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应如何推进中国旅游产业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一个很好的基础?我国文旅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文旅产业发展应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观察到,近5年来,相较于观光游,人们对于体验游的选择越来越多。他表示,中国旅游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和更新迭代,人们更注重旅游体验,注重旅游带来的精神冲击。
“‘人有精神老变少,地有精神土生金’,精神要通过旅游产品来呈现。”曾繁文说,“现在,人们都更愿意为体验埋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是追求好的、有质量的生活,更多是追求美的、有品位的生活。美的生活、有品位的生活很多都是通过体验游来实现的。从文旅融合、以文促旅的角度,旅游最终还要回到精神层面。”
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吴必虎指出,与其他行业一样,旅游产业也应实现“用需求牵引供给,用供给创造需求”的目标。他说,中国已经由过去的“短缺经济”发展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入了“过剩经济”。“过剩经济”可以简单理解为,“生产东西并不困难,但是把生产的东西卖掉很困难”,因此,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发展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不再以生产产品为核心,而是以提升整体质量为核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旅游产品升级,这两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新的政策和法律支持”。
吴必虎指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高品质的休闲度假游。近距离、高频率,周末环城乡村成为市场首选。“产品升级,最典型的就是观光旅游进入度假旅游。环城市休闲、乡村度假变成一个新的需求。”吴必虎说。他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让农村的“空心村”成为乡村度假旅游的直接交易市场。“这样,环城市乡村居住旅游,农民就可以有收入。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山东省高校干部与人才研究基地主任薛永武认为,应该用全域旅游的观念,系统性、整体性、全方位地关注文旅融合发展。他说,文旅融合发展要以文化创意作引领,全面提升文旅产品的融合度、产品质量和产品内涵。他表示,文化产业的本质是审美文化,因此文旅产业发展需要解决产业的审美问题,要把美学运用到文旅产业的发展中,要全面提升文旅产品的素质,实现产品“文化+科技+审美+娱乐”的四位一体,要用全域旅游的思维对整个城市进行形象塑造。
人才培养是发展文旅产业的第一要素
产业的高素质发展离不开创新,离不开有知识、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有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能不能助力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旅人才培养需要进行何种变革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薛永武认为,人才战略是发展文旅产业的重要问题。“文旅产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政产学研一体化,主要靠学校培养远远不够。”他特别提到,目前,文旅产业人才的师资素质和能力都达不到标准,导游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尤为显著。在他看来,导游应该是文化的传播者,其服务对象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背景。面对复杂多样的游客,导游需要能够因客施导。
曾繁文也认为,发展文旅产业,人才是第一要素。他表示,“三创”(创新、创业、创意)人才不是靠大学培养出来的,一定是在市场和社会中培养出来的。“三创”人才培养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最好的生态,才能真正茁壮成长。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是提供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丁赛认为,从事旅游工作的人才不应该仅限于旅游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而应该是多方位、全学科的。“比如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心理学、自然科学,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都可以进入旅游业。”丁赛说,“旅游业的人才应该是开放性的。正是因为有不同的专业背景,进入同样的领域才会有更多的碰撞和发展机会。”
丁赛同时指出,旅游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升,还应该关注对消费者的培养,以及创建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这样才能为从业人员进入旅游产业提供很好的保障,促进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