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书生: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决策部署与实施路径

高端声音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May 16, 2023 4:17:01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已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既有路线图,更有时间表。路线图寓于重点任务之中,包括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促进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和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决策部署与实施路径

作者 | 高书生

(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原副主任,一级巡视员)

党中央、国务院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已作出全面部署。党的二十大把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作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对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实施作出部署安排。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既有路线图,更有时间表。路线图寓于重点任务之中,包括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促进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升级、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和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时间表体现在主要目标上,即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优秀创新成果享誉海内外。

一、文化数字化从工程项目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把“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列为九大工程之一,明确要推动从文化资源数字化到文化生产数字化再到文化传播数字化,即实现文化全面数字化。

文化资源数字化方面:完成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修复于整理,完成广播电台存留音频资源、新闻纪录片、电影档案影片、国产影片的数字化修复和保存,完成中华字库工程,加快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全国文化遗产数据库、老唱片数字资源库建设,加快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

文化生产数字化方面:发展数字影视制作,加快电视节目制播高清化,发展数字出版,完成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研发工程,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平台,形成覆盖网络、手机以及适用于各种终端的数字出版内容供给体系,发展动漫、网络游戏,实施国产动漫振兴工程,发展电子阅读及有声阅读,开展电子书包试验,培育以3D立体显示技术为核心的立体视觉产业,重视印刷复制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发展数字印刷。

文化传播数字化方面: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强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加快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完善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和推广,加快推进出版物发行数字化改造,建设规模化数字出版物投送平台。

为落实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项目,“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给予了资金支持,支持中国唱片总公司对老唱片进行数字化修复,对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的约13万面唱片金属模板、4.5万盘磁带母版的录音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其中包括孙中山《勉励国民》、《告诫同志》、《救国方针》演讲实录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录音。此外,2013年,中央财政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完成了9000分钟的胶片转数字。

自2013年起,中央财政支持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当年支持业务流程再造,2014年支持数据库建设,2015年支持建设行业级平台。此外,中央财政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渠道,支持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301个。

为加快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国家给予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税收减免优惠,“十二五”时期,仅企业所得税一项免税额近80亿元。此外,2012年,中央财政支持北京歌华开展“电视图书馆”试验,2017年,中央财政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项目予以支持,试验成果扩大到9个省市,覆盖高清互动电视用户近5000万户,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开阅览170万种中文图书、20多万集名校名师讲座,还可以通过电视机购买图书。

在“十二五”时期文化数字化建设取得突破的基础上,2019年,国务院在向全国人大报告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时,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大数据服务体系的要求;同年,科技部会同中宣部等发布《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在重点任务中明确: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文化上提出了两个数字化,即公共文化数字化和文化产业数字化。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标志着文化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

文化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坚定不移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全党共识、全党任务    

2022年10月,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进了党的二十大报告,这在党代会历史上还是首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党的二十大是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党中央站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抢占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和制高点。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做出的决策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一致,文化强国建设的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文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当我国社会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过程中,一方面人民对享受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和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数字化文化消费需求出现“井喷式”特征,另一方面文化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更加突出。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世界已进入数字化时代。相对于互联网时代将消费推向极致,催生一系列消费的新模式、新方式、新业态,数字化时代将生产推上新高度,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促进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更高,创造生产力新形态——数字化生产力。换言之,互联网触及的是消费,数字化撬动的是生产,文化建设在数字化时代完全具备加速度的条件。

2017年12月,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首要任务,就是将中华民族积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数据,从中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海量的文化资源。这些年,国家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工程,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各级各类文化机构积攒了很多文化资源数据,也建成了众多的数据库或媒资库。如果按照统一标准,把零散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起来,把思想理论、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不同领域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起来,把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形态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起来,把文化数据源和文化实体关联起来,就形成了中华文化数据库,使其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文化创新创造的素材、源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提出,推动文化机构将文化资源数据采集、加工、挖掘与数据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将凝结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识的关联数据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分享文化素材,延展文化数据供应链,推动不同层级、不同平台、不同主体之间文化数据分享,促进文化数据解构、重构和呈现的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目的是发力供给侧,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激活文化资源,萃取并关联中华文化元素、符号和标识,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激发全民族的文化自豪感、自信心,并将其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规划的技术路线

文化数据属于国家、民族的核心信息资源,特别是文化基因数据,地位同生物基因数据一样重要,保护文化基因如同保护生命。

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以及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省域中心和区域中心,服务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鼓励和支持文化旅游、文物、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文化文艺等领域的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依托信息与文献相关国际标准,部署底层关联服务引擎和应用软件。

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依托我国提案创建的信息与文献相关国际标准建构标识解析体系,构成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规划的技术路线,即文化数字化“底座”。

国家文化专网具有以下基本功能:一是接入服务,即各级广电网络公司把各级各类文化机构都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在一个闭环系统汇集、加工文化资源数据;二是存储服务,即各级广电网络公司为文化机构数据存储提供服务器租赁服务;三是算力服务,即在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区域中心建设具备云计算能力和超算能力的文化计算体系,构建一体化算力服务体系;四是分发服务,即各级广电网络公司链通各级各类文化消费场所,并与互联网消费平台衔接,多网多终端分发文化数字内容。

闭环不是封闭。生产上闭环,消费上开环。闭环生产的文化数字内容,可以多网多终端分发,包括通过国家文化专网和电视机“大屏”,将文化数字内容分发到千家万户;对接互联网消费平台,将文化数字内容分发给移动终端“小屏”和交互式网络电视机“大屏”;通过国家文化专网,将文化数字内容分发到学校、文化馆(站)、书店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商场、景区、车站、码头、城市广场等公共场所。

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如何在维持数据分布式存储、不改变数据所有权的前提下,把分散在各级各类文化机构的文化资源数据关联起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全面共享,这就需要标识解析体系发挥关键性作用。

不同于互联网的域名解析,文化数字化采用的是标识解析。

标识编码是标识解析的基础。所谓标识编码,就是给每一个数据分配唯一可读的标识符,这个标识符类似于“身份证”。迄今为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信息与文献领域发布了12项标识符国际标准,比如每本书的书号,采用的是ISBN,每种杂志的刊号,采用的是ISSN。ISBN和ISSN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标识符国际标准。

201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了由我国提案创建的关联标识符国际标准,即ISLI(英文全称International Standard Link Identifier),这是信息与文献领域唯一标识实体之间关联关系的全球通用标识符,但不替代各个行业正在执行的标识符标准。在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发布的12项标识符国际标准中,只有ISLI具有关联功能,具有解析功能的仅有两项,即ISLI和DOI(数字对象标识符)。

标识解析体系就是依托我国提案创建的ISLI进行技术架构的:一是在文化机构数据中心部署底层关联服务引擎和应用软件,按照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原则,汇集文物、古籍、美术、地方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农耕文明遗址等数据资源,开展红色基因库建设,贯通已建或在建文化专题数据库;二是在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机房部署提供标识编码注册登记和解析服务的技术系统。

数字化时代,数据安全问题头等重要,没有数据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首先要为数据安全设置多道“闸门”:

第一道:国家文化专网。国家文化专网闭环运行,同互联网物理隔离。全国各级各类宣传文化部门和单位将其数据中心接入国家文化专网,所有文化数据的生产加工就在闭环系统内完成,所生成的文化数字内容同互联网平台对接。

第二道:数据存储分布式。不把所有文化数据集中在一起,依托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数据中心分布式存储,在国家文化专网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经授权方可开发加工数据。

第三道:标识解析可溯源。不取代现有数据标准,采用我国提案创建的信息与文献关联标识国际标准,使每个数据都有唯一的标识符,未经授权而获取的数据,就不被解析系统识别,在技术上确保“谁的数据谁做主”。

四、依托现有工作基础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是一项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具有全局性和可持续的国家基础性工程,不能按照一般意义上的工程项目来对待,更不能单兵突进,仅仅依靠几家文化机构推进,必须发动宣传文化全战线共同参与,形成跨部门“大兵团作战”,因为单兵突进已经难以带来根本性突破和发展,只有依托现有工作基础,通过体系化建设,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才能实现根本性的突破和发展。

1、依托已建数据库或媒资库,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一是汇集全国性文化资源普查数据,包括文物、古籍、美术、地方戏曲剧种、民族民间文艺、农耕文明遗址等方面的数据资源。二是开展红色基因库建设,高精度采集红色纪念馆藏品数据,形成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三是贯通已建或者在建的文化专题数据库,通过标识解析体系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海量的文化资源大多数集中在公共文化机构,属于文化事业。这些年国家大力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公共文化机构积攒了大量的文化资源数据。释放数据就是解放文化生产力。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要健全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建立文化资源数据授权体系,引导法人机构和公民个人有偿授权。将文化资源数据分享纳入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范围,鼓励公益性文化机构积极探索将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和开发取得的收入用于事业发展的办法,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这是文化数字化的核心驱动力。地毯式扫数据,超大规模加工数据,将成为各类文化机构新的业务增长点。

2、依托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形成全国一体化文化数据服务中心。有线电视网络始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目前已建成 4 万多公里的国干网、220 多万公里的省干网以及覆盖全国 3.36 亿家庭用户的接入网。文化数据服务中心是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枢纽,服务于文化资源数据的存储、传输、交易和文化数字内容分发。

文化数据服务中心建设在各省(区市),负责本地化国家文化大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安全保障,链接省域内资源端(本地化数据库)、生产端(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和消费端(文化体验体系),为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标识解析、搜索查询、匹配交易、结算支付等提供专业化服务。

3、依托各类文化机构,搭建数字化文化生产线。不管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还是经营性文化企业,都面临数字化转型升级问题。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痛点是建平台。

文化机构在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几乎都在建平台,投入很大,维护成本很高,还要去想各种办法去引流,利用效率不是太高。如果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导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每个文化机构就可以定位,搭建起专业化的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完成数据从采集、解构、关联到重构、呈现,形成两类产品:一是文化资源数据,类似于种子;二是文化数字内容,类似于小麦或者面包。

数字化时代,数据是核心生产要素,数据关联是核心生产力,关联数据是核心资产。为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

4、依托文化产权交易所,搭建“数据超市”。“数据超市”基于国家文化专网搭建、依托文化产权交易所而形成,其主要功能就是满足法人机构和公民个人买卖数据,服务文化数据交易,通过搜索查询,实现数据撮合、分享。如果有文化资源,就加工数据,通过解构、关联形成文化资源数据,进入“数据超市”卖数据;如果没数据,就在“数据超市”购买数据,把它转化为文化数字内容,再进入“数据超市”交易。专业的工作由专业人员干,专业人员做擅长的工作,形成数字化时代分工新格局。

国家文化大数据交易系统强化公益性和开放性,开设“公共数据专区”,提供红色基因库和全国性文化资源普查等数据查询;实行“一码通”,即“一主体、一身份、一认证码”,交易主体凭码交易,凭码结算,开创了数据交易标准统一的先河;对进场交易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实施动态监测,对敏感数据、敏感词语、敏感内容实时拦截;对可能影响交易价格或交易异常的行为予以重点监控,情节严重的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予以提醒以至限制、冻结相关交易。

5、依托文化教育设施,形成场景化文化体验场所。文化重在体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集成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文化体验需要场景化,现在的技术已经做到,只要有空间就能够营造出场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利用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数字化文化体验,巩固和扩大中华文化数字化创新成果的展示空间,并提出利用两大类空间,搭建数字化文化体验的线下场景:一是文化教育设施,包括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学校、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新华书店、农家书屋等,二是公共场所,包括旅游服务场所、社区、购物中心、城市广场、商业街区、机场车站等。

文化体验不仅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而且要让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动起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概括起来,有三种不同规模的文化体验场所:

第一个是文化体验园,主要建在旅游景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目前旅游景区大多数以自然景观为主,要了解历史人文,需要回到城市,进入博物馆等。文化数字化把文化遗产活化了,就可以在旅游景区复活历史文化,实现白天看景、晚上体验文化的目标。各地公共文化机构的藏品数据化,为沉浸式呈现地域文化创造了条件。

第二个是文化体验馆,主要建在中小学校园。这些年,党中央提出红色文化进校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以及戏曲进校园等要求,可以比照过去搞电教馆的模式,把电教馆改造成为沉浸式、互动型的文化体验馆,通过教育专网对接国家文化专网,把适合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文化数字内容,源源不断的呈现于文化体验馆,让青少年零距离分享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

第三个是文化体验厅,主要建在社区、书店和家庭。社区的范围广泛,在城市包括老年社区、党建社区,在农村包括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礼堂等。新华书店系统在全国有近1万个网点,都可以尝试着划出一定区域建文化体验厅,还可以结合新书发布、各类讲座,做文化体验。最后就是家庭客厅,要把家庭客厅变成文化体验厅,这个前景非常广阔,现在有线电视用户达2亿户以上,需求和空间非常大。

无论是文化体验园,还是文化体验馆或厅,都不能走主题公园的老路——内容一成不变,应当是类电影院模式——内容时时可更换,因为有无数条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在时时供应内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文化数字化为了人民,文化数字化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工作原则,更是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目标。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生产力加速发展,数字化文化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多彩,人民群众无论何时何地使用何种方式,都可以方便快捷地分享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指日可待。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492篇文章  |  57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