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勇:新冠疫情影响下文化产业的政策治理

智库观点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Mar 18, 2020 11:22:56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2020新型冠状病毒是降临华夏大地的一场灾难,由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我国各行各业都带来严峻的考验,对文化产业领域的各类文化企业也产生了巨大的经营压力。

  【专家视点】

  企业稳定器与产业助推器:

  新冠疫情影响下文化产业的政策治理

  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数截止2018年底突破210万家,北京市突破15万家,文化企业在其中占据绝大多数比例。文化企业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首都文化企业的健康成长是实现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2020新型冠状病毒是降临华夏大地的一场灾难,由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对我国各行各业都带来严峻的考验,对文化产业领域的各类文化企业也产生了巨大的经营压力。推动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生产端的高质量产品供给,也需要消费端的高品质需求驱动。与全国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兄弟城市相比,北京从2019年以来城市文化消费已经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这次新冠疫情造成的线下群体型文化消费停摆,而北京的电影、演艺、节庆会展等文化行业的营收在全国一直占据较大份额,对于北京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言,无疑是难上加难。

  2月19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时推出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北京28 条措施”)。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落实,相信会对北京文化企业走出疫情寒冬,实现文化企业平稳发展,切实推动北京文化产的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21世纪多次频发的国家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表明,突发性病毒传染已经从偶然性突发转成间歇性的常态,需要各级政府对此进行常态的监测和管理。

  结合北京市在2019年底发布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北京28条措施体现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政府协同治理理念,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统一,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文化企业真切急需的扶持需求,又要遵循文化产业的可持续治理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继进一步实施细则,精细调控,狠抓落实,精准施策,努力实现首都文化企业的平稳过渡和健康成长,实现“创作生产精品化、文化创意品牌化、新兴业态多元化、市场体系现代化”的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

  一、实施精准组合,注重短期“输血减压”扶持与长期“强身健体”培育相结合

  短期内“活下去”是文化企业生存基本之道。根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与社会智库“北京东方意象文创机构”最近联合开展的“疫情对文化企业影响问卷调研”分析发现,文化企业现有资金维持不足1个月的占5.35%,维持1-2个月的占17.35%,维持2-3个月的占26.79%,维持3-6个月的占29.34%,维持6-12个月的占到8.16%,维持在1年以上的占到13.01%。从这些数据来看,文化企业似乎比餐饮业的情况要好一些,但对那些从事线下消费型的文化企业压力还是很大的,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工作因疫情受阻,文化企业的营业收入直接减少,出现业绩腰斩甚至颗粒无收的情况,面临艰难的生存压力。

  除了常规的延迟缴纳社会保险费,一定期限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通过“房租通”进行房租减免或补贴,销售收入延期结账,利用“投贷奖”金融联动扶持等客观具体的常规性扶持措施以外,北京28条措施还通过协调市属宣传引导资金、电影专项资金、文化艺术基金、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基金等政府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文艺演出、影视剧院、会展、旅游、文博等不同领域在疫情期间受损比较大的文化企业,在短期内会起到“输血减压”的扶持作用。与此同时,该措施还有利于引导文化企业在疫情期间静下心来,集中创作,加强内功修炼,注重产品研发,促进内容创意的品质升级,为文化企业的长期经营实现“强身健体”,增强文化企业高品质产品的供给能力。

  二、发挥市场机制,发挥文化企业之间的价值链协同效应

  中小微文化企业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接受我们调研的文化企业的员工数量在10人以下的占25.51%,10-50人的占33.42%,50-100人的占17.09%,100人以上的接近24%,充分体现了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企业的特点。中小微文化企业适应市场灵活,但独立抗风险能力较弱。文化企业最受影响的是销售工作开展(67%)、相关外部合作(54%)以及客户服务(50%)等相关工作。北京28条措施通过政府文化采购、发放文化消费券和行业专用券等方式,积极发挥市场调配文化资源的竞争机制,帮助中小微企业舒缓文化产品滞销的问题。

  中小微分文化企业的大部分业务模式、销售渠道以及企业运营还是以线下经营为主,需要头部企业、平台企业和园区企业进行业务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之间的整合,提高行业集体抗拒风险的能力。政府的扶持措施既要主动向小微文化企业倾斜,又有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园区型文化企业、网络平台型文化企业和金融型文化机构的整合力量,建立健全多元利益主体的动员机制,实现特殊情况下文化行业风险共担、利益让渡的自救方式。现阶段,各级政府的政策工具很多,但一定要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作用,发挥政府现代综合治理能力。

  三、培育文化新业态,鼓励文化企业采用新兴技术实现迭代进化

  此次新冠病毒是改变企业生存境遇的意外推手,而且以我们都不愿意面对的惨痛方式出现。已经发生的事实和正在演进的形势是我们政府决策和企业决策的出发点。新冠疫情与经济下行和中美贸易等各种因素纠缠在一起,势必会推动文化企业的行业分化和创新演化。北京28条措施采用财政手段与行政手段,鼓励文化企业积极推动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激活新业态和新消费。

  近年来,数字文化消费的增长率大大高于传统实体型文化消费的增长率。在这次疫情防控期间,数字文化产品再一次彰显优势。《宅家运动会》《好好吃饭》等网络综艺节目给居家隔离的14亿国人带来别样的休闲体验,催生了近乎井喷的疫情“云综艺”现象。但是,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发现,47.45%的文化企业主要服务于线下业务,48.47%参与调研的文化企业是线下线上业务结合型,纯粹开展线上业务的文化企仅占比4.08%。文化企业转型互联网业务,不能在短时间内立马见效,需要一定实践的培养。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体验进驻网络教育、网络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等线上业务,另一方,积极为实物产品型文化企业拓展电商渠道,重点打造适合文化产品展示和交易的电商平台、拍卖平台以及博览平台。

  四、推动管理模式创新,加强政府公共治理和企业运营的智慧手段

  此次新冠疫情对政府管理的现代治理能力和企业管理的现代经营能力都是一次大考。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新冠病毒的外部干扰,推动了政府管理手段和企业运营方式的变化。在疫情期间,我们调查发现有76.02%文化企业已经采取线上工作和虚拟办公,59.69%的文化企业正在加强线上的业务拓展;国家和地方公共文化机构也纷纷开启云展览、云阅读等服务模式,政府也积极拓展文化类政务服务事项的“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北京28条措施全面加强智慧政务建设,除了对营业性演出、电影、新闻出版、网络游戏和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等业务都推出便利性的行政性审批流程,还更应该加强完全无纸化的网络业务受理平台,缩短业务审批的流程和时间,增强业务受理进程的信息公示,加强智慧政府公共文化管理平台的人性化设计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智慧办公业务素养,推动政府文化政务办公网络受理的常态化和高水平。

  正如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说,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和“机遇社会”。我们只有学会反思,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建立规范,健全体制,才能走出灾难,不断前行。此次突发的新冠疫情不仅打乱了我们个人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也在短时间暴露了我们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和短板,引起我们的深思与反省,调适我们的实践与行动。我们要避免扶持措施存在个表述比较笼统和过于宏观、在短时间内难以细化并发挥实效的地方,应进一步完善细则,分类施策,建立健全文化领域的应急体系。我们的政策要通过明确性的量化扶持与原则性的定性扶持相结合,兼顾文化企业渡过疫情难关的扶持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希望在稳住文化企业生存的基本盘和激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之间寻找平衡,切实发挥政策措施的治理效力,促进首善之区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文创前沿-CQH)

  来源|文创前沿 《北京文化创意》杂志刊发 文 / 向 勇(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3,297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