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了这100件国宝,你就能掌握半部中国文化史

产学课程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Jul 31, 2019 9:40:39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一台手机,一个APP,一副耳机,《中国百大博物馆》课程便可让公众拥有自己的“掌上博物馆”,使博物馆海量资源被更畅通快捷地传播与分享,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群体。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公众走进博物馆,参观博物馆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公众对博物馆有了更多的期待,希望能随时随地走进更多博物馆,从中汲取历史与艺术的养分。

  与此同时,互联网与手机终端的不断发展,使得在线文化体验成为公众学习的一大趋势。

  其中,由于音频体验的灵活性、即时性,“听书”、“听知识”已成为人们工作压力之余有效的充电手段和休闲手段。那么,如何让博物馆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声音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为此,《中国百大博物馆》文物简史课程特别携手100位来自各博物馆的顶尖讲述人,娓娓道来博物馆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用100件“国宝”呈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为听众展现一个书本之外、触摸之间的文化历史。

  国宝来了!百大博物馆文物精讲

  亮点一用声音打造“掌上博物馆”

  一台手机,一个APP,一副耳机,《中国百大博物馆》课程便可让公众拥有自己的“掌上博物馆”,使博物馆海量资源被更畅通快捷地传播与分享,以满足不同需求的群体。

  不论是想逛遍全国知名博物馆的发烧友,还是听不够博物馆讲解器的故事迷;不论是渴望提高文物鉴赏能力的收藏入门者,还是想透过国宝了解史书真相的历史爱好者,以及希望和孩子一起探索博物馆的家长,都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收藏,满足他们对博物馆的学习需求。

  在为听众提供更便利的学习渠道的同时,《中国百大博物馆》也希望通过有趣的内容、亲切的形式,让更多平台用户从“听见博物馆”到“爱上博物馆”,促进和帮助博物馆挖掘潜在观众。

1.jpg

  亮点二全国博物馆集体发声

  如今,以博物馆为主题的音频课程并不在少数,但真正系统性地将众多博物馆汇集在一起,集中录制、互相点评,以共同讲述中国文物简史的节目并不多见。

  而《中国百大博物馆》课程则集结了综合性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独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西安半坡博物馆,以及主题性博物馆如中国航海博物馆、北京汽车博物馆、世博会博物馆等,无疑是一次全国博物馆的集体发声。

2.jpg

  同时,课程中精选了每座博物馆的代表性藏品,包括有“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之称的四羊方尊,被梁启超誉为“中华第一古物”的传奇石鼓,古代黄金工艺辉煌代表的太阳神鸟金饰,全世界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后母戊鼎,千年不锈、依旧吹毛断发的越王勾践剑等。

  这些文物涵盖了钟鼎铭文、琴棋书画、金石玉器等所有收藏门类,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可以说了解了它们,就等于掌握了半部中国文化史。

3.jpg

  课程的主讲人更是各家博物馆最亲近文物、同时又是最懂观众的人。他们中既有多年从事文物研究工作的学者,也有给众多中外领导人做过讲解的金牌讲解员,还有数十年如一日服务了数万公众的专家型讲解员。

  他们与文物朝夕相处,最了解观众的好奇心所在,知道观众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还会预见性的推测出观众可能感兴趣的知识点,并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观众解读文物背后的故事,将自家的“镇馆之宝”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同时,他们还会引导听众从文物本身出发,思考其历史意义,鉴古知今,透物见人。

  亮点三百件国宝首次集体呈现

  区别于传统的文物解密或者历史猎奇形式,此次《中国百大博物馆》课程将讲述的重点放到了文物的规制、技艺、铸造特点以及文化背景之上:

  从小小的商鞅方升说起,讲述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

  聚焦三星堆青铜面具,破解古老文明背后的文化密码;

  通过汉阳陵的女性陶俑,讲述汉代相关的女性艺术文化;

  聆听“中华第一古物”石鼓的故事,开启一场跨越千年的研讨会……

  每一个文物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藉由这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明的100件文物故事,听众可以便了解这100个改变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以及贯通中国文化和艺术中不容忽略的500个知识点,在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串联起一部有据可查、真实可塑的中国历史。

4.jpg

同时,听众也可以从这100件文物出发,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例如,郑和下西洋不仅带来了绘制元青花的钴料,改变了中国瓷器的格局;还带回了斯里兰卡的蓝宝石;还促进沿线的贸易,带动了外销瓷……通过详细的解读,让听众根据100件文物完成自己的知识拼图。

  文物课程,不同于其它,中间难免会引入一些晦涩难懂的典故,名词及生僻词。对此,此次课程特别在音频下附上文案注解,以帮助听众更好地从文物与历史中汲取养分。

  大英博物馆馆长曾说过:

  “人们创造物件,这些物件中的大部分就如同古代的难民,它们在博物馆中找到避难所”。

  然而,在今天,仅仅让文物躲藏在博物馆中“避难”早已无法满足人们对它的需求,文物真正的归属应该是在你和我的思想里,口口相传的文物故事同样是文明的传递和延续。换而言之,当听众听完一篇文物简史,便已经和文物融为了一体,成为了精彩历史的一部分。

5.jpg

来源|文博圈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2,981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