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 | 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景德镇宇宙瓷厂的DIBO变身

文创园区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Dec 5, 2018 3:52:31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工业遗产保护项目能给城市带来长效的发展吗?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期的实践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工业遗产保护项目能给城市带来长效的发展吗?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在景德镇“陶溪川”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一期的实践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片占地0.11平方公里,拥有8.9万平米建筑面积的工业厂房,经过五年的规划、改造、运营之后,成为了景德镇的“城市触媒”,产业园一期在银行估值成倍跃迁,为“景漂”人群提供了工作、生活场的所,为市民提供了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这片“叫好又叫座”的工业遗产,得益于眼光长远且切实落地的规划设计,和设计主导的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DIBO)操作路线。陶溪川文创园区已经成为了景德镇陶瓷产业、文创产业的集聚地。城市在借力工业遗产和文化积淀,努力摆脱传统陶瓷产业受阻、产业工人失业、社会活力丧失的困境,开启新的发展路径。

  工业厂房改造成的文创园区

  江西景德镇市区昌江以东,有一片北靠凤凰山,南面老南河,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陶瓷工业厂区,被称为“十大瓷厂”片区。2012年,这片集聚了“陶瓷”、“溪流”和“山川”的厂区成为了“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文创园区),其中的宇宙瓷厂成为了文创园区一期所在地。

  经过四年的规划、设计和施工,2016 年10 月18 日,陶溪川文创园区一期开园,景德镇陶瓷工业遗产博物馆(陶溪川博物馆)投入使用,一系列设计机构也相继入驻,以公共建筑和公益功能的定位向公众亮相。

  陶溪川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鸟瞰

  陶溪川博物馆是文创园区一期的核心建筑,修复前是宇宙瓷厂的烧炼车间。这座厂房的改造工程2017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创新奖。博物馆完整展现了景德镇陶瓷近现代的工业场景,同时植入了新的功能,给园区和城市带来生机。

  陶瓷博物馆外景

  厂房屋架完全保留了原有木结构的形式和尺度,采用钢材增加整体结构的强度。伴随新的结构体系建立,博物馆室内新增了夹层展示空间,从那里可以俯瞰两个清代圆包窑和第二代煤烧隧道窑生产线。

陶瓷博物馆内部的隧道窑和圆包窑

  建筑立面的改造体现出老厂房的建筑风格和材料,旧厂房立面的砌砖方式被保留或者加以变化融入博物馆立面。博物馆南侧新建了水池,保留建筑与水面上的倒影相互辉映,成为整个园区公共交流活动的场所。建筑周边的烟囱和全部树木得以保留,使博物馆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门前铺地使用原厂房墙面材料、铺地图案融入瓷窑立面造型元素进行再创造

  陶溪川博物馆除展陈功能外,还为社区发展提供了空间。博物馆内部展示与景德镇陶瓷工业相关的珍贵实物,如房契、地契、草鞋、具有年代感的生产工具等,整合工业遗产保护、文化历史展示、社区记忆和认同感。改造方案利用厂房自身的跨度,沿主要界面设置小型的商业空间,与博物馆的展示路线分离,形成休闲、零售一体的复合型空间。

  陶溪川博物馆沿街商业单元

  博物馆两侧的锯齿形厂房根据采光需要设采光庭院,一侧作为艺术家、艺术机构工作室,伴随软性创业平台的搭建和艺术家培养模式的配合,满足年轻人教育培训、创业就业、生活服务,乃至定居的长期需求;另一侧空间则开放给更受当代青年人喜爱的多种艺术形式,如3D 打印、音乐工作室等,超越了陶瓷产业的新业态。

  运营一年之后,文创园区一期文化产业投资总额达到6.14 亿元,园区内从业人数5200 人,年营业收入达5.8 亿元,纳税总额3480万元* ,为老瓷工和“景漂”艺术家的创作、生产提供了空间。

  然而,这片“叫好又叫座”的文创园区,在五年前还是景德镇的一片“城市废墟”。宇宙瓷厂自1996 年破产后,逐渐成为了“瓷都”衰败而没落的街区,昔日的“中国景德镇皇家瓷厂”成为了城市里十万产业工人的昨日回忆。这五年间的剧变,源于一个工业遗产保护项目。

  * 数据来源:经济参考报财智周刊2017年11 月17 日报道《陶溪川:将老窑址打造成创意空间》作者:记者邱黎吴亚芬

  遗产保护,能让老工业厂区变身吗?

  2012年,景德镇面临工业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双重瓶颈。作为我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陶瓷工业与景德镇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当时景德镇市区内的陶瓷工业遗产主要包括两部分:从唐至明清的古瓷窑址和作坊,沿自北向南的昌河分布在古城细密的街道肌理中;建国后新建的“十大瓷厂”,则纵深分布在两条城市主干道沿线,这些工业厂房历史多在50 年以上,保留下来的陶瓷生产设备了反映不同时期生产工艺的特点;工业建筑本身也具有包豪斯风格,有工业遗产属性。

  景德镇陶瓷遗址分布图

  景德镇的工业厂房和陶瓷作坊

  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十大国营瓷厂迅速衰退直至关停转制,几万制瓷工人下岗,陶瓷技艺人才流失严重,景瓷、厂区和整座城市一同陷入了困境。十大瓷厂片区厂房建筑无人维护,生产设备闲置,空间缺乏有效的功能注入,逐渐凋敝。

  当时,景德镇市政府邀请清华同衡遗产中心对整座城市的工业遗产保护进行研究,寻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出路。同衡团队对景德镇的陶瓷遗址分布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维度的梳理,对全城370万栋建筑做了遗产价值评估,明确了有价值的工业遗产的分布和建筑质量;最后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决定将产权清晰、建筑质量相对较高的城东十大瓷厂片区作为城市副中心进行整体保护利用。而在整个“陶溪川”片区中,宇宙瓷厂地块各方面条件最为成熟,被选为文化创意园区的启动区,规划为工业遗产博物馆群。

  景德镇历史建筑评估

  城市设计阶段陶溪川文化创艺园区总平面

  文创园区一期的规划注重公益性质,旨在为城市市民和年轻人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和文化活动场所,“让景德镇人喜欢景德镇”,是文创园区建设的唯一目标。当聚集起足够的人气时,后续开发的商业价值就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城市副中心的商业潜能就会被挖掘出来。

  遗产地DIBO方法的试验田

  规划团队深耕遗产领域数十年,一直在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路径,已建成福州三坊七巷、南京老门东、晋江五店市等一批对当地有重大意义的项目成果。陶溪川项目的一开始,规划团队就在思考:遗产项目是否能给城市居民带来就业的可能?是否能让遗产地的居民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进步?是否给城市带来了长效发展的可能性?遗产修缮,只是一个开始,如果局限于此,难以让遗产“活起来”,并拥有可持续的生命。

  规划团队认为,更加有效的做法是把产业链继续向后端延展,以规划咨询设计(Design)为主导,投资(Investment)、建造(Building)、运营(Operation)协同,在遗产观的统率下共同对遗产地发挥作用。这就是遗产地活化的DIBO方法(设计主导的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从2012 年起开始逐渐积累社会资源,尝试直接对遗产地进行投资、注入产业和业态,进行地推运营操盘(商业和业态管理、招商、物业、宣传推广、活动组织),这个合作联盟通过项目的累积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如今的DIBO 联盟* 。而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一期,就是DIBO联盟的实验案例。

  遗产地DIBO方法的操作路线

  * 2016 年DIBO 平台正式成立。平台由清控人居遗产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旨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术科研机构、政府性平台机构、社会组织与企业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项目开展过程中各方共识的达成,推动并保障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活化过程中的优质资源对接、高质量落地与可持续管理,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地融入城乡人民生活。

  

  陶溪川的DIBO实践

  陶溪川文创园区一期的规划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营造宇宙瓷厂工业场景 — 植入适应年轻人的内容(业态)— 激活业态、吸引源源不断的“景漂”走进来 — 构建陶溪川IP,带着品牌走出去。

  D端(设计)

  在政府、业主、设计师构成的设计联盟中,政府在决策层面给出了重要支持,使整个厂区幸免于拆除,使工业遗产保护成为了建设主题,并在资金支持、社区联络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设计师则在D(设计)B(建造)O(运营)中全过程跟进,前期对建筑历史、结构安全进行研究,与社区和业主联合策划。

  除设计控制以外,对建造过程全程指导并随时解决问题,并对后续业主(当地小业主,商家)进行相关的休闲文化商业引导,确保建筑及其环境的完整性;社区参与互动则是项目建设中重要的支撑因素:曾经的老工人自发“重回瓷厂”;艺术社区、青年学生、周边社区居民对项目提出了若干次重要建议。主体与环境建设完成后,社区将其作为了举办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建筑与社区的互动仍然在不断持续和深化。

  “流动的盛宴”当代玻璃艺术展于2018年7月1日至8月5日,在陶溪川文化创意园区举行,展览期间还举行了数场以玻璃艺术为主题的讲座

  I端(投资)

  陶溪川文创园区在投资上采取了政府独资、DIBO 联盟指导的方式。2015 年,景德镇陶文旅集团成立,服务于陶溪川的建成和运营。在具体融资过程中,陶溪川在设计团队的帮助下,先后申报成为江西省环鄱阳湖经济带示范项目、国家首批十大文化产业园区,获得了若干产业支持和政策性专项资金支持。

  作为国有的城市公共资产,陶溪川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在文创园区一期开园、常态化运营后,陶溪川的银行估值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成倍跃升,避免了后续投资匮乏的窘境。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具有长远眼光且切实落地的规划设计,对城市“资产包”的保值和增值具有重大意义。

  B端(建造)

  陶溪川文创园区的业主和设计方均深度参与了建造过程。在工程建设中,设计团队全程参与并结合现场遗存的清理情况及挖掘情况,在施工现场不断进行方案优化调整,使现场跟进指导施工成为设计工作的常态。业主对设计团队尊重甚至无条件服从,对细节反复控制,使得陶溪川的建设水平远远超出当地的平均施工水平。

  博物馆屋架施工过程

  O端(运营)

  陶溪川文创园区的运营经历了外包式运营、业主全盘运营、联合运营三个阶段。早期的外包运营虽然引入了成熟的商业品牌,但现金流的工作逻辑试图最大限度挖掘园区每平方米的产值,压缩了“景漂”一族的生存空间,与陶溪川一期公益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定位相冲突。而业主全盘自行运营的方式又缺乏“效率优先”的原则和精细化的成本管控。目前的园区运营团队是在商业管理队伍中混编专业团队和业主团队,平衡前两种运营模式的弊病。

  为了给“景漂”人群提供体面的工作环境和展示技艺的平台,陶溪川策划了“邑空间”项目,为近6000名景漂创业青年提供了实体空间,展示和销售具有代表性的、生产能力强的创意作品,又从线下商城里优中选优,为创业青年打造O2O销售平台,陶溪川文创旗舰店已于2018年四月份在天猫、京东正式上线。

  文创园区内的“邑空间”商铺

  运营团队还突破了陶瓷产业的边界,策划了吸引城市年轻人的系列音乐活动。2018 新年音乐会和2018 年6 月的宇宙音乐节,成功吸引来大批音乐爱好者,使陶溪川成为了景德镇新兴潮流文化的发源地,为城市市民和年轻人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公共活动场所。

  2018年6月16至17日“陶溪川宇宙音乐节”吸引了大批音乐爱好者

  为了实现陶溪川文化品牌输出的目标,“D”平台的推广使陶溪川入选了住建部城市设计教材,成为全国十大文创园区。年轻艺术家们所创造出的作品,在故宫文创平台“御窑馆”名列销售榜前三。不断扩大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价值,使陶溪川二期的前景充满希望。

  陶溪川文创园区的成功经验可以归结为两点:首先是对厂区城市性的把握与塑造,在公益性的基础上将“景漂”人群的生存和发展、当地社区的需求与项目运营联系起来,在为遗产地“塑形”的同时“铸魂”;另外,DIBO的探索,尤其是策划运营层面探索,保证了陶溪川的活化在规划设计主导的价值观下,得到高质量的执行,并为遗产地找到可持续的运行模式,融入当地的社会经济。(来源:AC建筑创作)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721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