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中国非遗产业规模突破1.4万亿元

工艺美术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Nov 28, 2019 9:24:34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日前,由西沐主笔的《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以下简称“报告”)在第二届中国非遗发展大会北京论坛上发布。

  日前,由西沐主笔的《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以下简称“报告”)在第二届中国非遗发展大会北京论坛上发布。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非遗产业核心层规模突破1.4万亿元。

1.jpg

  泸州分水油纸伞。中国新闻网记者邹立杨/摄

  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底,我国非遗产业核心层规模突破1.4万亿元。

  《报告》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分析了在世界非遗发展格局下,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背景、现状、问题、特点、规模结构、趋势、重点发展板块、战略路径及建议与对策等。

  《报告》的核心内容共分为二十多个部分,全文共计45万字,图表近100幅(个)。

  《报告》主体分为二十二部分,分别为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大背景,

  非遗的概念、内涵与特点,

  世界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分析,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问题,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中国非遗发展的市场与产业分析,

  中国非遗产业的基本构成及规模结构分析,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时代机遇,

  新时期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基本理念,

  新时期中国非遗产业发展的基本机制,

  新时期中国非遗资源管理的基本战略趋向,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

  中国非遗产业发展的平台化运营,

  中国非遗产业的科技融合发展,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化发展与区域综合开发,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

  中国非遗产业发展的前沿实践探索,

  案例研究:世屹文化创新共享平台及政策与建议等。

  为了分析研究的方便,还在《报告》的附录部分选编了非遗主要政策法规。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世屹文化集团依托丰富的多产业资源优势和渠道优势,成功打造了“商品交易平台+会员大数据+创新零售+实体经济+产业链金融”的综合性产业消费平台和共享经济生态圈模式,为健全我国非遗产业生态特别是非遗产业提供了有益启示,被选为《报告》研究案例。

  《报告》指出,我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非遗的传承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时期,面临三大问题:

  一是要客观系统地认识中国非遗发展的内在规律,认真解决好非遗发展过程中的抢救、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

  二是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看点上,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非遗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地位;

  三是必须解放思想,从系统性资源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推进中国非遗发展的未来格局。

  为此,首先非遗领域的发展需要一场新的思想解放。其次要深刻全面地理解中国非遗文化发展的时代战略使命。第三新时期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下大力气做好非遗文化的抢救保护工作;

  二是积极推进非遗文化及其资源与当代设计、时尚文化及新的消费业态相融合,推动非遗文化融入当代生活,适应当代生活方式;

  三是进一步提升非遗文化及其资源是我们民族最为独特的战略性资源的认知,进一步深刻理解非遗文化及其资源更是中华民族复兴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在能够进行非遗文化资源化、资产化的领域,大力推动非遗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

  四是进一步研究与认知我国非遗文化传播的内在规律,创新非遗文化传播的路径,积极推进利用市场机制、产业机制进行非遗文化传播的规律研究与探讨,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走出去”,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

2.jpg

  重庆主城首个非遗特色小镇——壹华里传统手工市集。《重庆日报》记者黄光红/摄

  《报告》强调,要全面理解非遗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首先非遗是一体四维的综合体。

  研究非遗还要注意关于发源地状态研究,仅仅进行文本及内容式的研究是不够的,必须关注非遗的鲜活性的状态,一旦离开这个状态去研究非遗,就容易走向概念化、文献化的路子,使非遗的研究失去立体性、系统性与历史性。

  所以,我们强调在非遗的研究分析过程中,既要重视非遗是一个整体,也要注意非遗研究分析的四个维度:

  一是本体内容研究,强调民族属性,特别是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增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强调以“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作为非遗的确认方式,特别是关注动态传承性。也就是要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在本体内容的传承发展上。

  二是非遗是发展中的非遗,是在时间过程中的非遗,不同状态下的非遗都有不同的时间或者是时代烙印。

  三是非遗都是在一定空间中生存发展的,空间概念是非遗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与标志,也就是说,非遗都是特定空间的产物,不同的空间,一定会对应有不同的非遗状态。

  四是非遗的发展都是开放的系统,环境是非遗系统进化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离开了环境,非遗系统就会瓦解与变异,从这种意义上说,非遗都是在一定环境下的产物。

  其次,要特别关注非遗的基本特点:

  一是民族性;

  二是地域性;

  三是主体性;

  四是多样性;

  五是独特性;

  六是脆弱性;

  七是艺术性;

  八是商业性;

  九是教化功能。

  在对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趋势研究的基础上,《报告》显示,仅对中国非遗产品产业的核心层进行相应的规模分析,据预估统计,2018年中国非遗产业规模保守估计为1.4万亿元。中国非遗产业规模结构见图1。

3.jpg

  图1 2018年中国非遗产业规模结构图

  在《报告》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非遗产业发展的结构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中国非遗产业规模发展迅速,特别是非遗业态的发展进一步丰富,新的业态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生发。

  二是中国非遗产业规模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可以讲,三分天下有其一。

  三是中国非遗产业发展的联动作用,表现在规模结构上就是有了核心层、外围层与辐射层的分布,三头并进,相互促进,带动了中国文化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

  四是在中国非遗产业规模结构中,非遗工艺品类产业、非遗医药类产业及非遗餐饮类产业是主导,超过了整个中国非遗产品产业规模的70%以上;非遗民俗旅游产业、以版权为中心的衍生非遗产业、非遗家具家居产业等,目前虽然所占的规模不是很大,但其成长发展最为迅速;非遗产品的支撑服务产业的规模也在迅速提升,成为中国非遗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发展板块。

  五是中国非遗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六是中国非遗资产管理的规模不断提升。

  《报告》研究发现,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不断明晰。

  首先,中国非遗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战略共识:

  一是非遗发展的宏观背景是全球化进程的深化。

  二是非遗安全是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

  三是在当下或者是以后较长的一段时间,非遗发展过程中的抢救与保护还是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出新与变异的边界,既要强调传承出新的活态化过程,又要防止过度开发而带来的扭曲变异。

  四是非遗文化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深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非遗资源是一个民族最为重要、最为独特的财富,既是赖以生存的精神财富,又是不断发展的物质财富;非遗文化及其资源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路径与突破口。

  五是非遗文化消费是一种深刻的文化体验,所以,非遗资源系统化、非遗产品、非遗市场、非遗产业发展的过程,既是一种消费过程,又是一种非遗文化的体验过程,更是一种非遗文化的传播过程。

  六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非遗资源的梳理、挖掘、发现、使用等管理工作是核心。目前,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能把非遗的抢救保护工作与非遗资源的管理工作对立起来,非遗及其产业的发展,是非遗资源活化的基础与动力;更不能把非遗的传承保护与非遗的市场及其产业的发展对立起来,他们都是非遗发展过程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七是非遗资源与当代设计的融合发展是非遗进入当代生活,融入当代社会与文化生活的重要路径,更是产品创新与产业融合的重要路径,是非遗在当代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

  八是互联网及其机制的发展,在为非遗的传播、传承、交易、市场与产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更带来了巨大的生机与发展的空间。

  其次,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战略原则越来越明确,主要包括:

  一是有利于促进我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安全;

  二是有利于促进我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生态建构;

  三是有利于促进我国非遗传承与传播;

  四是有利于促进非遗市场与产业发展;

  五是有利于推动非遗支撑服务体系形成;

  六是有利于建构以非遗产品平台化交易为基础的非遗产业生态。

  第三是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越来越精准

  构建多层次的基于平台化非遗产品交易模式的产业生态发展平台,逐步建成与基于平台化非遗产品交易模式的产业生态核心功能和龙头作用的战略定位相适应、结构合理、主体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安全稳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使多层次资本市场成为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创新体系、提升核心功能、扩大直接融资、实现基于平台化非遗产品交易模式的产业生态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

  第四是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战略的框架越来越完备。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国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是目前非遗及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二是中国非遗及其产业的发展,最终是要有效地建构与发展非遗的生态,不建构有效的非遗发展生态,非遗的传承发展及其市场、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更大的制约;

  三是完善非遗产品平台化交易制度是产业生态建构发展战略的基础;

  四是功能全面的非遗产品交易平台是非遗产业生态建构发展战略的重点;

  五是非遗产业生态的形成需要全面的非遗产业链参与到平台化交易中;

  六是以平台化交易支付能力为非遗产业建立产业生态;

  七是加速以新消费业态为新的基础来建构非遗产业生态;

  八是以综合服务,特别是综合金融服务的平台化交易参与建立非遗产业生态;

  九是以新科技融合支撑服务为依托建立非遗产业生态。

4.jpg

  工作人员向中国经济网记者展示非遗平遥推光漆器制作的彩绘步骤 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摄

  第五是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越来越科学可操作。

  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使命就是不断推进中国非遗资源的活化,具体来讲,其战略路径就是一个平台二个方面五条路径:

  一是一个平台:建构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这个平台除了基本的展示与交流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非遗及其产业资源整合与资产化平台,产业要素市场与产业资本市场平台,如通过建立相应的非遗及其产业基金、非遗及其产业设计服务中心等,为非遗及其产业要素市场、资本市场等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二是二个方面:

  第一,在当下,非遗及其产业的抢救保护依然是重点;

  第二,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非遗及其产业资源的梳理、挖掘、发现、使用、转化等工作是核心。

  重点抓好在保护非遗及其产业的自洽性或者是非遗及其产业要素自主系统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推动非遗及其产业资源与要素,通过现代设计的理念与手段,进入当代人们的生活之中。

  三是五条路径:

  第一,通过当代设计培育非遗及其产业链条,推进非遗产品与消费品进入当代生活;

  第二,通过市场机制的推动,进一步利用市场交易创新,让非遗产品、非遗体验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第三,通过发掘新的非遗及其产业消费需求,推进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时尚化进程,创造非遗及其产业新的需求,从而使非遗消费(物质与精神)进入当代生活;

  第四,通过“互联网+”使非遗产品、非遗及其产业文化等的推广与传播大众化,在与新的生活方式融合过程中,通过跨界创新融合,推动非遗及其产业进入大众生活的进程;

  第五,通过交流互动发展体验消费,推动非遗+旅游这一新业态的快速发展。

  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上,《报告》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对策建议:

  一是提高认知水平,搞好战略规划工作与顶层设计工作;

  二是在认知内在规律与探索资源配置中转变政府职能;

  三是把非遗发展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

  四是抓住核心推动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建构市场与产业体系,提升核心竞争能力与水平;

  六是加强非遗行业职能建设,完善非遗行业管理体系与组织;

  七是围绕需求大力培养各层次人才;

  八是基于新科技融合提升发展的智能化水平与能力;

  九是以法制化建设为抓手推动监管创新。

  《报告》主笔西沐特别强调,从当下来看,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与新时期非遗传承发展自身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严重不相符,已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需求。

  我们要有更高的站位,在更高的水平上,进一步推动与发展我国非遗文化建设。

  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新时期非遗文化传承发展历史使命:

  一是要继续更好地做好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目前这是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工作重心与基本的发展底线;

  二是要为人们美好生活建设服务;

  三是要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资源、新的动力;

  四是要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世界文化多样性,建设命运共同体建构做出积极的贡献。

  据西沐介绍,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李可染画院)、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陕文投)《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的编制与发布已经是文化产业智库的常态化研究与管理工作,接下来将继续强化协同合作,不断完善,每年持续推出质量更高、影响更大的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研究报告。

  2019年11月27日,由中国民协非遗资源管理评价研究委员会、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爱心委员会主办,世屹文化集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非遗发展大会北京论坛召开。会议上,由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李可染画院)、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陕文投)发布了由西沐主笔的《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年度研究报告[2018—2019]》。据悉,这是我国目前首份常态化发布的关于中国非遗及其产业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来源|艺术经济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4,473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