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数字经济在创新传统业态、变革商业模式、重塑全球经济格局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1.5%,这一数字还将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持续深入而不断提高。2022年5月,文化数字化从专项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进程逐渐加快,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数字中国建设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新趋势
数字文化场景迭代,提供沉浸式消费新体验。数字化时代,VR、AR、元宇宙等新技术,为文化场景注入新活力,为大众带来文化消费的新体验。一方面,数字文化场景具有沉浸式、交互性、虚拟性的特征,通过AR投影、多媒体艺术装置、算法影像、VR穿戴设备等技术,把实体空间塑造成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能够走进场景,产生互动,从而获得体验感。例如,山东曲阜的三孔景区,开发数字文旅融合体验项目“智慧·三孔”,将MR(混合现实)技术应用到旅游导览中,游客只需要戴上MR眼镜,眼前就能浮现出虚拟数字内容,同时出现祭孔大典、万仞宫墙、杏坛讲学等历史场景。另一方面,技术加持下的文艺创作的门槛逐渐降低,大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从文化消费者变成文化“产消者”。例如,利用GPT写小说,只需要输入故事背景、人物、情节,就可以生成小说内容;利用Mid journey绘图,只需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实现高质量海报、插图、设计图的批量产出;利用AIGC开源模型创作歌曲,仅凭数段软件,就可以定制出歌曲的音色及曲目。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全民共创时代已经到来。
数字赋能,宣文商旅互促融合产生新形态。当下,各景区、园区呈现出“无场景不消费、无互动不消费、无沉浸不消费”的特点。宣文商旅四大要素应各自发力,互相驱动,创新文化产业新业态,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国家文旅部发布的全国20个沉浸式文旅新型业态示范案例之一的“大唐不夜城”项目,以盛唐文化为背景,建设“一轴、两市、三核、四区、五内街”的总体布局,融入艺术表演、商业零售、文化宣传、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元素,如今已打造成为“二十四时长安城,梦回大唐不愿归”的唐文化全景展示区。
文化新业态成为发展主力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三年来文化新业态 16 个行业小类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始终保持增长态势, 2023 年上半年,文化新业态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39.7%,占比高于上年同期2.6个百分点;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75.6%。一方面,文化新业态推动新兴业态和传统业态不断融合与升级。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河南博物院等文博机构纷纷进行数字化转型,考古盲盒、NFT、沉浸式游戏等一批新玩法进一步延伸了文博产业链的触角。另一方面,我国大规模的市场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也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性激励,不断促进企业的创新能力跃升。例如,基于大数据智能推荐功能的应用平台改变了传播样态,小红书的种草机制、抖音的算法分发已经成为社交平台的标配。三年来,网络直播、数字艺术、云演艺、云旅游、文娱元宇宙等线上新业态快速发展,与线下体验形成了互补互促生态圈,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注入新动力。
二、面对文化生态新变革,如何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数字文化向资产化转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成熟,数据已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四大要素并驾齐驱。数字文化产业能够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汇集不同领域、不同形态的文化数据,将其转化为生产要素,从而建构起文化资源挖掘、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的数字新生态。今年8月,财政部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明确数据资源的确认范围和会计处理适用准则。数据资源“入表”,有利于文化产业全生态优化文化数据的采集、清洗、标注、评价、资产评估过程,激发数字经济的发展活力。作为第三种资产形态,文化企业家要提高数据资产管理意识,积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转型方法。
优化文化数据交易,解决无形资产变现问题。9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对数据资产流通等元宇宙关键技术作出重要表述。数据交易环节是整个数据要素流通的关键环节,各文化机构要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优化数据交易流程,将凝结文化工作者智慧和知识的关联数据转化为可溯源、可量化、可交易的资产,让无形资产可以与有形资产一道实现价值变现,构成相互融合的生态链条。
完善数字监管治理,助推数字文化产业行稳致远。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持续完善数字监管治理,做实数字文化强国保障。优化数字监管方式,通过对元宇宙、AI、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进行治理以保障虚拟空间的文化秩序,寻求虚实共治解法。另一方面,持续推动数字文化产业标准化建设,为产业发展打好地基,以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技术研发、文化要素创新、数实融合等环节,统筹推进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等各类型标准研制,提升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
三、新时代文化企业应树立的四个观念
树立新的人才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曾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一方面,数字技术引发了文化教育的新一轮变革,云课堂、智慧课堂、微课等数字教育方式兴起,降低了接收知识、获取技能的门槛,让知识普惠更多百姓。同时,这也引发了社会对学历的再认识,文化企业需要更加重视员工“复合型”能力,树立新型人才观。另一方面,社会对数字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不仅要招募掌握数字化技能的员工,还需要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鼓励员工持续性学习,以适应数字化发展需求。
树立新的信息观。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产。首先在决企业策前进行基于数据分析的市场研判,其次应加强决策后的数据评估,充分发挥数据信息对文化企业在提升效率及效益等方面的作用。面对前沿技术对文化企业传统业务进行的冲击,也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强化技术的应用能力,推动文化企业逐渐实现数字化转型。
树立新的形象观。对于文化企业而言,鲜明的形象一方面能够彰显价值内涵,凝聚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形象IP将文化理念实体化,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员工归属感。例如腾讯的QQ企鹅,是国内第一个使用动物角色作为形象的产品。它不仅成为腾讯的“互联网形象代言人”,而且具有极高的国名度和附加值。文化企业的形象标识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代表着文化企业的价值观,加强文化企业的形象宣传有利于企业产品的市场推广。
树立新的决策观。一方面,企业家需要做到“抓大不放小”,既要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大方向;又要倾听一线基层员工的意见,倾听95后、00后等数字文化消费主力的意见,择善而从。另一方面,企业家也需要认清当下数字化发展的一些问题与困境,比如过度迎合市场需求,产出规模趋同,所导致的创新性的削弱,形成了粗放型、商家“烧钱内卷”型等不良竞争局面。此外,在企业决策中还要保持灵活性,允许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发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修正完善。
当下,我国数字经济正在迈入全新高速高质发展阶段。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文化企业作为国民精神和文明建设的新力量,要积极开展数字化探索,增强数字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扎实推动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作者|范周(北京京和文旅发展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来源 | 言之有范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