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如何评选出来的?

思想互动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Oct 11, 2019 9:30:01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10月10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就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第八批国保单位”)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读。

  2019年9月26日,国务院第65次常务会议核定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国务院将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这是我国文物工作的一件大事。10月10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就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第八批国保单位”)相关情况进行了解读。

1.jpg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潭柘寺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尹彦宏 摄

  申报遴选相关资料

  2018年7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第八批国保单位申报和遴选工作,截止到2019年2月,共提交了3123个申报项目。

  3月以来,国家文物局按照程序对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核定,邀请来自56个部门和单位的99名专家进行了评议和投票,组织了71名专家对176个有疑问的项目进行了实地复核,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形成了推荐名单。

  7月,国家文物局就推荐名单书面征求了相关部门的意见,也采取不同方式征求了部分省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并对推荐名单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9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按照《文物保护法》第十三条规定,将推荐名单报请国务院核定公布。

  第八批国保单位共762处,另外还有50处与此前已经核定公布的国保单位合并。从类型看,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墓葬30处,古建筑280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其他12处,从省级行政区域看,这一批入选较多的省份有山西、河南、浙江、安徽、湖南。

  截至目前,全国国保单位共核定为5058处,包括古遗址1194处,古墓葬418处,古建筑2160处,石窟寺及石刻30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52处,其他27处,国保单位总数比较多的省份是山西、河南、河北、浙江和陕西。

  为了切实加强国保单位保护利用工作,尤其是加强第八批国保单位的保护管理,国家文物局将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抓好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将会同各省级人民政府,扎实做好第八批国保单位保护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完善记录档案,设立保护标志,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落实管理机构和责任。同时,督促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进一步落实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文物保护措施,确保文物安全。

  (二)开展部门合作,破解保护难题,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出台有针对性的、管用的政策,推动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要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切实将文物资源的保护红线和刚性要求纳入到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将文化文物安全纳入到国家战略。

  (三)深化保护利用改革,让文物活起来。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深入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工作,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让广大百姓分享保护成果,让文物活起来,在当代社会当中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2.jpg

  国家文物局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刘天一 摄

  国宝单位申报没有固定周期,

  但有一定遵循

  问:第八批国保单位申报遴选工作是2018年7月启动的,国保单位的申报遴选是否有固定的时间周期?本次第八批国保单位的公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刘玉珠:确切地说,国保单位的评选没有比较固定的周期,但是也是有一定的遵循。

  1961年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一批1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以后国务院于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2006年、2013年陆续公布了第二批至第七批国保单位。除了特殊时期,大体上维持了一届政府公布一次的频率。所以,没有固定周期,但是有一定的遵循。

  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最早是1956年国务院《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来的,1961被写入了《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被写入了《文物保护法》。实践证明,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作为文物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的制度,是符合我们国家国情的,这个制度制定以来,对我国文物的保护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在新形势下,我们系统地梳理了文物资源,由国务院新核定公布一批国保单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有利于更好发挥文物的系统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对涵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这方面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

  另一方面,由国务院新核定公布一批国保单位,尤其是将突出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伟大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文物核定公布为国保单位,有助于带动地方人民政府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物保护管理力度,促进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发展包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申报遴选有四个特色

  问:第七批国保单位有1944处,而本次第八批国保单位只有762处。这一数量上的差距是有意为之的吗?第八批国保单位的申报遴选有哪些特色?

  宋新潮:第八批国保单位共762处,低于第七批的1944处和第六批的1081处,高于第一至五批。在最终数量上,国家文物局并没有预设目标,目前的数量是严格遴选的结果。

  本次申报遴选工作的特点,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是明确遴选原则。我们之前做了研究,确定了一个原则,“价值优先、质量第一、完善体系、填补空白”,填补空白就是填补前七批在构建中华文化特征上、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方面的空白,包括展示近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整个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二是拓展了申报渠道。过去申报都是由县市报到省,再由省报到国家,最后参加评审。这个渠道依然是我们的主要渠道,但同时我们请不同的部委和相关的部门来推荐,包括军队、国防科工委、各个民主党派等,这样有很多的推荐更加专业,而且推荐项目整体来说质量也比较高。

  第三是尊重产权人意愿。过去也有,但是过去没有特别明确在申报之前是否征求产权所有人的意见,这次非常明确的要求要征求产权所有人的意见,他是否愿意把它列入国保单位。为什么要征求产权所有人的意见?因为这是他的个人财产,如果把它列入国保单位,实际上更强调了它的公共属性,所以我们尊重产权所有人的意见。还要考虑将来我们对于私人文物的补偿。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这次对私人产权文物的问题有了一个非常明晰的做法。

  第四是突出申报重点。在考虑体系完备的情况下,我们明确提出申报重点是反映中华民族创造力与精神追求,能够承载国家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存在直接联系,反映新中国和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文物遗存。

  这四个特点是这次第八批国宝单位遴选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从工作角度来说还有一个特点,在这次申报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如何通过申报促进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督促各省首先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文物构成也要非常明确,过去说就是这一片,但实际上到底包括哪几间,包括哪些部分要明确化。还有一个角度,除了一些重大的、重要的新发现,其他申报项目大部分都要强调首先是省级文保单位。

3.jpg

  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成琪 摄

  我们基本摸清了全国革命文物的家底

  问:我们注意到,第八批国保单位名单里近现代革命文物的比重增加了,可否介绍一下我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情况和今后的工作重点?

  刘玉珠:革命文物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也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革命文物的物质载体,也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深厚滋养,应该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2018年7月,中办和国办出台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对于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个文件发布以后,全国各个省都高度重视文件的落实。国家文物局也积极作为,我们现在基本摸清了全国革命文物的家底,联合有关部门公布了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这个片区涉及到20个省、110个市和645个县,我们还出台了《革命旧址保护利用导则》,编制了《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启动了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利用试点。

  本次一共有138处革命文物纳入了第八批国保单位体系,这也是我们国家文物局在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的一个务实举措,必将会对我们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水平有进一步的提升。我们也将以这一次公布第八批国保单位为契机,来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力度,继续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经过和中央进一步沟通,今年还要准备召开全国革命文物工作会议,这个会议将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进行具体部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只是在1992年召开过一次革命文物工作会议,这应该是时隔22年以后,我们再一次召开这次会议。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革命史实的研究和革命文物价值的挖掘,进一步加强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统筹规划、整体保护和展示利用,进一步发挥革命文物在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中的作用,切实做到保护好革命文物、弘扬好革命精神、传承好红色基因,特别是要继承好革命文化。

  第八批国保单位较好地体现了

  我国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

  问:能否透露一下第八批国保单位本身有哪些特点?比如有哪些代表性的文保单位?有什么样的类型或者覆盖面怎么样,有什么样的特点?

  宋新潮:从总体来说,除了考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之外,还包括了教育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军事遗产、铁路文物等,覆盖面广,较好地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对我们的后续保护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占比大幅提高,结构进一步完善。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占了30.7%,接近1/3,远远超过了第六批和第七批,第六批是19.15%、第七批是16.98%。还反映了新中国的特征,前七批里面反映新中国成就的文物只有22处,这次增加了40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分得到了加强。

  第二,古建筑类型更为丰富,价值更为多元。这次从古建筑角度来说,更多体现的是拾遗补缺,我们有哪些类型过去没有充分重视的,比如刚才涉及到的教育、科举考试的文物过去并不多,这次把这一部分做了补充。此外,还有仓储、磨房等,能够反映生活的文物,这次在古建筑方面得到了加强。当然在这个方面还想讲一个特征,就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建筑的保护,比如这次增加了纳西族、藏族、瑶族、傈僳族,还包括一些其他少数民族建筑。过去我们重视不够的,在这次得到了体现。

  第三,古遗址古墓葬重点突出,异彩纷呈。这次的古遗址应该说有一半以上都是这些年的重要考古发现。有的是十大考古发现,有的是十大考古发现的入围项目,很多是很重要的。比如长白山神庙遗址,就是非常重要的发现。还有像大运河,大运河板闸的发现,提高它的保护级别。

  还有就是过去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承诺的,是中国政府积极履行申遗承诺,比如广西花山岩画37处文物并入花山岩画,过去申报广西花山岩画的时候是做过承诺的。在古遗址中还有沉船,这次有海南的沉船遗址,对于如何保护水下文物是有探索性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也具有重要作用。

  整体来说,这次列入的762处应该说还是可圈可点,而且很多的文物价值依然很高,因为过去没有报,这次都把它列入到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分类施策 最大限度释放文物的活力

  问:一直以来,民众可能都认为如果被公布为文物,或者文物保护的等级提高之后它可能就不能动了,八批国保单位共达到5058处,这是否意味着今后我们对文物保护更严格?请介绍一下国家文物局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方面,尤其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之下,在活化利用方面会有什么新举措?

  刘玉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和利用上会越来越严格,当然这个越来越严格不是说列入了以后,将来在用的方面就有很多限制,或者不让利用了,也不是这样的。从国家文物局掌握的情况来看,社会比较关注的和反映比较强烈的就是关于文物的利用问题。国家文物局对文物的利用一直是持一个开放和鼓励的态度,而且近几年来,我们先后出台的多个重要文件,都是把文物的利用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因为在利用的过程中,首先前提是保护好,保护好了以后,充分的利用,让更多的人接触到文物,让更多的人了解文物的价值,才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的保护和利用上来。

  其实保护和利用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也能够起到相互转化和促进的作用。所以,把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处理好,不仅对文物本身,而且对于文物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都是很重要的。国家文物局陆续出台了一些配套性的政策,当然还有一些比较重大的政策正在制定的过程中,我们出台了《关于文物建筑开放利用导则》,鼓励古建筑也好、近现代建筑也好,在保护好的前提下,为社会服务。

  利用社会资源保护文物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家文物局为此召开了各个方面的座谈会,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去年年底开始,在江苏省南京市和苏州市进行了社会力量特别是民间民藏保护和利用的试点。今年8月,我们在江苏召开了一个座谈会,情况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大家的积极性也充分得到了发挥,这对于民藏保护和利用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在政策上,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落实好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在文物的利用方面,我们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分类施策、区分施策的思路,不断出台促进文物的活化利用方面的新政策,最大限度释放文物的活力,讲好中国故事,突出展现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增强文化自信。

  我还要强调一下,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对于我们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继承革命文化,是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提升国民素质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而且在这个方面它是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所以这篇大文章做好了,不仅对文物工作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建设特别是文物服务于经济社会大局这个方面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2,915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