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上海旅游演艺如何综合带动效益?

文旅休闲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Nov 28, 2022 4:50:46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文化是旅游产品的核心灵魂,旅游是文化实现资本化、产品化、走向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文旅融合从交互到共生,从简单融合到深度融合经历了数次发展、演变与迭代。

 

随着文旅消费需求迭代升级,融合、跨界、创新,引领消费大规模回流,带来了文旅产业结构性调整、重塑和升级的新机遇。

历史风貌成功“牵手”商业文明的新天地,是上海推进文旅融合、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缩影。近年来,上海深度挖掘历史文化积淀,用足用好都市旅游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各类演艺场所已达近千处,旅游演艺场次上万场,充分展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据统计,目前,上海各类演艺场馆有近千处,包括Live house(小型专业演出空间)315家、各类剧院剧场(艺术中心)等实体演艺场所604家。尤其是迷你型的沉浸式演出流行以来,“上个酒吧”“逛个弄堂”就能观赏一出自己喜欢的戏剧,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在文旅深度融合大潮下,上海旅游演艺市场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大势。

演艺活动丰富多彩

旅游演艺成全市演出重要部分

从自身资源禀赋来看,上海推动文旅融合起步较早、基础较好。长期以来,上海一直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质。上海的重要功能以及区位优势,也有利于这座城市统筹国内国外旅游资源,打造旅游枢纽。早在1997年,上海就开展了一场关于旅游发展的大讨论,上海旅游发展必须融观光、商业、文化于一体,成为各方共识。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游客和旅游演出的观众以境外人士为主。1982年建成的上海杂技场是上海最早的旅游演艺场所,每年接待观众40多万人次,其中外宾占70%—80%,包括各国党政领导人和高层次的代表团成员,还有众多的旅游者、经贸人员、在华专家及留学生等。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市场的繁荣,游客对观看演出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其他艺术表演样式也进入旅游演艺市场。1995年上海野生动物园建成,修建了动物表演场,为游客进行动物表演。

1999年,上海马戏城建成,多年来上演了《欢乐马戏》《太极时空》《时空之旅》等多台杂技精品晚会。2005年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上演,开始了长达15年的“天天演”旅程,累计演出5000多场,接待中外观众525万人次,实现了申城旅游人的“上海要有一出旅游戏”的夙愿。

2016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静安麦金侬酒店的《不眠之夜》上演,大世界重新开放,与上海马戏城一起,构建了上海旅游演艺驻场演出的基本格局。

2018年海昌海洋公园开园,推出虎鲸表演、海豚表演。除驻场演出外,草莓音乐节、简单生活节、国潮音乐节、爵士音乐节等众多音乐节也是重要的旅游演艺形式。

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旅游演艺场次达到1.3万场,占全市演出总场次的34%,观众人数达900多万人次,占全市观众人数的50%以上。

演艺市场潜力巨大

万亿人次游客撑起旅游演艺市场

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和集聚区,世界各地的演艺产品都能在这里看到,旅游演艺也是如此。迪士尼系列音乐剧、《不眠之夜》都是世界级演艺产品,《冰雪奇缘》《人猿泰山》《杰克船长》《狮子王》等,本身就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剧品牌。

近年来,随着《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经典剧目的持续走红,以及精心打造并推出“演艺大世界”剧场群,游上海看大戏、欣赏海内外优秀节目,已成为众多游客的一个“自选动作”。

不得不提的是,上海作为流行音乐的聚集地,在节假日通过举办音乐节聚集人气,打响名气,成为旅游演艺的重要模式。仅在2019年,上海就举办了草莓音乐节、EDC电音节、滴水湖阳光音乐节、Cream fields音乐节、春浪音乐节、简单生活节等23个节庆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年轻观众到沪享受音乐之旅。

业内人士指出,与海南、四川、云南、浙江等旅游大省相比,上海缺乏名山大川一类的著名景点,但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门户,上海拥有突出的游客规模优势。因此,市场意识强烈的旅游企业因地制宜,开发出主题公园式旅游演艺。如迪士尼、海昌海洋公园、野生动物园、欢乐谷等,都独创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成为吸引游客的卖点之一。

据统计,2019年,上海接待国内旅游者3.6亿人次,即使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上海接待国内游客仍达到了2.36亿人次。疫情前上海迪士尼乐园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海昌海洋公园游客接待数量与迪士尼乐园旗鼓相当。显然,游客规模优势托举起上海旅游演艺的市场。

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 

科技+文化融合赋能文化地标 

上海音乐厅——这座有着91年历史的市级文物保护建筑,是上海现存最老的由华人建筑师设计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音乐建筑,也是最能反映中西交融、多元并存、与时俱进的海派文化精神的地标之一。

为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打造上海文旅新地标,上海音乐厅推出了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驻场演出、“光音故事”大型3D Mapping墙体秀、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

作为文旅品牌其中一个版块,通过交互式视听体验,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利用虚拟光影和真实光影结合,打破上海音乐厅建筑墙面空间限制,让音乐厅化身流动的字节和音符。

墙体秀主要通过建筑、艺术、音乐、光影、科技的交互,用序章、回响、变奏、新生、华彩五个篇章,讲述曾经发生在上海音乐厅以及这座城市的文化故事。通过观众和现场互动、艺术家和影像的互动,将音乐故事,上海音乐厅故事与上海城市故事,中国故事娓娓道来。

未来,来到上海音乐厅,不仅可以欣赏独一无二的海派国乐驻场演出,到4楼参观新国乐沉浸艺术特展,还可以在音乐厅的户外感受历史建筑与科技创新带来的视觉享受,一站式、全方位感受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通过科技+文化融合赋能文旅新地标,上海音乐厅将会成为 “日游”和“夜游”结合、演出和游览融合的“城市会客厅”。

沉浸演艺方兴未艾

《知音号》《不眠之夜》成典型代表

文旅融合创新在“旅”,当旅游方式变得生动,对文化的感知也更为深刻。谈到当下流行的沉浸式演艺,《不眠之夜》被业内人士公认为开风气之先。该剧是在2015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时作为中英文化交流项目,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引进的,得到了中、英两国政府文化部门的重点关注和支持,于2016年12月14日正式公演。

《不眠之夜》的演出地点坐落于静安区尚演谷内,剧目改编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麦克白》。全剧几乎没有对白,表现形式以现代舞为主,剧情的演绎全依仗演员的身体和表情语言,观众近距离围着演员们形成“剧情点”,从不同角度观察演员的表情、服饰、动作。这种全新的模式将舞台、演员、观众融合在了一起,观众拥有充分的自由,对自己感兴趣的演员、表演内容、场景甚至道具,在近6000平方米的演出空间内进行探索。

▲《不眠之夜》剧照

依托《不眠之夜》(上海版)高品质的IP效应,上海文广演艺集团还把演出坐落的尚演谷大楼打造成为“1+X”的演艺商业综合体,即以优质演出为核心附加零售、餐饮和娱乐等业态,充分利用尚演谷的物业空间,引导观众释放消费潜能。

在尚演谷的2楼,设有曼德雷酒吧、文创产品商店;7楼有南京西路片区的网红餐厅香港鸿茂海鲜火锅;8楼有戏剧衍生民宿802客房;南楼整栋则是与亚朵酒店管理集团合作的沉浸式戏剧精品酒店The Drama,既丰富了商业综合体的经营内容和业态类型,又增加了租金收益、零售娱乐收益、商业合作收益,还破解了传统演出盈利模式单一的难题。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VR、AR、MR等先进技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文旅景区的演艺项目中,浸没式体验式演出成为时尚。“科技支撑”体现在沉浸式旅游、数字化体验产品等形式上。它们活化并增强了文化旅游产品的主题内涵、个性特色、以及产品的形象性、生动性、体验性和互动性,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旅游文化产品。

“旅游+ 文化+ 科技”,这三种元素的结合, 让旅游业极具想象空间和市场发展前景,文化和科技已然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两翼。与传统旅游演艺相比较,观众不仅能“看”演出,甚至还能调动触觉、味觉参与其中,收获全新的观演体验。“又见系列”、《知音号》《不眠之夜》等都成为沉浸式演出的典型代表,上海“沉浸式”旅游演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成为旅游演艺的新“风口”。

拓展文旅融合新业态

打造文旅融合新引擎

都市文化是一座城市历史传统文明积淀和人文特质的集中体现,都市旅游是通过场景体验来充分领略城市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现象,两者融合共生,可以释放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纵观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文旅融合是推动城市更新的普遍规律,诸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全球城市,不仅工商业非常发达,而且文旅业同样非常繁荣,依靠历史积淀形成都市文明,从而带动了都市的工业旅游、商业旅游、街区体验旅游、文化体育观摩旅游,科技教育、感知旅游等业态,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文旅融合背景下,“融合”是入口的话,那么发展就必须靠“创新”。群众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也应该突破传统模式,统筹做好文化旅游在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资源、平台、项目、产品、活动等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

在文旅融合的进程中,群众文化纵横覆盖的设施网络、遍地开花的文化活动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既可以吸引更多的受众感知上海城市记忆、追寻历史文化脉络、感受城市人文魅力,又可以让群众文化活动、产品和非遗传承找到更大更广的宣传展示平台和发展空间,赋予传统文化新内涵,新形象,能塑造城市品格、擦亮城市名片、扩大国际影响。

受疫情影响,线下传统旅游受限制,在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赋能下,数字文旅逐步落地,迅速成长。推进物联网技术在旅游场景的应用,加快智慧景区建设,借助全息投影、夜间灯光秀、5G、AR、VR等现代技术,推动VR、AR、机器人在导游导览、景点解说、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应用,不断升级文化和旅游产业智能化运营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提升,这些新形式、新思路、新模态的旅游业态势会成为旅游行业发展方向,将对中国旅游新业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而现在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文化和旅游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指导下,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踏上新征程。文旅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新时代新趋势,通过文旅融合和模式创新,可以有效推进文化旅游改革发展。在各地文旅项目开发中,构建文旅融合的综合开发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来源 |  慧聪音响灯光网 中国旅游报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492篇文章  |  183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