技、花车巡游为主题,规划设计非遗展示、娱乐体验、网红小吃、夜间动物园等特色板块,营造沉浸式互动夜游体验效果。

夜游项目“金宝星夜”

“‘沉浸式体验’潜力巨大,近年来在我国已广泛运用到‘衣食住行娱教医养’等各个领域,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也是当前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佳认为,“沉浸式体验”给人以不同于传统媒介的感官刺激,也深得受众群体的喜爱。

但当前沉浸式媒体技术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核心技术不成熟、技术人才短缺、应用生态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在文娱文旅领域接入“沉浸式体验”,既要把握机会,又要避免跟风,保留母产品的特点和灵韵。此外,还有研究表明沉浸式体验对儿童等特殊年龄群体的心理认知、塑造等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未来在采纳“沉浸式体验”项目时,要注意区分不同受众群体,让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

我们仿佛已经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沉浸”的沉浸时代,文娱、文旅、教育、购物都已经有沉浸体验项目进驻,但正如其他任何想要脱颖而出并且走得长久的产品一样,“内容为王,渠道制胜”是必不可少的两手准备,既不能“新瓶”装“旧酒”,更不能装“假酒”“劣酒”,“好酒”配“好瓶”才能让更多人品到“酒香”。

我们悠久的中华文明、繁盛的文化作品中从不缺醇香的“好酒”,“沉浸式体验”的出现就是这么一个“好看的瓶子”,它能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真正地走近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一片绿洲。来源|文创中国周报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畅利科技

16篇文章  |  3,285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