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珠:探源中华文明 焕发时代光彩

高端声音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Oct 10, 2024 5:22:26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植根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地发扬光大。在新时代,如何做好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工作?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在“千年武安 粟源磁山:中华文明的起源流变与传承创新大会”上发表了题为《探源中华文明 焕发时代光彩》的主旨演讲,现将全文整理如下。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民族永续发展的基石,彰显了文化自信与自觉。近年来国家陆续开展了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了系列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从2002年春天开始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由科技部立项,作为国家“十五”到“十四五”重大科研项目,涉及到考古历史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20多个学科60多个单位的400多名专家学者直接参加的工程。截止到目前,已经实施了20多年,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级分化,出现了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如良渚文化就是经过考古研究,具备了早期国家的基本要素和特征,从而证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到文明社会,实证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

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第39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组织学习时强调,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加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目前探源工程已经进入第五阶段,扩大了时间和空间范围,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西辽河流域等核心区为山东章丘焦家遗址、浙江余杭良渚、等29座核心遗址取得了一系列的新进展和新的收获。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溯源。为了更好的探源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焕发时代光彩,我们要继续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和探索,阐释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创新,提升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能力,更好的承担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坚定文化自信,

持续深化中华文明研究

文化自信很大程度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创新和发展,磁山文化在我国新石器考古史上有着重要的典型意义,它突破了仰韶文化七千年考古年代的上限,让考古界对仰韶文化之前的史前时代和面貌有了全新的认识,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的空白,为研究史前文化渊源、农业起源等提供了重要科学的资料和实物证明。但是磁山文化也存在着很多的谜团,它的来源、确切范围、磁山遗址的功能、地层分析和年代细化等探索都不尽如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因此我们要持续进行中华文明的探源,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传承。政府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文化底色和精神动力,在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引领下,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河北、河南、山西、安徽、甘肃等多个省份都大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以务实的举措展现时代作为。文化强省建设是一项系统建设,要立足于地方资源禀赋现状,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促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文化自信。要深化价值阐释,系统梳理地方文化资源,建立地方文化标识,打造地方文化IP,深入挖掘文化遗产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支持多学科联合进行攻关,考古学会同经济、法律、农业、生态、科技等领域协调研究,深入挖掘磁山文化所蕴含的生活方式、农业思想等。

加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焕发中华文明的时代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另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文明,做好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和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展示的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多方面资源共享

文物量大面广,每一件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推进文物资源共享,让社会各界一起了解并参与。如三星堆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考古学文化之一,充满了神秘的色彩,通过考古直播、价值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例证。

(图片来源:四川观察直播截图)

(二)多角度展示成果

构建中华文明展览展示的体系,多元化展示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神话传说,发明创造衣食住行等等。再比如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更多资源禀赋汇集,集中体现考古现场、博物馆展示、公园休息等功能,让公众有更加亲切和深刻的感知。

(三)多渠道的媒体传播

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是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创新传播理念,更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方法,利用好官方媒体、融媒体、自媒体等各类平台,加大各方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持续推进中华文明的全媒体传播,国家文物局、中央网新办联合开展的“中华文明全媒体传播精品推介工作”,介绍了一大批文物传播精品项目,我们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字节跳动合作的“古迹守护”公益项目获评精品推介项目。

推动文化遗产工作融入经济社会

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并不是中华文明从古至今的简单延续,而是中华文明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融入地方发展

地方政府要将文化遗产资源充分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目前浙江省杭州市正在高水平规划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进一步促进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向互动,这条走廊贯穿起良渚博物馆、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京杭大运河等多个文化地标,融合文化遗产保护和现代经济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甘肃把文旅产业作为十大生态产业的首位产业来进行培育,先后印发《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甘肃省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等政策法规,促进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近期,甘肃的文创比较火热,甘肃省博物馆开始“麻辣烫”文创现场制作,观众从围观到互动,忍不住要入手。

(二)科技赋能驱动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大趋势和关键所在,抓住数字时代的机遇,在元宇宙、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以及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持下,各文博机构纷纷采用多种数字化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展示利用,推出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精品项目。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腾讯基金会共同推出“云游长城”项目,用腾讯的云技术打造数字长城,实现最大规模文化遗产毫米级的高清度、沉浸式、交互式的数字还原,用户可以在线爬长城、修长城和学长城,成为前沿科技和数字技术在文保领域现实创新应用的又一范例。在数字技术加持和阐释传播下,中华文明更加可触、可感。

(三)创新融合发展

培育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已成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49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7.5%,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70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2%,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7个百分点,其中包括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定理。这段时间很火的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就是在游戏中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精选了36处景地,带动了中国古建筑的火速出圈。

(四)促进交流互鉴

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强调,中国愿同各国开展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得到了亚洲各国广泛的认可,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腾讯公益、信德集团、泰康保险集团、中国银行、茅台公益基金等作为首批发起人,设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助力亚洲文化遗产保护。亚洲基金通过资助文物保护项目、人才培养、合作办展、支持国际论坛、资助联合考古等方式,深化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先后开展了亚洲教育合作网络、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开放申报项目,面向全球征集共同愿景亚洲遗产可持续发展优秀案例,开展了“吴哥守护人”等项目。

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

我们要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政府应发挥主导力量,做好政策引导,从体制机制上、法律和规章制度上为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保护传承提供路径,要多举措搭建平台,释放政策利好因素,促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共享,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发挥各方资源配置中的独特作用,促进更好的融合共享。要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出更多的地方文化展览,开展更多公共文化活动,为社会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社会各界要积极主动参与,自觉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特别是要立足于当地的企业和爱心人士,调动地方重点企业、乡贤等等助力加强文化建设发展,创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公益项目,还有媒体、自媒体、志愿者、高校等等都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力量。特别是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积极推动社会公众的参与。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作为文物保护领域唯一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致力于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通过资源整合发挥平台优势,为公众提供参与路径。我们愿与大家携手共同传播磁山文化,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来源 | 言之有范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586篇文章  |  65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