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风:中国乡创美学的时代精神

专家库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May 17, 2022 10:19:31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黑格尔说:“谁道出了他那个时代的意志,把它告诉给他那个时代的人并使之实现,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今天,中国乡创行业的新老农人就道出了这个时代的意志。

 

中国乡创美学的时代精神

文/ 孙若风

(武汉大学博导、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原司长)

时代精神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全社会的共同意志。当今中国乡创,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内核的时代精神,并且,在全民性的创新创业中,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中,诠释并丰富了时代精神,“乡创”二字,既是返“乡”又是新“创”,一边服膺一边弘扬,这既是中国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缩影,也将是中华民族复兴路上标志性符号。

无论最终成功与否,几乎所有乡创案例,都是励志故事,因为它击中了这个社会人们心中柔软的地方,引起广泛的共情共鸣,它是中国文化传统和美学追求在当代的回响,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芊延未绝的乡土资源,经由乡创的开发,又是瓜瓞绵绵,乡创参与者打拼的不仅是坚韧和勤奋,还有青春理想、艺术才华和赤子之心——他们以自己的生动实践回应了时代期许。参与乡创的人是低调的,他们散落于山林田野之间,如同不求闻达的古代隐士,但他们响应乡村的召唤,又以自己在乡村的创新创业召唤中国社会的不泯乡愁。正是因为乡创贯注着时代精神,地理虽偏,产品虽小,却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乡村振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乡创在中国社会的主体结构中,特别是在活跃的青年人、艺术家中,呈现出“顶流”价值。

杰出的作家艺术家总能扣准时代脉搏,展现时代精神风貌,让作品成为历史发展的风向标、时代前进的号角。今天的文创也具有这样的功能,不同的是它为社会提供的产品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通过文化创意,在实用性的产品中融入文化内容,体现审美价值。虽然它不像诗歌、小说、音乐、舞蹈、戏曲等集中、直接地反应社会、反应生活,但它的优势是,通过文化创意为日常的生产生活赋能添色,因此,它的产品仍然承载着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气象。相对于一般文创,乡创更能从大地感受蓬勃向上的力量,在孕育日月、万木葱茏的乡野村落,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实现时代精神的升华。

——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精神开创了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代,并在这个时代不断深化。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就是思想解放、改革创新的结果。在改革开放之初为市场经济、为商品正名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市场价值和商品属性被揭示出来,并且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这是关于文化又一种属性的重要发现,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都建立在文化商品属性基础上,从来被认为是上层建筑的文化,兼具了经济基础的特征。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坚守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定位,而不是跟在其他国家后面亦步亦趋,同样是改革创新精神的体现,表现在文化领域,就是在承认和利用文化商品属性之后,进而强调文化作为商品的特殊性,由此提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乡创正是这种改革创新的产物,它跨越了文化与市场、文化与其他行业之间的障碍,跨越了城市力量与乡村资源之间的鸿沟。

——创新创业。创新创业,被视为中国经济发动机和新引擎,它一般是指草根创业,主体是企业员工、大学生、军转、返乡和下岗职工等,创新创业的空间,从最初的政策设计到现在社会的关注,主要是城市。但是,当下的乡村实际上已经成为创新创业的又一个战场。在当前世界性的“艺术介入乡村”潮流中,与乡土感情更深一层的中国师生,积极性更高,创造性更强,特别是千千万万乡村创客活跃于田间地头,成为与发达国家“车库创客”、“咖啡创客”等量齐观的中国创客现象。而进入乡村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农民还有外地进入的企业家,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二次创业。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换。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在这里曾孕育出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等思想并凝练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体现最集中、最自然的地方,这里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仍然涵养并表达着中国人的美学趣味和处世态度。依托乡土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并把这些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与相关产业融合,通过市场渠道实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参与的主体,包括生产经营者也包括了消费者,包括村里人也包括城里人,包括中国人也包括喜欢中国乡村的外国人。传统与时尚、乡土与城市、本土化与国际化,通过文化创意、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在乡创产品中实现了统一。

乡创的美学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也将为时代精神增光添彩。它当会在以下方面更加自觉地发挥优势:

一是基层创新。基层是创新创造的源泉,也只有基层才能把时代精神真正体现为全社会的意志。乡村从来就是创新创造的沃土,自古以来中国的许多新思想、好创意就带着泥土气息。农民有保守封闭的一面,也有敢想敢干的一面,进入新时代,更是如此,包产到户被认为启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乡镇企业的发展,为今天发展包括文化、旅游在内的现代产业开辟了道路。“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突出表现在乡创中,头脑活泛的乡村农民或是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率先做起了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涌现出一批乡村文旅企业家。早先闯市场、走天下的企业家和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或二次创业,其中不少人选择了最有创新活力、创业门槛最低但充满市场变数、具有挑战性的文旅行业,还有艺术家、乡村创客等新农人进入乡村。目前基层创新的劣势,是相关政策的落实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中症结,有的是政策制定不精准,不接地气,有的是执行政策的方法和过程存在问题,致使政策悬浮在空中,口惠而实不至。

二是体制创新。体制创新的要义,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调整生产关系,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就是建立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文化生产力发展。体制创新有两种手段:政府机构改革是一种手段,2018年进行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就是这样的调整。在现有机构基础上加强联动也是一种手段,近年来,顺应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部委间的协调、联动明显增强,特别是文旅部门与教育、卫生、体育、农业、工业等部门,联合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规划和项目。“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村在部门之间受到的限制要少得多。文化和旅游在机构上融合到一起,与长期以来乡创实践的倒逼是分不开的,因为乡创的路子几乎都是把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围绕文旅加快融合的趋势下,乡创更能形成综合优势。但是,它的劣势也是明显的,相关部门与基层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乡村更为突出,公共服务、市场环境、科技支撑等城乡差距,限制了乡创在行业间的穿插能力。尤其是乡创缺少复合型人才和团队,也不能融会贯通地用好用足相关部门的政策。

三是文化创新。在乡创中体现并深化时代精神,应继续挖掘、呈现农耕文化的内涵,通过市场的渠道、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润物无声、寓教于乐地作用于消费者,把经过千百年淘洗、一代又一代人选择留下的文化融入今天的生产生活,这种文化基因的激活,会让当今中国文化的代谢更健康、反应更敏锐、有更强的免疫力和创造性。还要认识到,“乡土”并不只是“土”,还有“牧”与“渔”。中华文化以农耕文化为主体、为代表,但在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相互影响、交互作用。一般情况是农耕文化给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带去当时的先进生产力,也带去农耕文化的先进成份,而游牧文化、海洋文化所具有的闯劲和外向型特征,则是安土重迁的农耕文化所欠缺的。因此,田园牧歌固然是乡土文化的重要样式,但不是唯一样式,牧民文化、渔家文化也是中国乡村图谱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它们对今天利用乡创为时代精神输入新鲜血液,同等重要。

来源|文创前言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文创集团

586篇文章  |  175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