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姜婷婷,现任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副主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2017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7年北京非遗中心(以下简称“市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姜婷婷:2017年,市中心围绕“发挥首都文化示范作用,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的指导思想,深化非遗保护机制和规律研究,积极审慎地开展保护实践,着力落实重点工作,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成绩:
一、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完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机制,推进《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立法工作。2017年,《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通过市人大立项。该条例根据北京市的工作实际和实践经验,对上位法的基本保护制度做了补遗细化,并根据新形势、新理念,将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要求落实到法规中,从而完善了北京市非遗保护的组织体制和管理制度,并在保障措施、人才培养、创新发展等方面有所创制,既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又体现了首都特色和文化中心功能,为实现非遗保护的科学化、法制化奠定基础。在文件草拟的前期准备阶段,市中心充分参与了材料整理、调研和联络协调等多项工作,为后续条例的制定奠定了重要工作基础。
二、系统梳理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内涵,推进非遗记录、研究和出版工作。我们先后启动孙森等10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推进《北京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志》编纂工作;完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273个项目的图文编辑工作;完成《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5册)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些工作成果客观、全面记录了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内涵、表现形式及其存续状况,为人们了解、研究,进而开展传承、保护和传播工作留下了宝贵资料。
图1 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高景炎抢救性记录工作现场
三、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举办和参与非遗展示活动,为非遗提供更多更广阔的展示交流平台,同时,服务国家重大政治外交工作,宣传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为推动京津冀地区文化领域协同发展,市中心深度参与北京、天津、河北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举办“民间瑰宝 魅力之都”2017北京非遗时尚创意设计大赛;参加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春节期间,组织北京内画鼻烟壶、北京鬃人、糖画等6个项目参与了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欢乐春节”活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办期间,在故宫博物院御花园开展北京非遗展示活动;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期间,在故宫畅音阁开展景泰蓝制作技艺展示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向国际社会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2 美国总统特朗普女儿伊万卡和家人参观“欢乐春节”非遗展示活动
国家非遗中心:市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姜婷婷:市中心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所属正处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事业编制15名。市中心于2009年成立,内设办公室、保护科、管理科,现在编12人。
图3 市中心干部开展调研工作
国家非遗中心:北京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北京市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姜婷婷:北京市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3个、市级代表性项目273个、区级代表性项目909个;京剧、皮影戏等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4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54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731人。北京市非遗资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60余年的建都史,北京非遗在充分汲取各地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批技艺精湛、巧夺天工的宫廷艺术,如“燕京八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图4 景泰蓝制作技艺
二是多元融合,博采众长。历史上契丹、蒙古、汉、满等民族都在京建立政权,促进了北京地区的民族和文化融合。同时,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也促进了各地区文化乃至各国文化在京的交流交融,出现了极具民族或地域特色的北京蒙镶、古代钟表修复技艺、北京内画鼻烟壶等非遗代表性项目。
三是雅俗共赏,民淳俗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兴盛,京剧、评剧、相声、岔曲等戏曲形式受众广泛;以天桥地区为代表的老北京市井文化汇集了五行八作、什样杂耍和百样吃食,生活气息浓郁。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非遗资源,北京市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姜婷婷:我市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理念,全市各部门、各单位密切协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完善非遗保护工作机制。2006年市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指导。2015年原市文化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和保护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由原市文化局牵头建立了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非遗保护中的重大问题,政府责任体系初见成效。目前正在推进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立法工作,更是北京市非遗保护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二、系统保存、全面记录,为非遗普及、研究提供保障。除前面提及的记录、出版成果外,我中心还与北京电视台共同推出了188集非遗大型纪录片《守望》;编辑出版了《北京市非遗普查项目汇编》《北京市非遗保护资源汇编》《北京市非遗丛书》等记录、研究成果。
图5 非遗进校园活动
三、开展传承传播工作,推动非遗活态保护,提升非遗影响力。在非遗传承方面,我市开展了非遗名家传艺工程,为连丽如、白静宜等8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招收27名徒弟,为雕漆技艺等急需保护的非遗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徒;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认定35所大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及特殊教育学校为“北京市非遗培训基地”,认定15个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认定3个市级非遗优秀实践名册项目,市财政分别予以一次性奖励,以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非遗保护工作。
图6 童趣景泰蓝——儿童非遗作品专题展现场展示体验
在非遗传播方面,以传统节庆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契机,我市近年来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千余项,举办和参与了50余次国内外大型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先后举办了“京味儿——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童趣景泰蓝——儿童非遗作品专题展”等活动,持续参与“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活动。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市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
姜婷婷:多年来,在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开展的同时,市中心也积极探索、实践保护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通过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多展示交流平台。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中心承办了“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是积极探索和推动非遗联动保护的有效尝试。展览以“流动的文化”为主题,是国内首次举办的由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参与的大运河文化带非遗专题展览。展馆面积达1.6万平方米,展出与大运河相关的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代表性项目58项,实物展品近400件(套),118位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现场展示。
图7 流动的文化——大运河文化带非遗大展暨第四届京津冀非遗联展现场,民众踊跃参与
此次展览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共接待观众约7万人次,不仅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交流、展示、宣传的平台,也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一次体验、学习、亲近非遗的机会。中央、市属各主流媒体及各类新媒体对展览给予了多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报道,一时间在京城形成一股非遗热。
图8 展览现场,传承人进行讲解展示,众多观展者驻足聆听
二是开展非遗相关实物作品的抢救性征集工作,推动其活化利用。为抢救性征集一批代表现阶段北京非遗最高技艺水平、由高龄代表性传承人制作的优秀作品,留存、研究一批国家级、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实物档案资料,市中心自201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实物征集工作。截至目前,已累计征集到38个非遗项目共计319件(套)优秀非遗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体现了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许多作品的创作都是大师领衔、团队完成,他们查阅典籍、深挖内涵、反复讨论、数易其稿,制作过程更是反复打磨、历时数年。
图9 非遗实物作品征集入藏首都图书馆作品验收会
2017年,我们规范、审慎、圆满地将这些作品入藏首都图书馆,未来将正式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非遗展示场馆进行展藏,充分发挥它们的文化展示、教育和激励功能。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您的经验介绍,您提到的这些理念和方法想必能为其他省份提供一些参考。2018年,市中心的工作都是围绕哪些方面开展的?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姜婷婷:一是加强非遗保护长效机制建设,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二是加强非遗重点项目建设,聚焦“一城三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三是系统梳理文化资源,推进非遗记录、保存、研究和出版;四是增强非遗传承活力,加强传承人梯队建设;五是加强宣传工作,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六是加强面向基层和社会的服务及保障工作,促进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推动非遗可持续发展。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北京市的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姜婷婷:自有宣传平台方面,我中心现已开设运营了“北京非遗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主要围绕本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以及非遗保护相关政策文件、活动、创新做法和经验、案例等内容开展日常信息推送。
除在纸媒、户外媒体、公交媒体等传统平台上宣传非遗活动外,原市文化局还与北京电台联合推出“非遗时光”大型采访报道活动;组织北京电视台《文化北京》《文化京津冀》等栏目开展非遗专题报道;与百度、今日头条、光明网、北京时间等网络媒体合作,深入宣传非遗项目的历史与内涵。
近两年,我中心还与北京网络文化协会合作,以网络直播的形式宣传展示非遗,目前已开展了7期“又见非遗”直播活动。通过与网友进行互动、交流,展示非遗项目精髓和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姜婷婷:在我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5年中,见证了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组织和机构自觉投入到非遗保护事业当中,这项工作逐步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这让我感慨良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的非遗是首都历史文明发展的伟大见证,凝聚着民族精神,延续着城市文脉,突显着首都历史文化价值,彰显着“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深入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特别是努力提升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水平,推动非遗保护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是当前北京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更是贯彻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讲话精神,加强首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首都非遗保护工作者,应当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等方面认真学习和思考非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责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立足岗位,为推动北京市非遗保护工作繁荣兴盛贡献一份力量。(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