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期—关于乡村文化振兴的最新思考

智库观点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Nov 26, 2019 9:53:27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一年一届的特色文化产业论坛汇集中外专家共聚武汉大学,交流探讨当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最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此撷英拾萃,以飨大家。

  2020年中国的精准扶贫将会告一段落;2020年后中国的扶贫将开启战略性改革,在这个关键的过渡期,乡村振兴尤其是乡村文化振兴将面临哪些拐点性机遇?金秋又过,一年一届的特色文化产业论坛汇集中外专家共聚武汉大学,交流探讨当下乡村文化振兴的最新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此撷英拾萃,以飨大家。

1.jpg

  浙江丽水下南山村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王中强 摄

  特色文化产业论坛

  文献调查和实地踏查着手乡土文化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冯天瑜

  乡村是人类文化的源头。乡村文化振兴是今天现代化文明发展的一个基本问题,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了解乡村的历史和现状,这就需要做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我谈一些关于社会调查的随想。

  在某种意义上,一部历史、一部文化史就是边缘文化、民间文化不断进入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过程,这样一个由形而下通往形而上的过程,起先往往是自发实现的,它逐渐地成为一种人们自觉的行为,人们自觉努力参与到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文化升华过程中。

  中国的采风传统从先秦开始就注意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底层,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诗经里面揭露贪官、盘剥老百姓等,都是从民间搜集上来的。

  当时调查研究的人没有去做颂圣的文章,而是把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状况,特别是民众疾苦、社会矛盾通过这些诗篇反映出来,这样才成就了千古绝唱。

  因此,谈到调查研究、社会调查,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从周代以来的采风传统。

  社会调查包括两个大方面,大体有文献调查和实地踏查两种方式。

  今天谈农村问题,谈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包括现在的三农问题,无非要从文献调查和实地踏查两种方式入手,要实现二者的互动和结合。

  《史记》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伟大的、具有极高认识价值的史书,从调查研究角度来看,在于司马迁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在文献调查和实地踏查两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而且持之以恒。

  调查研究要切忌带着主观先验,在没有经过考察的构想去强加到调查对象身上去,这样做调查研究是危险的,是靠不住的。

  调查研究不唯上、不唯书,要为实,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出发,要保持价值中立,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去对人、事进行调查,这样才能够有可能如实反映社会实际。

  特色文化产业论坛

  文创的初心是幸福感

  清华大学教授

  熊澄宇

  我们谈三个概念:文化、文明、文创。

  文化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从三个层面说,就是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这种存在表现的是差异,没有差异就没有文化。

  文明是一个过程,从游牧到农耕,到机械、电子、数字,一直是、发展求同的过程,但是文明发展过程包含着技术、科学、经济、产业等各种社会形态。

  文明和文化的差别在于,一个是一种存在,一个是一个过程。

  文创是什么?文创是一种表达存在的过程,它的表达存在可以从三个角度分析,

  一是提炼文化符号的表达, 比如太阳鸟现在成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这就是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符号;

  二是文创呈现价值判断,不管是电影还是其他文创,大量是呈现着价值判断;

  三是影响人的行为方式。

  文创和科技结合,从个体终端到网络、到移动、到5G的出现,这一切都把人和社会更加紧密地融合。

  文化存异,文明求同,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一种双重动力下向前发展。

  在整个文明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怎么去思考,我们是寻求对抗,还是寻求对话?

  文化发展有特殊的规则,生物基因是自然界的传承、变异、竞争、发展,但是文化基因不是,文化基因是并存互补,融合创新,不是非要排他的,文明和文化的冲突并不一定非要用战争去解决问题,更多的是交流和对话。

  那么,文创的历史使命是什么?文化存异,文明求同,文创求新。

  怎么求新?以文创产业为平台,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和文明传承创新,融合发展,交流互鉴。

  我们的文创是在整个世界文明大平台上思考问题,我们提炼的符号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符号,而是人类的文化符号。

  费孝通先生曾提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文明、文化和文创融合过程中这个观点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的文创不仅仅要考虑到主旋律、GDP,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老百姓的幸福感,因为这才是初心,这才是在世界语境范围内能够得到大家认同的一个共同的价值观。

2.jpg

  乡村风光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李斐 摄

  特色文化产业论坛

  如何理解“新三农革命”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胡惠林

  乡村是中国农村最基层的社会单元和组织形态,乡贤、乡绅、族长曾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治理结构,这个结构曾长期是中国乡村最基本的社会治理结构,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近代城市的兴起以及抗日战争的爆发,这个治理结构逐渐被解体。

  中国乡村在新中国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次农业革命,土地改革是1.0版本,人民公社是2.0版本,联产承包责任制是3.0版本,今天乡村振兴应该是4.0版本。

  中国的乡村社会形态、组织形态和治理结构在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的乡村文化也在乡村变迁中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治理文化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注入了各种新的社会元素和文化元素。

  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治理必然会形成乡村治理所独有的文化形态(我们至今对它关注很少),内生动力及其结构被不断重新塑造,这个过程是内生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动力作用下相互产生,逐步演的,只是发展到了今天,这种演化节奏加快了,形成了一种我称之为“革命”的进程——“新三农革命”。

  乡村文化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从渐变转而成为正在发生着的突变。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有待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没有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现代化转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会非常艰难。

  而城市与乡村互鉴、互相塑造的过程正是这场新三农革命及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重要机制,农民工进城打工为城市注入了新的生产力形态,给城市带来了农村革命、农业革命和农民革命的诉求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也为城市治理现代化和城市更新、城市重新塑造提出了现代农民和现代农村问题,农民工正是在进城打工过程中把自己推到了新农民革命和新农业革命的前沿,从而使得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革命带有深刻的城市更新、新工业革命和新市民塑造的显著特征。

  许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赚钱之后回到乡村,把城市经验、城市方式、城市理念带回到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过程中,引发了一场静悄悄地而又轰轰烈烈的中国农村革命。

  农民工通过辛勤劳动把财富带回乡村,同时也把城市生活的价值理念、生活方式以及对于新生活的向往也带回到了乡村,成为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全新而重要的新三农革命的重要参与力量。

  在农业社会依然是社会最主要的特色形态的时候,农村社会革命依然是从传统向现代演化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就是在从这样的过程中被提出来了,因此,它具有革命性意义。

  这场革命的核心是如何把已经定型的一整套中国农村治理优势转化为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效能优势,从而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中国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根本上实现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

  中国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中国的新工业革命、新城市革命和新市民革命给它带来了深刻影响,甚至全球化进程中中美贸易冲突也给它带来深刻影响。

  中国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只有在这个系统过程中实现。同样,中国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文化的重建也将给中国新城市革命、新工业革命和新市民革命乃至全球化进程和全球性治理带来深刻影响。

  特色文化产业论坛

  乡村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桃花源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向民

  乡村是城市的故乡,也是市民的心灵归宿。基于此,乡村振兴和发展不能理解为一种扶贫和施舍,应该是和城市发展共存共荣。

  对于城市来讲,乡村具有三重福利,

  一是自然景观,

  二是低房价,

  三是独特的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契合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是我们心目中的桃花源和诗意田园。

  关于文化反哺乡村的路径,我提几点建议:

  第一,对空心村进行文创化改造。现在大量乡村中随着人口的逐步老化,大量乡村现在已经缺乏活力,如何把这些村庄腾出来,通过进行文创化改造以后增强设计感,打造度假社区。

  第二,对乡村民俗的挖掘整理,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有故事,有产品,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持。

  第三,鼓励城乡居民到乡村养老度假,把知识资金带回乡村。在乡村的空置房屋处置上要进一步做一些改革,推动乡村空置房产的出租来推动城市业态的上上下乡。

3.jpg

  安徽黄山宏村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陆蕾 摄

  特色文化产业论坛

  乡村文化建设本质要回到乡村记忆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

  黄昌勇

  当下乡村的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总结:

  一是乡村自然生态和环境改变,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乡村大体上还是生态的、自然的,但在今天,中国乡村包括东部发达地区的乡村,这种自然生态基本上被破坏了;

  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互动,乡村原先稳定的社会关系也产生了巨大变化,包括乡村稳定的传统文化习俗和记忆开始消失。

  事实上,在现代化的飞速发展中,无论是乡村记忆还是都市记忆都面临着双重衰退。

  在中国经济转型之后,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城市化建设,各级政府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都投入了巨大资源。

  城市文化建设有双重目的,一是文化本身有经济或者商业价值,另一个则是文化自身的价值,前者是功利的,后者是非功利的。

  乡村建设、乡村文化建设的功利化可能更强调一些。城市建设已经走过这样一条道路,乡村建设是不是还要复制城市建设这样一条道路?可能值得我们警惕。

  同时,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还是要触及到每个人的心灵根本的东西,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记忆也是一种乡村记忆,只不过不是乡村的记忆,因为乡村记忆某种程度上构建了人的文化本性,在现代市场化社会结构中,人们工作之余选择回归心灵,为什么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也是这个原因。

  某种意义上城市文化或者今天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的本质还是要回到乡村记忆,我们要从记忆中寻找资源,寻找智慧,寻找灵感,这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特色文化产业论坛

  乡村文化振兴解决的是人们的精神家园问题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傅才武

  传统文化是基于农耕文明的文化,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文化认同解决了中国人在心灵上的皈依问题,农耕文化经五千年渗透之后让我们的心灵对农耕文明有所依赖。

  我用了一个词是准宗教情怀,因为宗教有固定的彼岸世界,戒律,而儒家文化、农耕文明却没有,中华民族非常特殊之所在就是把文化当作身份认同的标志。

  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宗教认同是以文化认同统帅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所以我们皈依的是这种身份,这是乡村文化融合的内在机理。

  在这个领域里要注意到,乡村是农耕文明、精神家园的记忆之地,所有历史记忆必须基于某一地。

  我们记忆地的丧失让整个民族身份建构的合法性内涵找不到归宿,文化合法性也找不到归宿,实际上就是乡村的内容记忆消失了。

  我们今天谈乡村文化振兴,不是单纯从文化入手,而是文化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协同共进,如果没有一个村庄经济共同体来支撑文化复兴,或者没有一个文化共同体支撑经济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持续内在的循环机制。

  乡村文化振兴绝不只是在乡村里做文化振兴,当代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以城市化为镜像,它是城市化镜像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乡村要提供跟城市反向互补的价值。

  乡村文化振兴解决的是人们的精神家园问题,尽管我们没有说现代都市文化是精神家园,但是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反向互补之间的关系共同建构了当代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两者不可或缺。

  农耕文明的历史记忆应该深深留在乡村深处,乡村振兴是一个文化的保护传承,一个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并不是为了传承为了保护,一定要立足再生产,要完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4.jpg

  乡村民宿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张雪 摄

  特色文化产业论坛

  电子时代的文化生存危机

  四川大学教授

  姜生

  目前,中国文化遭遇的一个主要问题是从农业文明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没有经过近代化就突然遭遇了电子时代的存在命运。

  所谓电子时代,也就是文化传播速度要求之高,传播期待就被严重简化了。电子时代,因文化不适而出现的价值系统的危机,其最根本意义是中国传统信仰的危机。

  当工业文明和电子时代文明向我们不断推进的时候,我们似乎已经失去了传统存在的基础。

  今天文化的最大问题是,经济时代文化存在的合法性如何能够自证?

  特色文化产业论坛

  文化产业在扶贫中起到关键作用

  中国扶贫开发总公司董事长

  黄勇嘉

  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关系,有这四点内容:

  第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前提。

  2012年,我国有9899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开始以后,每年完成将近1000多万减贫任务,截止到2015年年底还有1660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不愁吃、不愁穿、教育保障、医疗保障问题,预计到2019年年底将有90%的贫困线摘帽,95%的贫困人口脱贫。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是全面小康的根本。

  第二,产业扶贫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

  原来是“输血”,现在是“造血”式扶贫,原来是大水漫灌,现在是滴灌,在产业中除了相关农业产业的带动,还有旅游产业,全国2.26万贫困村发展文化产业,预计文化产业在其中会起到关键性作用。

  对于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我认为,实用就是最好的产品,买卖就是最好的保护。发展不了产业,产品不能变成商品,很难得到保护。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脱贫攻坚战以来,金融机构每年将近万亿的资金投入到贫困地区,包括一些地方的高铁和基础设施建设都得到很大改善。

  不仅如此,还包括网络扶贫,2019年提出4G网络全覆盖,现在贫困地区和最偏远的山区网络信号都没有问题。

  第四,思想扶贫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核心。

  现在有些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也讲到扶志要和扶智相结合,各个省给贫困村都开了农民夜校和一些技能培训,以不会为耻,以不干为耻,以努力实干为荣,这是贫困地区非常欢迎的,从思想上得到很大改变。

  乡村振兴这么大的概念,不是发达地区的乡村振兴,也不仅是部分地区的乡村振兴。全面乡村振兴,要借鉴脱贫攻坚战的经验,要一茬一茬接着干,把脱贫攻坚经验拿到全面乡村振兴上来,否则全面乡村振兴要实现还是比较有困难的。

  特色文化产业论坛

  乡村振兴必须和城市化结合起来

  中国传媒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齐勇锋

  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变革,是中国近代以来乡村和城市最深刻的变革,这个深刻在于,乡村振兴不能仅仅从乡村来看,必须和城市化紧紧联系起来。我们是在全球化背景下谈论乡村振兴,也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之下谈论乡村振兴。

  我们有两千年的乡村中国,两千年的农业文明,而近代文明仅仅只有100多年时间,我们经常说,近代中国就是一个转型的中国,转型的中国就像拉链一样,进程大大加快的同时会留下了很多问题需要去消化、解决。

  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研究理论问题,同时要研究政策问题,既要用一个更宏大的视野,从全球化、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在短期内思考一些政策问题,因为毕竟这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3,507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