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斌:现在已经是00后的入场时间了

智库观点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Mar 12, 2020 9:58:55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未来的景区还应当是安全的、健康的和生态的。

  “未来的景区还应当是安全的、健康的和生态的。旅游抗疫转向防控型复工新阶段以来,蔓延性恐慌已经散去,产业基本面得到了稳固,旅游景区正在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回到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日前,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在“旅游景区振兴合作机制第一次线上研讨会”如是说。

戴斌 图片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戴斌谈到,总体而言,与轻资产、低负债的旅行社,重资产、高负债的酒店和民宿相比,重资产、轻负债的景区、主题公园和游乐园虽然也受疫情影响较重,中国旅游景区协会的报告预计有数千亿元的损失,但是绝大多数旅游景区不至于破产倒闭。这是因为自然和人文类景区、大型主题公园主要利用国有资源和自有资本开展经营,商业模式相对简单。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都是旅游景区存在的基础和奋斗的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全国范围内的疫情还没有结束,新冠肺炎的输入型风险还在加剧,景区刚刚转入防控型复工的新阶段,安全和健康还是第一位的。

  戴斌谈到,疫情总会过去,生活终将重归日常。任何时候,旅游景区都要有温暖的生活和向上的力量。国家有政策、人民有需要、市场有力量,旅游景区必将,也一定能够走向高质量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未来的景区应当让游客感到温暖

  戴斌认为,未来的景区应当,也必须让游客感到生活的温暖和服务的品质。随着旅游市场的下沉和旅游消费的升级,游客对景区的诉求不再仅仅是美丽的风景,还有景观之上的美好生活,以及生活之中温暖的记忆和美好的感受。大众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景区重点满足了国民旅游消费“有没有”的需求,才有“人山人海吃红利,圈山圈水收门票”这一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模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和高速交通网络的发展,过去感觉距离遥远的景区已经成了城乡居民的日常休闲场所,面向本地居民的主题公园、游乐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博单位,也成了吸引远方游客到访的非典型景区。”戴斌认为,“必须把景区作为满足人民小康社会旅游梦的企业来办,下力气培训一批旅游企业家、景区经理人和美好生活策划师。没有市场经济和科技文创的赋能,传统旅游景区是不可能有未来的。”

  戴斌认为,未来的景区应当,也必须把文化的力量导入规划运营的全过程。传统的景区是满足人的既有需求,而当代景区则必须面向潜在的消费需求和未来的市场趋势,创造全新的生活场景和品质体验。内容相对空乏的传统景区需要这样的网红现象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增加体验感。景区的文化赋能不能仅仅止步于网红,这只是景区导流和价值创造的第一步。景区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把策划推向包治百病的绝对化地位的说法,都有必要抱以警惕和怀疑的态度。文化现象可以策划,但是精神价值必须坚守。

青岛海昌极地海洋公园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戴斌表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旅游景区和休闲场所的供给既需要分级,更需要分类。迪斯尼、环球影城、长隆、方特、欢谷,海昌海洋公园等重资产、大体量,甚至会成为独立的旅游目的地项目,还会有少量的增长空间。

  “数据推演和现场考察告诉我,更大的市场潜力和投资机会则来自文化资源的存量优化和分散布局的小型休闲项目。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报,2019年全国共有3410座博物馆、528座美术馆、3189座公共图书馆、近4万家文化场馆,如何导入市场机制和商业手段激活公共文化资源存量,使之成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空间,有着无尽的想像空间。”戴斌说。

  没有产品迭代能力的企业没有未来

  戴斌表示,过去我们把文化局限在公共文化领域和舞台艺术范围,现在是让文化回到生活现场的时候了。

  戴斌认为,不要觉得这些休闲项目离景区很远,不是同类业态,而是要有从休闲时间、休闲空间、休闲预算的竞争者角度想问题。事实上,这些“小而美”的休闲正在一点点地把游客,从那些空旷而无内容的景区和游乐园拉回到城市商圈中。

  戴斌表示,未来的景区应当,也必须是科技支撑和研发驱动的数字化空间。去年底到建设中的北京环球影城调研学习,重点参访了哈利·波特主题馆,无论是国王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还是魔法世界的仅有五分钟体验的十个场景,都让我沉思良久。主题公园的导入和升级已经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彻底改变了国民大众的休闲方式。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成长起的80、90后这代人,文化和休闲更多是在互联网、明星演唱会、戏剧场和旅游场景下实现的,需要借助市场手段和一定的科技支撑。现在已经是00后的入场时间了,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更深更广地介入年轻人打开文化、休闲和旅游场景的方式。”戴斌谈到,“景区和主题公园的投资运营对技术和文化的依存度不断加深,资本有机构成日益提高,产业链条拉得更长,价值实现过程变得更加迂回。在这个产业演化的过程中,没有科技投入、项目研发和产品迭代能力的企业是没有未来的。”来源|中国青年报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2,930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