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感受郑州百年史:还原历史街景,1400切割灯勾勒成画,360°营造观赏氛围

文旅休闲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Nov 4, 2021 5:59:14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历史记忆与现代文化结合,重返老郑州

《穿越德化街》以1938年元宵节日军在郑州的大轰炸事件为原型,生动再现豫商在时代洪流中的大仁大义,将历史文化、城市记忆与现代文化结合,将历史情景再现,集中体现德化街“以德化人”的精神。以百年前的郑州市井为舞台,演绎了波澜壮阔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剧目打破了传统的观演形式,以沉浸式入场,将前厅设置成老式车站,营造出逼真的民国车站实景,由演员装扮的车站人员、小商小贩穿梭叫卖,熙熙攘攘,喧哗热闹。“尊敬的各位旅客朋友,1938次列车马上就要进站了,请拿好你的车票,耐心等待检票进站……”在列车员广播的画外音中,游客瞬间穿越至1938年的老郑州。

“现代化的舞台技术、沉浸式的视听效果真的超级赞。看完这部剧,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观众看完由衷感叹。

一部剧能如此受欢迎,往往由很多优秀的元素构成,比如导演思路、人物设计、舞美设计等等,《穿越德化街》成功也在于这方方面面。

作为文化旅游演出产品,必须要兼顾观众的接受度,不能只是一味地顾着自我的艺术表达,在团队设置、创作、设计编排和导演创意中,要讲述故事、表达情怀、传递情感、呈现文化、吸引眼球。同时还进行了艺术嫁接,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对“德化街”的舞台做了沉浸式的氛围营造,产生了令人惊艳的效果。

《穿越德化街》融入了大量的戏剧,创作理念也由专注视觉震撼的打造调转为引起观者心灵和情感的共鸣上。《穿越德化街》将“剧”和“秀”高度融合,既能通过演员演绎表达戏剧张力,又能利用舞台动作、灯光语言向观众传递感官震撼力,以期观众在经历了场内短暂的兴奋和刺激之后,还能在生活中被触动,被感动,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打破传统镜框舞台,打造多维度表演空间

剧院舞台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镜框舞台,采用360度的设计手法,将舞台空间分割为5大表演区,20多处表演点,主舞台为一个大直径22米的升降转台,能够360度旋转,且升降高度为9米。除此之外还配备了6套自行走车台,这是国内首次使用,自行车台能够根据剧情的需要,来变化场景形成一个个多维度的表演空间。如:一段铁路或一片废墟。

每一幕、每个变化都形成独立的表演空间;舞美采用极度写实和提炼分割的形式,以影像结合的方式营造出多维、立体、差异化的虚实变换体验感。舞台配置了透明屏,结构投影方式能够增强表演唯美、神秘、震撼等感官体验,采用戏剧光与SHOW表演相融合的风格,大开大合,时而含蓄,时而热烈。

布景则多采用实景方式,均为立面式设计,并没有大量使用屏幕只是使用了透明屏、结构投影方式增强唯美、神秘、震撼等感官体验,这大大强化了剧的真实感。

灯光成画,形成视觉冲击

灯光为画,为整部作品注入灵魂。灯光总整体设计上运用了“文旅+戏剧”双重布光方式,设计上既强调传统文旅演出的视觉冲击,又强调戏剧演出的重氛围和意境等特点。在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努力使灯光设计呈现符合整体演出情景的同时又兼顾视觉逻辑。

在“废墟救人”的段落中,舞维视界采用光景结合的方式,运用地逆一组1400切割灯具在舞美布景上勾勒人物剪影,烟雾萦绕,灯光随着表演和音乐将环境和人群渐渐隐去,特写光从“逝去”人物的上半身逐渐收拢到面部,通过前后的强烈对比,赋予其视觉和情感张力。同时在符合剧目需求的前提下利用灯光语汇表达人物情感,强化戏剧张力。

在一场“普乐园”的舞蹈段落里,灯光结合表演和音乐,环境光全部压掉,只用地面上演员身后的大功率全彩激光,结合大量的烟雾,激光采用类似“花瓣”的图案素材,随着演员的登场光斑逐渐放大,呈现出“花儿一样绽放”的视觉效果,随演员惊艳亮相,视觉效果非常好。

“炸铁路”段落,舞台的大升降台升起来,巨大的体量非常具有视觉冲击。结合该特点,灯光也运用了大量的光影效果。在设计上,运用一组地逆的1400切割灯,透过布景机械的“镂空”结构,将巨大的升降平台打出强烈的光束感,获得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来源 | 沉浸文旅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586篇文章  |  205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