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出行业如何复苏?线上演艺会不会沦为昙花一现?线上演出是否能弥补线下损失?。”
每年3月,草莓音乐节都会如期在武汉打响头炮。今年受疫情影响,原定上半年的多场演出却被按下暂停键。
2019年11月30日,草莓音乐节吸引了约1.5万人到广州现场
进入3月份,又一波热门演出被取消或延期。加拿大女歌手艾薇儿宣布取消全球巡演的亚洲站。时隔7年再度在内地舞台开唱的刘德华,取消或延期24场已公布的演唱会。百老汇原版音乐剧《狮子王》武汉站的72场演出调整档期,而此前该剧已有数千万的票房收入。
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近期在会员范围内做的抽样调查,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1-3月,全国已取消或延期的演出近2万场,直接票房损失已超过20亿元。
2020年原本被演出行业寄予厚望。2019年的主题庆典多,各演出机构纷纷将大量商演压到2020年。蓄势而发的商演市场从场地的争抢可见一斑。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初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北京凯迪拉克中心、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等场地都已预定不上。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这一切踩下急刹车。人员密集的演唱会、音乐会、Livehouse等文娱活动全部暂缓,暂无明确的开放时间表。
云剧场、云蹦迪、云见面,层出不穷
2020年2月,“云蹦迪”火了。酷狗直播将酒吧大型蹦迪现场“搬”到线上,灯光、DJ、打碟机进入直播间,单场围观人数接近10万。来自广东韶关SUPER EDC厂牌的两位DJ如约亮相,带领屏幕前的观众从晚上10点嗨至凌晨一点半。有网友形容“云蹦迪”实在是太值、太上头了。
“云音乐节”、“云端歌剧院”、“云蹦迪”等线上活动,吸引了大量关注。线下活动停摆,线上平台成为演出行业的发力方向。
保利院线发动旗下剧场,将有版权的节目推送到线上,包括话剧、戏曲、交响乐、抗疫音乐作品等内容,照顾不同年龄层的喜好。大师课则请来名家大咖,为观众带来音乐启蒙趣味课堂。
中演院线旗下广州大剧院推出的“看你怎么宅”线上见面会上,《声入人心》年度首席王凯与粉丝“云见面”,半小时直播吸引320多万人次围观。山东省会大剧院、鞍山大剧院、天桥艺术中心的艺术培训转战线上,疫情期间不停歇。
摩登天空联合 B站打造了5天的“宅草莓不是音乐节”,后在西瓜视频推出第二季。乐迷在直播间看到音乐人更生活化的一面:张韶涵为歌迷点歌,新裤子乐队彭磊分享“居家弹唱”,唐朝乐队主唱丁武烙起了葱油饼。
据统计,第二季的7天直播观看总人次超过1584万人次,活动全网总曝光量29.8亿。“流量超过预期。” 摩登天空副总裁沈玥告诉记者。
新裤子乐队表示对直播形式挺感兴趣
可观的流量背后,各方收效如何?线上演出是否能弥补线下损失?沈玥透露,目前大部分线上演出项目包括第二季的“宅草莓”,采用平台内容采买、双方联合制作的模式。在这个机制下,平台可通过付费会员等其他手段变现。约百分之八九十的用户是免费用户,这部分成本通过招商和广告来覆盖。
然而,现场演出的参与感、仪式感仍然是舞台艺术最根本的生命力,也是线上演出所无法取代的部分。有网友直白表示,“‘云’上没有荷尔蒙”,“不能和线下比”。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主席朱克宁谈到,同一场演出,不同的人演都不一样,每场演出都是独特的,线下演艺很难被线上形式替代。
何时回到现场?线上是否昙花一现?
对于疫情后演出市场的复苏,朱克宁预测可能要等到下半年。“一是剧场的复工,二是市场的复苏。剧场可以在疫情稳定时,做各种各样的准备,开始售票,但是市场的复苏不是剧场开工就能复苏,可能比疫情结束还会有一个延长期。”
回到现场,是演出行业的共同期待。演出资讯平台“音乐节RSS”在其微博表示,“不管做多少场直播,我们始终坚信去现场才是对乐队最好的支持。”
艰难时期,共克时艰。多位受访者均表示,演出消费是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市场的复苏需要一个过程。“大家都在熬,但是是积极的‘熬’,不是消极的‘躺’。”
不可否认的是,疫情期间,一部分线下产能转化到线上,让演出行业重现生机。但疫情结束后,如何使得线上演艺真正有持久的生命力,而不是昙花一现?还需要根据线上的特点设计与线下演出不同的产品,还要有赖于内容方和平台方的充分磨合碰撞,最终探索出新的、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文艺圆桌
观点:线上演艺还需精细化操作
这次疫情对剧场的影响尤为大,但疫情也给剧场带来新的启示。剧场的发展是两个方向,一个是线上线下的融合互助,另一个是多元化的经营模式。
目前,线上更多是对现场演出的一个补充阶段,但不是所有演出都适合搬到线上。演出的形式、艺术门类非常多样,相声、脱口秀等语言艺术类节目,线上可能是很好的途径,但歌剧、舞剧等照搬到线上,恐怕就不太好看。
我们不应该局限把剧场艺术搬到线上,而应打造适合线上的艺术。线上有不同的运作、经营模式,如果对线上产品的运作和推出角度不了解,会有很多问题。比如一个好的演出项目,打造线上、线下两个版本。这是比较精细化的操作。最关键还是琢磨好节目,打造好产品,才能在线下取得市场的繁荣,同时又能延伸到线上。
另一方面,对于剧场来讲,如何通过线上应对疫情,个人认为还有个发展方向是艺术教育。国外很多大剧场,艺术教育培训收入占比很大。国内这几年也在做,像广州大剧院做得不错。平常,艺术教育是对演出的补充,同时也起到培养观众、培育市场的作用。教育是硬需求,现在的情况下,线上培训也是减少损失的方式。
观点:VR等互动技术难以代替剧场观看
疫情之中的云演出,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未来剧场可能会综合线上线下的方式去运营,这可能是个新方向,也是我们未来要加大力度打造的领域。
未来我们也在策划一些大的项目,比如和游戏产业、游戏IP结合,比如融入线上直播,采取会员免费观看直播,非会员或者首发剧目需要付费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我觉得线上平台视觉表达效果好,尤其是对剧目的推广、线上艺术教育,效果会不错,比如1对1的大师艺术课。
有人提议说VR能不能代替现场演出,例如VR直播郎朗钢琴演奏,让观众跟他互动。但我认为即使那样,跟现场观看也不一样,完全代替线下演出不太可能。但是通过线上营销,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戏剧,吸引更多的人到剧场,这才是这个产业良性的发展路径。
观点:线上线下内容渠道融通不可避免
线上线下的融通是未来趋势。这段时间我们也推出了“云端歌剧院”的概念。目前来看,线上节目多以免费形式推出,版权授权和版权保护也还在“草莽时期”,但如果我们借鉴影视动漫音乐等文娱产业的发展,可以判断这只是需要一个过程。
未来,演出的线上模式还是会逐步发展完善,至于大家有所顾虑的“现场感无可取代”这个问题,据我们观察,很多人看线上节目是为了预习或者复习自己看过的现场。而选择走进剧场的人既然是追求现场感,有没有线上版本对他们来说也没那么重要。不同渠道,受众群体有所差异。
谁也不知道未来最真切的模样。近来线上的种种尝试,更坚定了我们对未来的一个信念:不要轻易对新事物说不,不要轻易拒绝挑战。线上线下渠道和内容的融通不可避免,一些好的剧目大可多尝试新模式,说不定可以打开一个互联网剧场的新世界。
观点:线上平台与线下机构互为博弈
相比2003年的非典,当时演出市场规模和体量较小,从业机构以国营为主,市场波动较小。如今市场上民营机构体量大,大部分是市场化运作,小型文化公司受打击大。
小型文化公司收入来源主要是文化创意活动,如果两三个月都没项目,可能面临生存困难。所以疫情之后,预计会面临新一轮的行业洗牌,一批竞争力不强的小微企业会倒下。
这几年线上平台不断发展,比如王菲、汪峰、羽泉都曾尝试与互联网平台合作,进行演唱会的直播。这个过程也是平台和线下演出商的博弈,对于平台来说,流量高、价值大,但对于演出商的实际收益,还有待观察。目前来看,线上活动主要以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在做,或作为线下演出的预热宣传途径,不是演出商主要的营收方式。
观点:线上线下价值链不同,期待更多玩法
线上演艺的商业化刚刚起步,在疫情的倒逼下进入窗口期,但是未来怎么发展,能不能沉淀出固定和有效的商业模式,还需一段时间的观察,不过我们对此有信心。此次“宅草莓”线上音乐会,观众和参与的音乐人都表示出兴趣,证明它有其价值。不论是直播连线还是自制视频,未来会以一定形式保留。
线上付费针对的是垂直内容,要求高粘性和年轻化的粉丝群体,其实并不具有普适性。目前平台进行内容采买,再通过会员付费等其他手段变现的模式,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
此次“云音乐节”的尝试让我们看到突破线下空间的可能。摩登天空一直着力点在线下,但如果过度依赖线下资源和渠道,也会形成障碍。某些好的企划和内容,在线下可能受限,但线上会有更多空间。
线上和线下的价值链不同,回收方式和商业模式也不同,两者不是彼此消亡,而是彼此促进。现在因为疫情,一部分线下的产能转化到线上,会形成商业上的代偿。未来内容方和平台方不断摸索和碰撞,会有更新更好的玩法。
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本文图文版权归原作者及来源机构所有。引用本文仅用于行业交流学习,文中观点为作者独立观点。如不慎侵涉第三方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