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怀德:文化与经济,边界?融合?空间?

智库观点
海峡文创
海峡文创
Mar 20, 2020 9:56:22 AM
[ 海峡文创导读 ] 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提法到底是否正确?接下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肖怀德老师为您一一解答。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仔细琢磨,文化和经济之间是有明确界限的吗?文化对世界的理解是整体性的,是变化性的,是无法准确描述、定义和抓住的。经济的目标是具有即时性的,要追求效率、追求效益,追求规模。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提法到底是否正确?接下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肖怀德老师为您一一解答。

  中国人是很幸运又悲催的,一方面我们的文化传统是极其深厚的,好像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被教科书所塑造,我们为我们灿烂丰富的文化而自豪,这当然是我们的幸运之所在,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是文化所塑造的,或者可以这么说,我们中国人的宗教意义、信仰意义上的那个东西,是文化。悲催之处在于,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对自己遭受凌辱的原因,从技术和武器的落后,到制度的落后,再追到思想文化的落后,所以才有了新文化运动,后来的近百年,我们一次次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抛弃又试图捡回来,抛弃又试图捡回来,今天,我们当然又在试图捡回来的路上,但是发现断裂得太严重。

  我最早也不太清楚什么是文化。后来随着求学和生命的成长,对文化的体认也在慢慢的进行。当然,随着对文化的理解越深,越发现这片海洋是无法探底的,所以只能在里面潜行,且知且行且悟。原来老想把握这个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现在,这种心态不那么强了,因为文化是抓不住的东西,只能慢慢体认的东西,因为文化即我们的存在,它是和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生命本身合一的东西,它不是对象意义的东西,也不是客体性的东西。

  回到今天的话题。我最早系统学习文化是从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开始的,但是随着思考得越多,好像来自身体里的本能,促使我不满足于在文化产业这个圈内打转,开始试图回到文化本体去思考,才慢慢开始学习哲学,学习历史,接触艺术,也渐渐对文化与经济的边界问题有了一点思考,拿出来求教各位方家。

  文化与经济有边界吗?

  随着文化产业的兴盛,普遍的观点是文化与经济的边界正在消解。首先,我承认文化和经济融合的趋势是显然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主导的交易社会和消费社会,大量的文化形态是以消费形态和商品形态进入我们的生活的,我们看到的电影,穿的服装,打的游戏,看的书,既是文化样态,也有经济属性。

  是不是文化与经济就没有边界了呢?是不是我们当代的所有的文化都被经济化了呢?显然,这种边界是存在。有没有藏在某个角落,没有被消费主义侵袭和占领的文化领域呢?这种文化形态显然是存在的。因为这个时代,一定是有一些伟大的文化创造是没有完全卷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浪潮中的。总有一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对商品和消费是始终保持警惕心态的。

  另外,文化与经济在人类历史上的尺度是不同的。自人类诞生有为生存所展开的互动,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开始,文化就诞生了。但是,经济显然是一个现代社会才有的概念。用一个现代社会的经济试图去覆盖文化这个跨越时空的存在,显然是不恰当的。 那么,文化与经济的边界在哪?

  我觉得,有这么四个层面的边界是可以来讨论的。

  01

  文化和经济对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文化对人的理解是人是一个丰富的生命,这个生命是有冲动、个性、情感、挣扎、苦难、悲悯的,文化与人是相互成就和塑造的关系,人是文化的塑造者,文化也在日用而不觉的塑造着我们自己。我经常梦中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童年时代家门前的那片田野,它塑造了我的人格和所有的抉择。我经常想起自己在妈妈子宫里的情形,是那么的真实,因为它是我生命的原初经验。我在人生最艰难的几段时光,是《道德经》《论语》这些经典给我了抚慰和力量,平时它们放在书架上是死的,但你突然有一天拿起来,看到这些文字,这些文字与自己的生命遭遇,就活了。这些经典是中国先人的生命经验,当你有一天遭遇到生命的困惑时,它就像一个通道,一下子就开了。

  而经济学里的人是工具理性的人,在经济学意义上,人与人成为了冷冰冰的交易主体,只有交易才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前提。但是,事实上,除了交易,“人心”与“人心”之间的理解、认同,感召,人与人之间有些东西是无法用交易来衡量的。在经济学意义上,人的情感、焦虑、抑郁、伤痛是需要被忽视的,经济学上的人是一个个经常用数字来抹平的人,比如游客人数,死亡人数,人均收入等等。我始终对这些数字持有一种警惕态度,因为它把一个个独特的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命运呐喊、生命挣扎,是进行了无情的审判,抹平与规训。

  02

  文化与经济对世界的理解是不同的

  文化对世界的理解是整体性的,是变化性的,是无法准确描述、定义和抓住的。比如说,什么叫氛围?我们有一群人在一个房间里讨论问题,有的人觉得很舒适,有的人觉得很不适,原因在于这个房间里形成了某种主流性的氛围和心流,或者是一种无法抓住的那团“空气”,你说它玄吗?有点玄,但是是真实存在的。我们经常说,读空气,观天象,把气脉,看气象,比如中国哲学中的阴阳和五行观念,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内在是有智慧在的,只是我们感悟不到而已。

  而经济思维往往是可度量的、可测算的东西。无法进入度量范畴内的东西,经济学上是不认的。经济思维往往是零部件式的、单体组合性的、切面解剖式的思维。显然,空气是无法测量的,这种思维可以抓住其中的部分和零件,却很难体认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也更难体认到那个整体的“气”和“象”。

  03

  文化与经济的时空存在意义是不同的

  经济的目标是具有即时性的,要追求效率、追求效益,追求规模,或者说经济的目标是满足当时当下人的需要而设定的。而文化的效能产生往往是跨越时空的,可能在当下是极其无用的,但是若干年后价值才会得以体现。举个大家比较熟知的例子,台湾的汉声杂志在40年前开始发掘、收集和整理中国民间文化素材和内容,当时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但是,今天随着民间这些文化遗产逐渐的消失,有些民间传人一个个离去,再也找不到了的时候,我们猛然回头,发现《汉声》帮我们保留了那些珍贵的记忆,这个价值是无法用经济学进行衡量的。

  04

  文化中的"文化"与文化经济中的"文化"

  内涵是不同的

  打两个很简单的比方,如果一位当代思想家、哲学家写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对今天的时代的精神文化状况有非常彻底的反思和洞见,显然这是整个时代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成果,但我们很难下判断它一定是流行的,一定是可以广泛普及的。再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位非常杰出的当代艺术家为这个时代创作了极其深刻的艺术作品,因为伟大艺术家的思维和思考一定是具有某种远见和洞察力的,或者说艺术家肩负的往往是拓展人的思维边界的使命,也就是说是超越这个时代的普遍认知的东西,它也注定很难成为流行的东西。这些文化创造当然是我们时代的极其珍贵的创造,但不一定是文化经济中的“文化”。

  而文化经济中的“文化”,因为要成为产业,就需要规模化、可复制化、可流行化作为前提,而这种类型的文化必然要在思想层面进行消解的文化,满足普通人认知、娱乐消遣、欲望满足的文化,我们不否认这也是当代文化的内容,但不是当代文化的全部。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提法对吗?

  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仔细琢磨,也是有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的。我更认同经济文化化的提法。在经济发展、消费社会、商品逻辑发展到一定阶段,人性自身与经济逻辑之间的张力就会产生,这必然迫使经济发展更多的站在人本角度来思考,所以会有生态经济,经济伦理等理念的出现。随着人类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精神需求的增长,对更具有审美品格、精神内涵的商品需求也会日益增长,商业的文化属性或者说文化商业的发展,必然成为大势所趋。我甚至认为,未来的商业,一切皆文化商业。 文化经济化的观点我是不完全认同的。如果文化经济化,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会留存后世的,会主要是流行文化,消费文化,但是我们试想想,当年的孔子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他肯定不是他那个时代的主流,甚至我们可以想象孔子是当年的边缘人,但是回过头来,他的思想是我们今天认知的经典,影响跨越2000多年的时空。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什么样的文化会成为经典?会成为这个时代的代名词,我觉得不好说。如果我们仅仅把文化经济化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方向标,那么这个时代的小众的思想文化创造,就会被我们所忽视,所鄙视,所碾压。来源 | 文化随笔 作者 | 肖怀德(当代文化学者,见地沙龙召集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版权归原作者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SCCTT海峡文创智库网的内容所有权归属原作者。SCCTT海峡文创智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SCCTT海峡文创智库对观点赞同或支持。部分经网络转载内容,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们以便及时删除。

参与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400个字符

关闭

海峡畅想

1,103篇文章  |  2,821次浏览

  • 精彩推荐
  • 广告6
  • 广告7
  • 广告8