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秀,顾名思义灯光是基础,“秀”则是升华;灯光为载体,“秀”则是对城市文化、历史及特定主题的花样诠释。这种独特的视觉展示往往内涵丰富,是科技、艺术、文化与思想的结合,也可看作“对城市文化的梳理,对城市内容的思考,对城市视觉的表达”。
灯光秀,究竟秀的是什么?
诚然,城市灯光秀点亮了城市夜经济,提升了城市的“精气神”,也成为了城市文旅融合的新载体。但另一方面,在一哄而上的探索之路上,光污染、技术堆砌、文化缺失、超水平建设、影响生态等问题亦接踵而来。灯光秀,到底是秀出了城市的美,抑或在流光溢彩中掩盖了城市最纯真的文化底色?无疑,在秀出城市气质的同时,灯光秀也亮出了快速发展背后的重重困境。
爆火背后,公共安全保障是否到位?
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发展角度看,打造灯光秀的初衷定是为了当地居民有更好的生活体验与实现城市更大的经济发展,让市民对城市有更强的认同感、幸福感。倘若在灯光秀发展中以牺牲市民舒适生活为代价,则不免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2018年7月,深圳一场长达10余分钟的福田灯光秀调试就吸引了海量市民,周边地区高峰期人员达8万,导致莲花山人流爆满,多条道路严重拥堵,地铁一度瘫痪,甚至垃圾遍地。
面对如此大规模的灯光秀,相关部门却并未提前做好客流预估、应急处置和人员疏导,在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之余,更易造成践踏事故等安全影响。2014年12月的跨年之夜,上海一场所谓5D灯光秀引起的外滩踩踏事故造成的35人死亡,42人受伤的事件还历历在目。
归根到底,城市灯光秀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一部分,如果说美观程度考验的是灯光秀的设计与技术,那么其背后的公共安全则永远是最基本的前提与保障。
技术堆砌背后,文化灵魂去了哪里?
一场有灵魂的灯光秀,3D 、AR、全息投影、无人机等高科技赋能可谓锦上添花,但城市的文化印记与故事演绎却永远是优质灯光秀的根本。毕竟高科技的复制千篇一律,有文化的城市灵魂却是万里挑一。而如今越来越多地呈现于我们面前的,却只是毫无灵魂的技术堆叠与灯光复制。
2019年主题为「紫禁城上元之夜」的故宫博物院灯光秀,就因过度炫目的射灯和晃眼的光柱而被嘲笑为“夜店迪厅”,恍如“请到故宫来蹦迪”……尽管其首创故宫三个记录:建院94年来首次举办灯会;建筑群首次晚间被较大规模照亮;故宫首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但很多观众对此却并不买账。
“明明是一大家闺秀,却给扮成KTV公主。”“大射灯不好看!换回灯笼可好?”层层质疑也表现出灯光秀背后,市民对故宫传统文化与古典气质回归的渴求。
“你比我亮,我比你更亮”……愈演愈烈的攀比误区
不少城市在灯光秀中还出现了“越亮越好”“越浮夸越夺人眼球”“越铺张越繁华”的设计理念,导致不同亮化工程互相攀比,亮度惊人。只是一味让城市变亮,而缺乏“科学、创意地亮起来”,建设中存在“你比我亮,我比你更亮”的误区且愈演愈烈,加剧了城市的光污染现象。 对于炫目的灯光秀,观众初始一看觉得震撼,但时间长了则会视觉疲劳,甚至产生恶心,头痛等现象。 2018年,汕头市两名六年级的小学生就曾利用暑期开展了关于城市灯饰景观的专项研究,并编写了《关于汕头市城市“光污染”的调查研究建议书》,表达出对汕头时代广场灯光秀产生的光污染给观众带来的审美疲劳和资源浪费。 诚然,规模亮化不代表无孔不入,凸显特色不代表喧宾夺主,创意赋能不代表天马行空……无论是亮度、时长、数量还是造型,灯光秀的设计都应把握好尺度,而非在攀比中迷失自我。
瓶颈之后,光影表达的时代演绎
尽管发展道路荆棘丛生,但灯光秀依旧是城市在探索文旅融合新载体上作出的新尝试。国内外也有不少城市通过经验与探索,在光影盛宴中积极破局,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借鉴。
城市IP的重构与光影文化的融合
一千座城就有一千段历史,一千种文化。文化的注入必然是城市灯光秀彰显特色,实现与其他城市“差异化经营”,是避免千城一面的重要切口,这来源于设计者对城市气质的精准理解和深刻把握。 先来看看著名的以色列大卫塔3D灯光秀,在技术加持的同时还能让游客有潸然泪下的冲动。大卫塔白天作为历史博物馆展出以色列数千年的考古文物,晚上则以大卫塔城墙为幕布,用灯光投影配乐方式讲述以色列的变迁,把千年时光浓缩成数十个投影……
从3000年前的牧羊孩童大卫的成长、崛起,到近现代以色列的浴火重生,将三千年来的耶路撒冷历史以灯光形式还原。一场灯光秀,是高科技的视觉表达,是文化故事的柔情诉说,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
再看看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的3D灯光秀,以冬宫建筑群外墙为银幕,通过10余分钟的短片展现出俄罗斯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关键人物及地标建筑,宏伟中呈现出冬宫的种种风貌。
而为纪念一战结束100周年所作的巴黎圣母院“圣母之心”灯光秀中,“和平与战争”的主题贯穿始终,灯光贴合建筑及主题,使用了射灯,但冷光却并没有带给观众喧宾夺主之感。
当好“配角”:和谐共生的灯光秀应是锦上添花
城市灯光其实和城市绿化、建筑、色彩、文化等要素一样,和谐共生,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们生活的环境。因此在灯光层面而言,应发挥好“配角”作用,注重城市美化的整体性,发挥锦上添花而非凸显自我的作用。 有人说,当灯光秀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亮,我们才发现星星渐渐不亮了,月似乎不明了,属于夜的美正一点一点熄灭。不可否认,当花红柳绿的亮化掩盖掉湖面本来的模样,当青山远黛消失在闪烁的霓虹中,当近水含烟模糊在千篇一律的光影下……城市本身的韵味已被灯光掩盖,又何指望以灯光来提升城市格调?更不必奢谈和谐共融,而只是喧宾夺主罢了。
灯光秀的设计不仅是要让城市亮起,更是要有创意、有美感、有主题、有内涵地亮起。这就需要设计者别出心裁的构思,在光影流动间把串联的城市故事娓娓道来。此外,不同城市根据气候、地理等实际情况去设计灯光节,让市民获得视觉享受之余,更感受到城市暖暖的人文关怀。在芬兰的赫尔辛基,由于国土面积三分之一属于北极圈,冬季寒冷而漫长,赫尔辛基灯光节为打破冬季的黑暗凛冽。而从1995年起,在每年最黑暗的季节通过灯光艺术节来重塑城市建筑与街道,为冬日增添暖意。让灯光秀真正做到因城而异,因时而异,更因人而异。来源|文化产业评论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