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博:数字创意产业下 “实·虚”文化空间的创新

专家库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Aug 5, 2020 3:34:56 PM
[ 海峡文创导读 ] 数字化的媒介削弱了空间的边界,也模糊了生活的界限,城市建筑空间无论是从时空观念层面,还是从形态到结构的实践转变中,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多种多样的空间形态开始形成,使现实感和虚拟感交织出现。实体空间的界定更为广泛,空间的结构也开始趋向于动态展示,并且出现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互动与共存。

数字化的媒介削弱了空间的边界,也模糊了生活的界限,城市建筑空间无论是从时空观念层面,还是从形态到结构的实践转变中,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多种多样的空间形态开始形成,使现实感和虚拟感交织出现。实体空间的界定更为广泛,空间的结构也开始趋向于动态展示,并且出现了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互动与共存。

数字创意产业下

传统时空关系格局被打破

在传统的空间观念中,实体空间或区域是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传统的时间被划分为不同的时区,基于不同地区之间距离的相隔,时间上的联系往往不能通过空间上的分离而进行。但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无所不在的数字化网络正在将各类组织与企业、个人联系在一起,人们可以在不同的空间、在同一时间进行交流活动,时间、空间以及相互关系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虚拟空间的不断发展明显已经超越了传统实体空间所定义的方向、距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结性等概念,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与手段,表现出无界限、多维度、零距离等发展特征。这一新的空间类型拓展了人类的交往空间,重塑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新的时空关系正在摆脱物理时空的种种限制,而逐渐凸显出来。

数字信息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新的时空关系格局的逐步建立。在数字化时空关系中,传统的空间时间化,而时间则被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中,谁拥有大量的知识并把握住信息,最有效地集聚创意资源和创意力量,谁就能赢得更快、更多、更有效的时间,创造出新的技术、产品或服务,抢先进入文化资本市场,从而就能占据更大、更重要、更有力的空间。

当然作为城市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个人,个体主动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也会创造并释放出巨大的创造能力,谁拥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谁就更快地获得并拥有更多、更新、更好的知识和信息,掌握市场先机。一大批具有创意灵感、具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创意人才基于某种同样的理由,选择特定的空间作为生产活动或商务办公的尝试,或者由于所处产业链条上、下游的关系集聚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感。

他们是新观念、新知识、新信息的创造者,当这些新的知识和信息一旦被创造和发生,就会通过文化空间线上虚拟、线下实体的双重交流体系,沿着产业关系链条在整个时空关系结构中传递、扩散、反馈、交互循环和反复流动,参与者会根据信息的层级性、功能性、有效性等属性进行整合、分析、配置,创新创造活动主体也会依据知识和信息外溢过程中的创新决策及时反馈,在协作和创新的基础之上,完成新一轮的文化创造活动。

文化空间的创新设计

要与人的需求相适应

文化空间是城市文化活动的载体,其产生以及存在和发展一直都是围绕着人类展开。人的文化特质和基本的行为、心理、生理等人性化环境要求文化空间不仅只达到其使用功能,而且要从人的人性化需求出发,为人类的生存活动提供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条件。

(一)文化空间与人的行为需求

伴随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城市文化空间在经济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功能日益多样化、人性化,空间的设计也开始采用在人类情感上令人称心的方式,作为人类行为活动的重要载体,其环境行为研究在空间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人与环境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人塑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可以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一方面,人做出行为是出于某种刺激下的反应,可能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也可能是自身的需要和行为动机产生的;另一方面,对环境的控制和设计能够一定程度上去改变和影响人们的行为活动。

因此,深入探讨人在文化空间中的行为和人在空间中的反应,并适时地对其活动的文化区域及空间设计做出反映,能够更好地提升人类的生活环境质量,创造更具创意性、智慧性,符合人类需求的现代生活。

(二)文化空间与人的心理需求

设计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中,设计的发展日新月异,对人的心理需求越来越重视。文化空间作为具有创意性的开放式空间,对其按照不同功能要求及精神需求进行“以人为本”的,兼具艺术和技术含量的空间设计,使其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人与文化的融合,对打造具有人性化的创意环境,提升空间文化价值和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创意产业的壮大以及人们文化意识形态对精神层次需求的提高,都对文化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较对实体空间进行雕琢和美化装饰而言,虚拟空间是一种具有多重性,且并非“空无”“虚空”的现象,在虚拟世界中,人与空间不断展开各种交互关系。与通过虚拟技术,借助文化艺术作品、文物古迹等现实资源打造出来的虚拟空间相比,受众的心理感知空间也可以作为虚拟空间呈现一部分,它是观看者和参与者的心智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对事物的再现与观看者的社会实践通过感知的作用结合在一起”,共同指导和影响着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三)文化空间与人的多感官需求

自从数字创意产业兴起以来,数字技术不断融入文化空间设计中来,设计者为了获得更优质的用户体验,也在文化空间功能完备的基础上不断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感官刺激,获得了更奇妙的空间体验。

视觉的基本特征是进行主动选取,在空间环境中视觉对于不断变化着的事物更加具有吸引力。著名哲学家、艺术批评家阿瑟·丹托曾指出:“视觉叙事是借助视觉性来进行叙事活动,其实现过程为视觉化,这个过程是文化实践的过程,即视觉的文化性,它是从形式、风格、图像、观念到文化的一系列发展、循环、推进的接续过程。”文化空间的设计和打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借助视觉叙事设计向参观者讲故事。

人在空间中进行文化活动,通常通过视觉去了解环境,也通过其他感官来接收外界环境和感知世界,并从中获得愉悦。声音在空间中的反射和吸收会直接影响人们对给定空间的生理反应,帮助主体营造出整体的文化场所。嗅觉给人带来的印象在记忆中保存的时间是最持久的,一种特殊的气味可以使人们重新进入一个已经从视觉记忆中抹去的空间场所。多感官综合设计的运用,突破了以视觉要素整合为中心的局限,开始重视由两种及以上不同感觉经验的沟通、挪移、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感受。

数字创意产业下

“实·虚”文化空间的创新实践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断转变,大众传播媒介也在随之更新,这都给文化空间提升创新活力带来了诸多可能。传统的空间设计方式以及展示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文化传播的需求,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入和数字信息多媒体的交互方式都使文化空间的应用设计有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一)交互空间:人工智能实现隔空交互体验

“互联网+”时代,交互的概念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人与人工智能之间,当然也发生在城市空间与人之间,正不可抗拒地改变人们的感觉方式和感知模式。

数字技术的发展正慢慢通过改变感知方式来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例如,未来的空间界面如同手机或者电脑的屏幕,可以通过语言、指纹、触摸、脉搏、眼球等识别来实现空间交互,甚至可以打破传统计算机的封闭式互动,隔空通过身体的相应动作来操控和感应空间界面,解锁各种“超现实”的场景,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实现了人与数字产品的互动。这如同打破了“次元壁”,不同空间的个体之间,隔空可以实现真实的触摸交互体验。

在虚拟的空间内创造世界,可以拥有真实的声光效果、水流的喷溅、鲜花的盛开等自然景观。VR的智能技术还可以打造一年四季、白天黑夜、刮风下雨、艳阳高照等天气变换系统,让人在虚拟场景中体验空间相应天气的环境变化。人工智能多样化的交互功能可以在一个虚拟场景中以低成本的方式实现用户对产品的浏览,用户可以自主对产品实现多样化搭配、整体化定制,对空间格局、装修风格甚至地面、壁纸、吊顶、内部产品设施的颜色等细节,都可以进行DIY设计,让用户在进行决策选择的时候能够实现“所见即所得”。

(二)动态空间:数字影像推动空间由静至动

在当下数字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文化展示设计的数字化转变更加快速且直接的促进了文化展示空间的形态学发展与进步。如2019年元宵节期间,北京市委宣传部和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紫禁城上元之夜”大型文化活动,故宫六大宫殿百年来首次实现亮灯,该数字创意产品的展示主要运用数字虚拟影像、数字投影、互动捕捉等技术,采用55000流明的激光电影放映机,对太和门建筑主体及汉白玉台阶实现精准对位投影,让数字画面自然呈现于故宫古建筑之上。此次活动将高科技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有机结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数字影像设计交织,不同的灯光强度产生的光影对比,使古建筑在夜间自然产生立体感,静态的古建筑似乎流动起来,组成了创新的文化动态体验空间,较好地实现了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数字媒体丰富大众媒介传播形式的当下,设计师逐渐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与数字媒体技术进行跨界融合,成为数字化时代下媒介的传播者,给大众带来更具有人性化、创意性的成果体验和便利。

(三)多样化空间:虚拟现实丰富空间表现内容

“虚拟现实”即在本质上或效果上存在,但在事实上却不存在,是“真实世界的一个映像”,让人置身于一个通过数字技术实现的虚拟的却与真实世界一样的环境之中。虚拟现实反映了客观的自然规律,并在其中借助数字技术手段,融入了艺术的美学,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把数字影像、数字艺术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虚拟现实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设计形态,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真实的空间存在,丰富空间的表现内容。人们亦可以在艺术馆、博物馆、画廊等公共文化场所直接接触到虚拟古迹,而虚拟古迹所呈现出的空间现象也是公共文化空间的部分,满足不同文化消费群体的精神需求。

可见,数字技术与创意内容的双重选择使虚拟艺术不再以逼真、形象、生动为展示目的,大众开始更加注重与虚拟环境的互动和体验,赋予更深层次的想象空间与再现价值。虚拟意境下,人们通过联想构建起一个人为的时空境界,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长度与广度,达到了“虚拟现实”的表现效果,为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体验感受。

随着数字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相信虚拟社区、虚拟城市的设计将成为未来规划、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主体体验为中心的实践正在拉开序幕,空间设计的灵感在体验的过程中正在不断被检验和完善,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形成新的物质观、时间观、技术观、体验观。(文创前沿-CQH)来源|《北京文化创意》杂志2020年第3期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SCCTT海峡文创智库

94篇文章  |  3,777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