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风采录丨卜文俊:把砖雕技艺教与乡邻共享

人才库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Jan 7, 2019 1:57:54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入夜时分,在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的魏氏砖雕艺术有限公司,固原砖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卜文俊在砖雕工人下班后独自进行着最后的排查工作,为明天要提交的3万元货物做准备。

卜文俊在制作砖雕作品

 

(原标题:把独门技艺教与乡邻共享——访固原砖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卜文俊 )

 

入夜时分,在位于宁夏固原市隆德县的魏氏砖雕艺术有限公司,固原砖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卜文俊在砖雕工人下班后独自进行着最后的排查工作,为明天要提交的3万元货物做准备。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固原砖雕的第四代传承人,卜文俊在过去的38年里,将魏氏砖雕从魏家特有的独门技艺转变为乡邻共享的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魏氏砖雕的传承创新之路。

 

魏氏砖雕艺术自晚清光绪年间由砖雕匠人魏孝祖创立,发展至今已有120余年历史。其雕工精湛、古朴大方,融装饰性和实用性于一体,代表作有“纹龙脊兽”“五鬃脊兽”“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等,现被广泛运用于楼房、寺庙等建筑中,在宁夏当地享有较高声誉。

 

长期以来,魏氏砖雕以家族传承为主,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到魏氏砖雕第三代传承人魏世祥时,尽管没有儿子只有女儿,对于这个传统,他同样不肯轻易放弃。1980年,魏世祥迎来了一位得力帮手,这位帮手便是卜文俊。作为魏家女婿,卜文俊第一次接触到了魏氏砖雕,但由于身为“外人”,卜文俊始终没有接触到魏氏砖雕的核心技艺。面对魏氏砖雕日渐式微的现实,卜文俊多次劝说岳父传授手艺,魏世祥却始终有所顾虑。

 

1988年,时任隆德县文化馆副馆长张国勤上门劝说魏世祥,希望其打破规矩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两人还因此大吵了一架。据卜文俊回忆,岳父魏世祥当晚一直抽烟,彻夜未眠。经深思熟虑,他终于决定将魏氏砖雕的独门秘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女儿和女婿。“手艺传给你们,传承下去就是你们的使命。”至此,卜文俊开始接手魏氏砖雕,系统学习起砖雕从选土、配料、酿泥到捏制、雕刻、建窑、烧制的复杂工艺流程。

 

学艺并非一蹴而就。制作砖雕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工艺皆有讲究。仅就雕刻而言,魏氏砖雕分软雕、硬雕两类,软雕是先塑型后烧制,而硬雕与软雕制作程序正好相反,更时时考验匠人的“硬功夫”——硬雕雕刻力度需谨慎把握,稍不留神就会形散砖崩,要雕出神韵更需匠人千百次的精心打磨。对卜文俊来说,一个人用半个月才能雕刻1平方米的图案。一天近10个小时的雕刻完成后,双手酸痛、满身灰尘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出于对砖雕的一腔热忱,卜文俊创作了许多老匠人都很少创作的硬雕,在8年积淀和5年的系统学习后渐入佳境。

 

但卜文俊对自己的要求并未止步于此,他在继承砖雕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传统工艺还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老一代传承人采用人工和泥,卜文俊则一改家庭作坊式的人工生产模式,用机械和泥代替人工和泥,一天就能完成5吨的量,相当于以前1个多月的产量。酿泥过程中,卜文俊用棉花替代动物毛发,使泥质更加细润,粘接力强,不仅解决了泥塑作品在塑造、阴干、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开裂问题,还解决了配料短缺问题。更特别的是,卜文俊还将魏氏砖雕推广给更多老一辈眼中的“外人”,带动更多亲朋邻里学习这门技艺。

 

看着卜文俊风生水起的砖雕事业,很多人问他:“老卜,魏氏砖雕是不是应该改名叫卜氏砖雕了?”卜文俊则不以为然,在他看来,魏氏砖雕的名字要沿袭下去,因为它蕴含着砖雕匠人对传统手艺的一片赤诚和魏家世代传承的执着匠心,不论砖雕的“姓氏”为何,打开大门,让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都是它最好的发展方式。

 

如今,在卜文俊的带动下,隆德县凤岭乡于河村有30余人在农闲时投入到魏氏砖雕的生产制作中。伴随着宁夏、甘肃、陕西等地客商的砖雕订单,每个务工人员年净增收可达两万余元,实现了当地老乡文化脱贫的梦想。

 

谈及魏氏砖雕的未来,卜文俊充满信心。就在3年前,卜文俊的儿子魏亚龙带领妻小从外地回到隆德,全身心投入到魏氏砖雕的传承事业中,并考虑用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对魏氏砖雕做新一轮的升级。而在当地,也有更多的人准备加入卜文俊的砖雕事业中,对他们来说,魏氏砖雕也是他们生活中的宝贵财富。(来源:中国文化报)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425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